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日关系内容丰富,可分为民间和官方层面,也可分为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层面。经济关系是中日关系重要一环。但近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日经济关系也出现转冷的迹象。双方都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中日经济关系尽快走出困境。这样也会有利于整个中日关系得缓和。  相似文献   

2.
日本学者认为,中国民众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举动给日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民意对外交的影响力正不断提高,中国舆论的发展动向被认为是今后中日关系发展的关键。要改善中日关系,扩大国民各阶层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法治化向纵深发展,开展法律外交有助于增强我国的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往不断取得新成绩.在法律外交领域,我国积极参加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和区域组织,制定多边和双边条约,将部分外交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有效化解外交纠纷.在民间外交中,中国法学会充分发挥学术外交、法律外交和民间外交的优势,成为我国开展法律外交的先锋践行者.展望未来,我国将以法律外交的方式更进一步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开展法律外交的综合实力,巩固法律外交的机制建设,推进法律外交的民间进路,为促进国家总体外交、推动和谐世界的建构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4.
邢爱芬 《河北法学》2007,25(3):60-64
近年来,日军遗华化学武器致人伤亡事件不断发生,从1996年起中国受害者就开始在日本法院提起民间索赔诉讼,但迄今无一最终胜诉.民间赔偿不同于战争赔偿,中国受害者的民间索赔诉讼属日本未尽的战后责任问题,这不仅涉及受害者利益,而且关乎中日关系.2006年4月3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在北京成立,开启了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国内诉讼程序.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应从各方面给受害者的索赔诉讼提供支持,包括尝试国际求偿.但这一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有赖于日本正确看待其侵略历史,彻底履行战争责任.  相似文献   

5.
戴德生 《法律科学》2004,22(6):109-113
外交保护是指允许一国按照一般国际法对另一国违反国际法使其国民遭受损害的行为要求赔偿的权利。外交保护的行使应符合一定的条件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在对日民间索偿问题上适用外交保护是符合国际法规范的,中国政府应考虑适时启动外交保护程序以取得对日民间索偿的理想结果。  相似文献   

6.
靖国神社问题——中日关系最大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6年10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成功访华后,中日关系出现了大幅度的回暖趋势。然而,在此之前中日关系的确出现过多次低潮期,中日两国的矛盾不容忽视。只有清醒地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让中日关系继续良性地发展。本文将从靖国神社的建立,作用以及性质的演变,日本部分领导人不断参拜的原因,实质等方面来阐述靖国神社问题——这个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是新时期中日关系的开拓者,也是同一时期中日友好的坚定支持者.从70年代中期开始,围绕着中日世代友好这一主题,邓小平先后就"反霸"、学习日本、中日经济合作以及80年代出现的诸如"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光华寮"、日本防务费增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充分论述.这些论述,带有明显的方法论特征,其中所展示的世界意识、理性精神和创新思维是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沿着"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道路,努力奋进.  相似文献   

8.
政党外交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新时期中共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政党外交战略,丰富发展了政党外交理论的内容.立足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发挥党在外交中旗帜作用的历史高度,学术界理论界对新时期中共政党外交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仅就如下三方面做出述评:新时期中共政党外交理论拓展的背景问题和政党外交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9.
2009年9月16日,日本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正式就任日本第93任首相,自此结束了自民党半个世纪以来的执政地位,日本政坛经历了一次“变天”。民主党在大选时曾打出了“改革”的口号,那么这次政权更迭对于日渐好转的中日关系是机遇还是灾难?“鸠山时代”的中日民间关系将朝哪个方向发展下去?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鸠山由纪夫的执政理念出发,结合实际国际国内形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郑如娜 《法制与社会》2010,(10):174-174
在当前的国家交往中,以国家政府的名义进行的外交活动是外交的主要形式,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是这一传统外交的主体。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相互交错,仅靠传统外交来实现国家间的合作远远是不够,这就需要另外一种更为灵活、开放的外交方式,即民间外交。所谓的民间外交,即有领导、有组织地通过个人或民间圆体的对外友好交流和往来,发表共同声明、签订明见协议等活动形式采配合政府的对外政策与活动。目前,这种民间外交则主要表现为“城市外交”。  相似文献   

11.
近代甲午战争以前中国知识分子考察日本的活动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他们对中日文化同源性、中日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无疑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他们对中日关系的认识也存在缺陷,比如他们基本上都有中日联盟的思想,而只有黄遵宪等极少数人提出要警惕日本的扩张野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日经济交流活动频繁。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将有利于我国经济过渡期和社会转型期顺利完成,也有利于为我国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周边环境。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我方依然需要对日本继续保持主动的姿态和足够的耐心,明确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原则,妥善解决问题,确立共同利益,构筑长期稳定发展的框架。  相似文献   

13.
日本海上保安厅巡视船抓扣我国渔船与渔民的事件发生后,引发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外交争论,并损害了中日关系。造成该事件的主要原因为日本非法控制和管辖了属于我国领土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并强化了对其所谓的领海的警备体制,企图驱赶和制裁我国的渔船和渔民在该海域附近的正常的渔业及其他活动。日本所谓抢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依据不仅违反历史和事实,也严重违反国际法。所以,日本利用国内法管辖和处理我国渔船与渔民的行为也是非法的。为此,日本政府应尽快纠正这种做法,无条件地满足中国政府的要求,并保证今后不再发生非法抓扣中国渔船、渔民事件。否则,日本应承担事态进一步恶化,损害中日关系的全部责任。  相似文献   

14.
庞卫华 《法制与社会》2012,(16):224-225
文化外交作为外交的一种方式存在很长时间了.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交流不断加强,文化外交在增进国家间了解、保障国际政治行为体开展外交活动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中国的文化外交理念及实践也得到了发展.本文将简单梳理文化外交的相关问题并简述中国文化外交的现状,以期达到系统分析文化外交从而对我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借鉴价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姚莹 《当代法学》2011,(3):24-35
中日两国在东海海域划界与岛屿归属问题上的争端已经成为困扰两国关系深入发展的结症之所在.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立足于通过外交谈判解决海洋争端,但收效甚微.作为中日外交谈判所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2008年<东海问题的原则共识>仅表达了两国的合作意向,无助于彻底解决东海问题.国际争端解决司法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相较于外交方法的久...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尽管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美日三国战略利益也在不断调整和相互妥协,但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依然存在,而且这种因素比冷战期间更具隐蔽性和目标性,并时常主动地影响着中日关系.本文拟从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特点来阐述美国因素存在的原因,借以展望21世纪中日美关系的未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认为:1972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的联合声明和1978年签署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两国发展关系的政治和法律基础。光华寮案的发生及后来日本法院的判决,恰恰破坏了这一政治和法律基础。作者根据国际法和各国的外交及审判实践,论证了台湾无权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在日本法院起诉。日本政府借口“三权分立”不能推卸对光华寮案的责任,在光华寮问题上国际条约优先于国内法律制度,日本法院受理光华寮案,肆意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这一系列过程都是非法的。希望日本当局做到“言必信,信必行”,共同在发展中日关系”四项原则“的基础上,为谱写新的友好篇章而奋斗。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发展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上两个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其相互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程度,对亚洲和世界和平与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日本国内政治、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给新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既创造了机遇,又形成了挑战.究其根源,在于日本国内新保守主义的发展.分析和研究新保守主义这种社会思潮,对于妥善解决中日两国间的分歧,寻求更大的利益汇同点,建立面向21世纪健康稳定的中日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民间借贷是一把“双刃剑”,在补充正规金融、推动经济较快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异化”了的民间借贷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埋下隐患.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民间借贷进行规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开辟民间投资新渠道,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对违法民间借贷行为的打击力度,以发挥其补充正规金融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谨  常璐 《检察风云》2007,(13):14-15
在今年5月于成都召开的第十一次中日友好交流会议上,"战略"、"互惠"成为定义中日关系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