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俄国封建晚期,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经济区域专门化逐渐形成,城乡逐渐分离,国内市场逐步形成,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显著。货币代役租的实行使俄国所有农民都在某种程度上被卷入商品经济中,再加上交通运输业的进步,这一切都促使农民加强了与市场的联系。但是由于俄国封建因素的限制,这一时期农民与市场联系的程度还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2.
城市定义的界定直接影响到俄国封建晚期城市人口数量及其比重的判断;城市居民点的类型和密度对城市职能和人际间的交往产生直接影响;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城市履行职能影响到城市与农村的分离过程,以及向资本主义关系过渡的快慢;到19 世纪中期,俄国城市人口长期徘徊不前,恰恰是俄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社是俄国农民的自治机构,是农村的基本组织细胞,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农村公社被俄国人视为"特殊的俄罗斯精神".漫长的村社生活,造成俄国农民所特有的社会心理和生存意识,并进而影响到俄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村社制度孕育了俄国集体主义、平均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文化传统.村社所具有的经济和社会二重性特征使农民、地主、国家三者的利益得到调和甚至达到平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村社在满足农民基本生存的同时,培养了俄国农民对村社生活的依恋,农民的村社情结却是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转型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障碍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无耻掠夺,改革后俄国土地问题和农民福利问题仍然严峻,这是20世纪初俄国风起云涌的革命的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5.
俄国1917年革命开辟了一条由农民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之路,它引起了俄国内、外学界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俄国学者虽然积累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但并没有对“农民俄罗斯走向斯大林之路”得出清晰的认识。西方关于苏联农民史的研究比苏国内更为多元化,但他们研究方法缺乏变革中社会人们所具有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6.
俄国1905-1907年革命时期,农民决议运动这种独特的人民群众斗争形式获得广泛传播.农民决议和委托书包含了广泛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要求,涵盖了当时社会斗争的所有范畴,是俄国1905-1907年革命时期形成的农民纲领.农民制定、讨论和通过决议和委托书是一种重要的农民运动形式,对于农民的社会意识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研究者来说,它们是折射20世纪初俄国农民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7.
俄国农民问题由来已久,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不归土地使用者所有。俄国的土地随着军事扩张而逐渐扩大,并历史地形成了村社土地所有制、僧俗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国家土地所有制。俄国土地所有制反映了社会政治关系,并形成了统治与服从的特点。随着俄国的西方化,这种关系逐步加强,并引发社会对抗。解决俄国农民问题不在于自上而下确立个人土地所有制,而是让农民安居乐业。农民安居乐业必须从思想和法律上确立劳动的崇高地位开始,壮大社会力量,改变社会关系,进而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初俄国社会党的土地社会化纲领,是社会革命党对传统民粹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从农民经济角度对俄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种理论尝试与探索。它的提出使俄国民粹主义运动达到了一个新境界,为社会革命党适应变化了的革命形势,赢得农民的支持与拥护,为该党发展成为俄国第一大政治党派作了准备。自该纲领出台以来,俄国社会革命党人为了它的实现不断奋斗,但终究由于各种原因而未得以具体落实。虽然社会革命党土地社会化纲领最终并未真正实现,但其所包涵的积极意义和合理性因素不可抹杀,它们对俄国乃至世界其它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雷丽平 《东北亚论坛》2006,15(1):104-108
俄罗斯农民的东正教,大量渗透了农民自己传统信仰的成分,有些是打着信仰东正教的名义,行的是多神教或传统信仰的诸多内容。俄罗斯农民作为一个缺少文化的下层群体,在东正教信仰上,特别迷信于俄国东正教特有的圣像崇拜,专心于神秘主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能透视出被俄国农民改造了的拜占庭东正教文化—俄罗斯东正教文化的保守落后的实质;也能透视出俄国农民在俄国历史发展中起到的阻碍进步或阻碍改革的历史作用;更重要的是,能透视出俄国,这个革命前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因文化的落后而频频引发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俄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因素。  相似文献   

10.
民粹派是俄国近代史上一个代表农民小生产者利益的政治团体。 186 1年农奴制改革后 ,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9世纪末期 ,民粹派基本消亡。民粹派的革命思想十分丰富 ,革命活动非常广泛 ,对俄国社会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封建俄国缙绅会议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 16、17世纪社会各阶层发展形成的基础上 ,应沙皇专制统治要求 ,召开了缙绅会议。它形式上是软弱的 ,根本不是选举的代议机关。但它是在俄罗斯统一国家形成之后 ,中央集权国家发展这个环节当中 ,等级君主制政治结构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 ,缙绅会议出现了 ,然后又被淘汰  相似文献   

12.
缅甸封建社会政权与教权(上座部佛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缅甸是佛教国家,佛教在缅甸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缅甸封建社会(1044~1885年)是佛教传人缅甸,发展壮大并与缅甸世俗王权逐渐融合的时期. 封建时代的缅甸同中世纪的西欧一样,政权与教权的关系也有一个消长变化过程.政、教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缅甸封建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3.
在英国殖民统治以前的好几个世纪的封建时代,虽然马来半岛的封建制度也是建立在土地王有制的基础之上的,但除了马六甲王国时期出现过一个短暂的统一局面以外,马来半岛一直处于一种封建割据的局面。马六甲王国解体以后,半岛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苏丹或罗阇,这些苏丹或罗阁又在其领地内实行分封,各地土酋势力很大。各地豪酋势力分裂割据是英国统治以前马来半岛封建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英国殖民者更轻易地(与占领缅甸相比)占领和控制了马来半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前期,越南阮朝派出官船前往"下洲"和"小西洋",进行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外洋公务"。通过此举,越南一些封建士大夫开眼看世界,与西方殖民地有了一些初步的接触。《西方入侵前夕越南阮朝的"外洋公务"》一文对此历史现象涉及的一些问题,作出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考证,深化了越南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缅甸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建立过孟人、骠人、掸人、缅人的国家或政权。从1044年到1885年,是缅甸的封建社会时期,经历了蒲甘王朝、实阶、邦牙、阿瓦王朝、东吁王朝、贡榜王朝等几个封建王朝的更迭,逐渐形成了与其历史发展相适应的独特的行政制度。本文通过对缅甸各封建王朝行政机构的组成、行政建制的变化、行政决策与运作以及官僚体制等的宏观考察,试探求与把握缅甸封建社会行政制度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脉络。一、蒲甘王朝和分裂时期行政制度的形成缅甸封建社会的行政制度,开创于蒲甘王朝时期,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形成了…  相似文献   

16.
东正教对罗斯封建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完善罗斯封建等级制度,即通过引进拜占庭"皇帝"观念、神化王权、调节王公内部纷争等方式巩固统治阶级,利用等级制度和宣扬阶级不平等手段安抚被统治阶级;教会本身成为封建大地主,有助于罗斯封建土地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加快国家法制进程和教会法律参与国家管理,促使罗斯封建司法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早在公元前3世纪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就从中原传到交趾地区。自此到公元968年越南独立后的丁朝和前黎朝,直至前黎朝被李朝取代的公元1009年,为时一千多年,是儒学南传的第一阶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有人认为苏联从来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共产党宣言>所讲的封建社会主义;另有人认为苏联社会主义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共性,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本文不同意上述两种人各持的看法,认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带有封建主义因素,可称之为封建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所讲的实际上是社会封建主义;苏联模式在很多方面并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由于在长期改革中难以消除封建主义因素,所以终于覆灭.只有彻底铲除封建主义遗毒,才能全面更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人体成语”是指含有表示人体各部位名称及关于人的知、情、意、行等语素的成语。俄语成语中与人体有关的成语所占比例较高,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带глаз,нос的成语。从认知角度对俄语“人体成语”的构成成素进行分析,区分人体成语的概念意义和范畴意义,用隐喻模式和换喻模式对“人体成语”进行认知语义分析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比格犬甲状腺显微与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3~6月龄比格犬甲状腺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比格犬甲状腺实质由滤泡和滤泡旁细胞构成。滤泡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0.22~220.00μm,平均90.80μm;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围成,细胞高度3.04~7.11μm,平均5.18μm,电镜下可见功能状态不同的两型滤泡上皮细胞;滤泡旁细胞很多,直径4.40~8.82μm,平均6.23μm,位于滤泡之间或镶嵌于滤泡上皮细胞之间,也可聚集在一起形成滤泡样结构,胞质内含有大量的分泌颗粒,电镜下也可见两种类型的滤泡旁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