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是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全球正经历的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无论是从国际社会政策走向、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上看,还是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上看,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中国没有其他选择。  相似文献   

2.
徐华清 《时事报告》2009,(12):33-39
电动的新能源公交车取代喷黑烟的老式公交车行驶在马路上,居室的屋顶跟随太阳“转身”制造电能,重化企业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卖给农户……这一切不是梦想,而是未来中国低碳经济的清晰前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是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全球正在经历的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无论是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国际政治政策压力,  相似文献   

3.
发展低碳经济 构建两型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简言之就是排放二氧化碳比较少的经济,实质是立足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低碳化产业、促进低碳化消费,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即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多赢,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开放合作,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致力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谁在低碳经济道路上走得好、走得快,谁就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谁就拥有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发展低碳经济:挑战和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国家根本利益。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是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全球正在经历的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5.
康新凯 《前沿》2012,(7):161-162
在全球将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式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因其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备受外界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西部民族地区的特点,给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和发展低碳经济二者目标一致且实现路径相近,这决定了圈内优先发展低碳经济既必要又可行。低碳发展既可以克服环境危机又可以克服经济危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需要低碳科技保障,更依赖低碳经济法的保驾护航。低碳经济法在市场障碍规制、国家投资经营和税收金融支持诸方面引导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7.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旗下,围绕着碳排放,富国与富国之间,富国与穷国之间上演了一幕幕没有硝烟的战争和贴身“肉搏”。究其根源,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还是以化石能源为发展基础的“高碳经济”模式中,碳排放权实质就是发展权,发展中国家争取排放权是“为发展权而战”。在世界需要寻找一条新的道路或模式时,发达国家抛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使得“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可操作性”及“可展望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小城镇未来发展应依靠发展低碳经济,充分利用小城镇区位优势,一方面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全球各城市提供一个领先的低碳经济发展示范模式。北京市小城镇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定位方面不突出,未能把握目前国家乃至全球发展的最新增长点。发挥小城镇的优势,再从而带动北京市城市整体平衡发展,成为富有竞争力的世界城市。北京小城镇未来发展应依靠发展低碳经济,充分利用小城镇区位优势,一方面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全球各城市提供一个领先的低碳经济发展示范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应对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影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主要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使社会经济活动向着"低碳化"方向发展,实现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需要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低碳经济。目前,我们要在能源领域、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贸易结构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逐步推进中国特色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发展与气候变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排放空间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硬约束"。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大国角力的新战场,加快低碳经济发展、为未来的碳生产力竞争未雨绸缪是我国目前必然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强省"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战略任务。目前福建正在编制生态省建设五年规划,若不能站在战略高度更有前瞻性地谋划运作,将失去发展先机,因此,发展福建低碳经济时不我待。笔者就如何推动福建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2.
柯健 《前进》2010,(5):22-25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最初,低碳经济的提出是为了发展新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挑战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被认为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制高点,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国家首都,率先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产业转型、形成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家  相似文献   

14.
低碳旅游:气候变化下中国旅游业负责任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洁  刘亚萍 《岭南学刊》2010,(2):112-116
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旅游业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考虑如何在发展中应对及缓解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对旅游业产生了积极与消极影响,同时旅游业对气候变化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结合旅游业的特点与中国未来面临的巨大减排压力,低碳旅游是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旅游业负责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是指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低碳经济是全球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向低碳化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赵敏 《淮海论坛》2013,(1):18-2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生态社会,是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全球正在经历的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严峻挑战,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一、发展低碳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发展低碳经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巨大挑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而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则集中表现为“四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如何变“高”为“低”。是严峻的挑战。总的来说,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社会会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李长青 《求索》2012,(12):14-16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历经30年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亦必须由过去积攒的高能耗、高污染的模式转入低碳经济的大潮。因此,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研究了低碳经济视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着重研究了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不同类型区域低碳发展模式存在差异的结论。根据这一结论,提出了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多种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造成巨大挑战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注目的热点。曾在全国率先建设生态省的海南,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在创建低碳经济试验示范区方面发挥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优势,先行先试,努力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玉梅 《前沿》2011,(22):87-89
低碳概念源于西方。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能源结构等不同,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有本质的区别。从目前的国际趋势、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要实现的发展目标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压力的有效途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选择。实现中国的低碳发展必须创新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引导产业结构向低碳化转型,培育居民低碳消费的行为模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西进掘金     
易水 《创造》2010,(8):57-59
步入后危机时代,谁将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全球金融危机后,谁是这一轮竞争的排头兵?寻找答案时,人们把目光对准了中国西部。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多样深厚的文化优势以及对外开放政策未来红利的西部,将有可能成为中国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最活跃、最受瞩目的地区。这里将是中国创造未来新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实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