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并且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态势,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这一需求,着力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差距,补齐发展短板,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提升服务供给水平,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从事文化创作等权利,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曹国旗 《今日浙江》2008,(22):58-59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时,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力量办文化将发挥重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近几年来,温州市针对民间市场活跃、  相似文献   

3.
傅关福 《今日浙江》2009,(22):53-53
近年来.婺城区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为切入点,充分挖掘各种文化教育资源,创新活动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开展“种文化”活动,走出了一条“文化育文明”的创建新路子。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5.
李晓明 《乡音》2015,(3):16-17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推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我省新闻出版广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和衷心拥护。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公共文化服务被赋予了新的时  相似文献   

6.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全文如下。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  相似文献   

7.
着力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建立城乡统筹、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8.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波 《前进》2008,(4):10-12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需求。十七大报告在阐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提出了“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命题。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建设惠及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最近,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省委明确提出要抓好文化惠民工程,其主旨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9.
颜伟光 《今日浙江》2006,(17):55-55
近年来,海宁市委、市政府按照建设文化大省和人文嘉兴的要求,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优化海宁发展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2004年,海宁市委通过了《海宁市文化强市建设发展纲要(2004—2010年)》,此后连续3年制定实施年度文化强市行动纲领,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海宁市充分认识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需要,并逐步从三个方面构建好新型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阵地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社会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升级。为了满足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探究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11年8月,笔者在北京市海淀区、江苏省常熟市、山西省朔州市和甘肃省平凉市这四个地区实施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尽管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已能初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但是仍存在诸多需改进之处。未来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应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并在法制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2.
朱立新 《乡音》2012,(8):16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是省第八次党代会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落实省委要求的重要载体。建议:1.省政府应把设区市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三馆"建设作为提升河北公共文化服务载体的主要抓手,争取在二至三年内,按照国家标准,重点搞好设区市一级的"三馆"基础设施建设,让文化强省战略首先在"硬件"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2."三馆"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专项工程,要纳  相似文献   

13.
于天山 《前进》2015,(3):48-49
应县地处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大融合的地带,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地上建筑,地下文物,以及民俗风情都十分宝贵,如何使它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这几年,我们提出了在传承中发展,在守护中进步的思路,在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宝贵经验。一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同时也是享有文化的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  相似文献   

14.
甄静慧 《传承》2011,(4):56-57
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持久动力。“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一要求,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5.
刘承海 《重庆行政》2016,(1):110-111
正群众文化事业,是指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由政府主导实施的文化公共事业。改进和完善群众文化事业,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政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市民综合文化素质的重要职责所在。一、万盛经开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现状(一)万盛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概况作为渝南黔北的历史老城、近代工矿城市、现代新型经开区,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有着悠久的公共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否得到切实满足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目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短板,供给侧与需求侧相脱节、供给主体与需求结构相背离、供给方式与需求广度相冲突、供给形式与需求方式相矛盾等问题凸显。破解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应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构建人民群众真实的文化需求矩阵,对症下药;协调多方供给主体,明确分工;利用大数据思维优化线下供给,创新线上供给;创新供给形式,实现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7.
文化惠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文化建设的宗旨。基本文化权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大力推进文化惠民,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全面改善文化民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根本目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做好文化惠民工作,要着眼于设施更加完善、队伍更加健全、活动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宽服务覆盖面,创新服务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全省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8.
《思想工作》2008,(4):24-24
闫平在《理论学刊》2007年第12期撰文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主要涵盖以下六个基本要素: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即鼓励、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指政府财政预算投入的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也包括社会自愿参与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等。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组织机构是指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各级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即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辅助人员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9.
建立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现代政府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追求。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必须立足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满意。公共需求可以分为显性公共需求和隐性公共需求,政府既要通过满足显性公共需求减少"不满意",也要注重发现隐性公共需求增加"满意度"。践行群众路线是发现群众真实公共需求的现实基础,也是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策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反对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20.
吴琳  张敏  刘丹 《桂海论丛》2013,29(5):88-92
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现实任务,也是维护和保障公民文化基本权利实现的具体体现。这对政府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这一要求,政府在改进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文化民生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公平适度、需求导向、社会协作的三条原则。在公共文化民生建设过程中,要推进队伍建设,为文化发展储备优秀人才;推进制度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证;推进社会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发展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