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记者: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捷克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第65周年。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今年索契冬奥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会见捷克总统泽曼时就曾表示,中捷两国传统友谊深厚。不知您对未来中捷两国之间的关系有怎样的判断和期待?塞奇卡:的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  相似文献   

2.
2012年4月,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启动,标志着以中东欧16国为一方、以中国为另一方的"16+1"整体合作框架正式开启。双方基于共同利益进行总体规划,分领域、重点区域打造"16+1"利益共同体,以期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其中,波兰、匈牙利、捷克与斯洛伐克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在中东欧地区和欧盟内具有重大战略地位,对发展中国—中东欧国家关系、中欧关系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中国与维谢格拉德集团关系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政治、经贸与人文交流合作不断升温,双边关系持续发展与巩固,但战略互信和深层合作仍需加强。未来进一步提升双边合作关系是中国与维谢格拉德集团的共同需要,也是深化"16+1"机制并与欧盟发展对接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3.
印度尼西亚新任总统佐科将打造"全球海上支点"战略作为政府今后施政的重点,中国政府也正在推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倡议。这两项战略规划将深刻地影响未来中国和印尼的双边关系。本文在对印尼"全球海上支点"战略进行评析的基础上,讨论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和印尼"全球海上支点"战略对接的必要性、条件和具体路径,以及战略对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中国与印尼良好的双边关系与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共同利益是保障两大发展战略成功对接的现实条件,中国与印尼双方可将贸易均衡化、增加投资、能源资源合作等领域作为突破口,逐步推进战略对接。另一方面,中国与印尼双方的战略对接也面临一系列潜在挑战,如印尼海上强势执法、其国内对华人的态度以及一些大国如美国、日本的干涉等。探讨中国与印尼双方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可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确立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正>近十年来,美国共和、民主两党总统和政治家一直不时公开声称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和"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领导人和政府从来没有这样的说法,但中美关系对中国、对中美两国、对亚洲和世界的重要性是人们具有普遍共识的。但是,这一重要关系的性质在冷战后的二十多年中一直是不明确、不确定的,实践中也是不断出现程度不同的波折和反复,不是沿着一个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美俄关系是当今世界至关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充满了波折起伏。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本应给改善美俄关系提供机遇,但因深陷"通俄门"难以自拔,使得美俄关系难以转圜。由于美国不断施压,俄罗斯被迫反击,美俄关系激化的责任更多在美方。展望2018年,国内地位更稳的特朗普与再次竞选总统的普京之间,仍将继续较量,不仅会影响两国关系,而且会对全球局势产生冲击,中国也无法置身其外。  相似文献   

6.
郑东超 《国际展望》2012,(2):93-103,132,136
土以关系是中东地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作为中东地区比较"另类"的两个国家,双方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甚至还缔结了军事同盟协议。但是,"马尔马拉事件"引发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危机。2011年9月,联合国有关"马尔马拉事件"的报告出炉,进一步恶化了双边关系。土以危机的背后隐含了双方对巴以冲突不同态度的深层次矛盾,彰显出两国之间战略合作基础的不牢固。同时体现出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追求绝对安全和土耳其"东进"政策之间存在着战略分歧。土以外交危机不仅给两国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在"阿拉伯之春"的背景下,土以外交危机对美国的中东战略造成不利影响,对中东地区的力量格局产生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欧盟对华政策的调整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对抗性"思维,联合美日,利用西方国家的整体优势,在市场准入、产能过剩、技术转让等议题上对中国施压,并且积极介入亚太安全事务,试图制衡中国。这加剧了中欧关系中的"失衡"状态:中国与欧盟成员国的双边关系要好于和欧盟的总体关系。这一方面是因为欧盟对国际格局的看法发生了改变,面对中国的崛起变得不再自信;另一方面在于一些欧盟成员国在对华关系上滥用欧盟体制的优势,总是试图在中国和欧盟机构之间左右逢源。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巴尔干地区的重要国家,塞尔维亚是中欧陆海快线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16+1合作"框架下的重要支点国家之一。塞尔维亚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其在外交政策上秉持东西兼顾的战略。积极发展同塞尔维亚的双边关系有助于中国—中东欧关系的全面发展。塞尔维亚国内形势2016年4月24日,塞尔维亚提前举行议会大选。以亚历山大·武契奇为党首的塞尔维亚前进党获得压倒性胜利,获得48.23%的选票。由现任副总理兼外长伊维察·达契奇领导  相似文献   

9.
雷墨 《南风窗》2014,(25):22-24
<正>中美日关系本质上都是双边运行,但三国中一直存在着"超级第三者"。也就是说,中美日三国中,一方总在另两方的双边关系中充当"超级第三者"角色,对双边关系起着重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刚刚结束的北京APEC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实现了握手,给近年来紧张的中日关系带来了一丝缓和的曙光。随后中美首脑会晤达成的一系列协议,也使不太顺畅的中美关系出现了良性互动的迹象。但这种"乐观"局面或许不会持续太久。今年年底新的《日美防卫合作指  相似文献   

10.
<正>应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和捷克社会民主党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于7月12日至19日访问上述两国,并出席"2017中国—中东欧政党对话会"和"2017中国投资论坛"。  相似文献   

11.
胡欣 《当代世界》2018,(4):75-78
近年来中非合作不断升温,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和肯尼亚双边关系得到迅速发展。肯尼亚为了振兴国民经济,加大了对重要港口建设的投入,中国凭借自身优势成为其港口建设的重要力量。本文把肯尼亚港口建设置于国家发展战略框架之下进行研究,并结合地区和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形势的发展,分析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捷克政党政治演变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剧变后捷克政党政治演变过程中,有三个引人注目的特点:一是公民民主党作为东欧地区不多见的成熟的右翼政党,力量强大,长期主导本国政坛;二是捷克社会民主党成为东欧地区在本国左翼阵营中充当主导力量的重建社会党;三是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作为"共产主义后继党"坚持不改名易帜,并成为东欧地区在本国政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共产主义政党.这三个基本特点,是捷克政治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与过去不同的是,今天的中美关系是一个力量对比渐趋平衡的关系。中国塑造中美关系的能力在上升。运用中方对中美关系的想象力和塑造力,我们就有可能让中美关系稳定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成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对日工作总方针及战后日本的新情况,我国确定以"区分开来"原则处理与日本的关系。在"区分开来"原则指导下,中日双边关系以"民间外交"为突破,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邦交正常化,并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迅速发展。冷战结束后,中日双边关系从本质上讲是战略竞争关系,尽管如此,我们在处理与日本关系时仍应坚持"区分开来"原则。  相似文献   

15.
姜琍 《当代世界》2018,(3):74-78
在2017年10月和2018年1月,捷克先后举行了议会众议院选举和总统选举,是其政治生活中的两件大事。议会大选引发政坛地震,导致捷克面临组阁困境。泽曼总统获得连任对捷克政局走势产生重要影响,政党博弈进入新阶段。今后捷克的外交政策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在欧盟内争取民族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将继续加强与俄罗斯和中国的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6.
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将两国关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对双边关系做出的新定位,赋予了双边关系新内涵,确立了双边关系守望相助、深度融通、开拓创新、普惠共赢的新目标和新方向,提出了发展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举措。展望未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在中俄两国元首外交的共同引领下,秉持《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原则和精神,中俄两国关系必将朝着更加扎实、稳健和自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67年以来,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内改革和对西德政策的调整,让民主德国(东德)政府难以承受.1968年“布拉格之春”正式拉开帷幕后,东德政府更将其视作影响东德存亡的巨大威胁.通过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和西德“新东方政策”结合起来批判,并促使苏联对捷强硬,同时加强对国内的管控,东德最终同华约四国一起粉碎了兄弟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短暂的改革.对苏联来说,东德对捷的强硬态度,不仅可以体现苏联在德捷争论中的“中立”,加强自身外交的灵活性,同时,东德的存亡也为军事侵捷提供了借口.  相似文献   

18.
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的改革(即所谓"布拉格之春")20周年来到了。如何认识这次事件的主流和性质,不论在捷克人中,还是在国际共运中,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研究社会运动,就要善于分析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我们认识"布拉格之春"当然也应该循此途径。本文试图从这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请研究捷克斯洛伐克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同志们教正。  相似文献   

19.
中日关系事关地区和平与稳定。近来日本对华政策进行调整,在国际政治及安全层面遏制中国的同时,力图在经贸层面加强对华合作关系。日方呼吁开展日中高层来往、启动对华全方位对话交流,以政党外交探讨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合作意向,发声改善日中关系。中国一贯坚持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发展双边关系,呼吁日方放弃对华"两面下注"的做法,全面落实中日"四点原则共识",共同推动两国关系回到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20.
<正>长期以来,如何准确的判断国际间的双边关系是个难题。经常有学者或者评论员说"中美关系好不到哪里去,也坏不到哪里去"。这样一种判断大体上是正确的,但是很粗糙,没能说清楚好坏之间的区间是多大,也没说清楚好和坏的原因是什么。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国际关系中双边关系研究缺乏精细的定量研究,尤其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