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阿计 《公民导刊》2011,(8):40-41
1997年,当执政党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时,特别强调要“提高立法质量”,这与以往单纯提出立法目标相比,迥然不同。其后在整个2000年代,“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执政党报告中被屡屡提及。对立法质量的警觉,意味着此前二十年所出现的立法弊病,已到了必须矫治的地步。  相似文献   

2.
阿计 《民主与法制》2011,(11):20-21
1997年,当执政党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时,特别强调要“提高立法质量”,这与以往单纯提出立法目标相比,迥然不同。其后在整个2000年代,“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执政党报告中被屡屡提及。  相似文献   

3.
《人民政坛》2007,(8):4-4
据中国新闻网记者于2007年7月12日从重庆市法制办获悉,该市自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试行“政府立法回避制度”,实施立法项目委托招标起草。据重庆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李殿勋介绍,“政府立法回避制度”主要实施起草、评审、审查三个环节的立法回避,与某一立法项目有直接明显利害关系的单位,不得参与法规和规章的起草、审查和评审,亦不得主导立法进程;起草环节立法回避制度主要通过“委托起草”、“招标起草”和“市政府法制办直接起草”三种方式实施。  相似文献   

4.
描绘本届人大立法蓝图的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2008—2012年)已编制完成。 五年中,什么样的立法项目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如何为众多立法项目依据“轻重缓急”合理排序?五年立法规划中所列的70件立法项目对此给出了明确答案。首次向社会各界发放立法建议征集表,首次通过网络征询代表意见,首次增设立法项目资源库……立法规划编制中创下的诸多“第一”,  相似文献   

5.
《人民政坛》2011,(4):34-35
俞荣根2011年3月16日在《法制日报》上载文《法律体系形成后的立法评估》认为,立法质量好不好,归根到底还要看其适用情况,看其是否经受得住实践的考验,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些就是“立法后”的验证,换言之,“立法后”的评估更能检验立法的质量。从“立法后评估”的特殊性上讲,  相似文献   

6.
阿计 《人大建设》2009,(5):18-20
“政府报什么,人大审什么”是地方立法沿袭多年的基本立法模式。 从2008年下半年起,北京市、广东省人大先后启动了“法规立项论证”的程序,试图在立法源头就建构起科学的立法机制。这项立法制度的改革引发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我是1981年到全国人大,在这里一干就是18年,亲历了许多法律的出台过程。我觉得“文革”之后的立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扩大立法民主的过程。立法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立法不民主,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民主了。我曾去过前苏联考察,他们当时的立法是,上午念法律草案,下午就通过。1979年“文革”之后,  相似文献   

8.
<正>一、基层立法联系点设立的逻辑:提高立法质量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写入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回顾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的逐步确立过程,大致经历了“地方探索—中央试点—地方展开”这样“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功能扩展”三个发展阶段。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作为民主立法制度的创新,始于2002年甘肃省人大常委会设立的“地方立法联系点”探索[1]。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  相似文献   

9.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离不开“法”这把利剑。改革开放30年来,本市地方立法成为助推改革、观照民生、激扬民主的体现。从立法过程更公开更透明更民主。到“回头看”检验立法效果,在不断提高立法质量的“大方向”下,地方立法将创制性与实施性结合、前瞻性与针对性结合,打造了一个个亮点。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时间里,我国人大立法成就卓著,30年立法呈现出了法律至上逐渐取代政策主治、立法技术日臻成熟、从“摸着石头过河”立法到“搭桥过河”立法、从制定为主到修订为重、规划指引性和前瞻性不断增强、由行政管制为中心逐步转到权利保障为中心、从国内立法为主到国际国内立法并重的七大趋势。  相似文献   

11.
九届全国人大换届一年了。回首一年话人大,我们可以列出几条值得回味的线索,可以体会到一种平静中透出清新的变化。法律草案“三审制”提高立法质量,是立法的一个恒久要求。然而,立法质量的提高从哪里入手?改进立法程序,实行“三审制”,是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个...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按照现代法治理念,法律、法规不再是立法机关专属的“私人产品”,而是涉及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公共产品”。立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广纳民意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不断发展,立法民主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不少地方不仅实行了“开门立法”,在立法程序广泛听取社会民众的意见,而且还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征集立法项目,以确保制定的法律、法规符合民众的利益和市场的需求。这就使得,区县人大参与地方立法工作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是中国法治“给力”的一年,法治进程稳健发展的一年,也是法治亮点频频出现的一年。用“给力”这个流行词形容2010年中国法治进程的主题,也是颇为恰如其分的。立法领域,“如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无疑是值得大书特写的立法成就,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法制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无法可依”、“立法空白”,当时的立法指导思想是“有比没有好”、“宜粗不宜细”。经过30年不懈努力,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显著变化,“无法可依”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5.
《人民政坛》2010,(12):40-40
汪全胜、陈光在《民主与法制》2010年第5期上载文《立法后评估的回应滞阻析论》认为,立法后评估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立法回头看”进一步完善法律,即立法后评估结果应得到立法机关的回应,从而真正实现法律的“立、改、废”。然而,  相似文献   

16.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人大立法重心前移,开始试行地方性法规“立法前论证”制度。2008年对6个立法项目进行了论证,其中1个立法项目未获通过,2009年初步安排14个立法项目拟予论证,有关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2009年1月14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7.
在种种民主立法措施中,最为开放的莫过于公布立法草案征求全民意见,这一方式被形象地称为“全民立法”。全国人大常委会自2008年4月起已推行“法律草案全公开”,国务院的行政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也早已成为常态。至少在形式上,我国已构建起了这一民主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王群 《人大研究》2023,(1):41-4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单独一部分进行阐释和部署,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同时在报告第七部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特别强调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1]。公众参与立法是立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义,也是新时代推进民主立法的必然要求,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民主立法”议题的“思想交汇”和“实践交集”。然而,立法是系统性的专门法律法规的立废改释活动,公众参与立法仅是立法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相传,“张果老倒骑驴”是为了“万事回头看”。上海市的“立法评估”是“回头看”的新版本。据报道.该市将对法规的合法性、操作性、针对性等内容逐一检验,这也是上海市自1979年依法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首次探索的立法“回头看”。  相似文献   

20.
张媛 《人大建设》2007,(1):17-19
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从“闭门立法”到“开门立法“已是大势所趋。近年,立法听证会逐渐成为立法民主化进程中的普遍事件,“听证”开始成为百姓耳熟能详的词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