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营洲 《各界》2011,(3):1-1
我对沈从文了解不多,但每每想起沈从文的一些事,感觉他很是尴尬。  相似文献   

2.
毛志成 《民主》2005,(2):46-46
一“文以载道”的口号是否值得去听姑且不论,单是那个“载”字就有大道理。载道、载事、载情、载理,以及载善或载恶,载是与载非,载美与载丑等等,都说明“文”仅仅是工具,没有无前提的独立存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无论是什么具体事都不做,只是当“专业作家”、“专业诗人”,或是专门以舞弄文字本身为业为趣,都是世上最无用的人。越是出名,越说明世界已经贱得可以。  相似文献   

3.
梁军 《各界》2009,18(8)
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民族文化背景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审美观,湘西优美的原生态自然风景的影响和沈从文对原始生命力的肯定以及他对人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形成了他美在自然,美在自由生命,美是引人向善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对中国现实社会与人生的深刻了解,使他对湘西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深为忧虑,从而提出民族品德重造 的主张。在对湘西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对比观照中,他以辩证的态度对两种文化都进行了批判,试图以湘西文化作参照,在理 性精神的指导下,创造出一种新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蒋泥 《各界》2011,(5):88-89
我写过老舍先生的传记,也写过沈从文先生的传记,今天来看,遗憾不少,漏过许多重要的情节或细节。尤其是从文先生的“情史”。他曾对一位作家说:“打猎要打狮子,摘要摘天上的星星,追求要追漂亮的女人。”这和贝多芬、歌德等文艺家的心理一致——天才们在创造至美艺术的同时,生活中理当要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美的景物尚且能够深深打动他们,何况是带着灵气的、“解语”的异性呢?  相似文献   

6.
《各界》2014,(9):20-20
1922年沈从文从湘西“漂”到了北京,这是沈从文一生中最困难的一段时光,读书无咱投亲无亲,最后只好以“休芸芸”为笔名,将写成的文章向各处投去,赚些零星稿费糊口。此间沈从文认识了文学青年胡也频和丁玲,三个人非常要好。  相似文献   

7.
伏小刚 《学理论》2011,(27):88-90
鲁迅和沈从文是中国20世纪文坛两位重要的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一直以来,文学研究忽略了存在于这两位作家之间的互补性。试图对鲁迅和沈从文的文与人展开文化价值方面的梳理与比较,通过对不同思维理路的分析,提出他们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进而指出鲁迅与沈从文的人与文近于一种优秀的文化生态组合,一种完美健康的文化—心理模式,以期建立某种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新人文价值、人格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8.
游宇明 《各界》2014,(9):32-32
读郁达夫的《沉沦》,你不会忘记作品中那个留日学生苦恼的样子他想为国家做些事,却不知从何做起他希望拥有浪漫的爱情,却没有异性亲睐他渴望经济自立,却总是贫困潦侄4他觉得自己好像是多余的,处处找不到生活的位置……郁达夫将这个人称之为“零余者”。我不知道沈从文先生看没看过这篇小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沈从文充当的就是这样的“零余者”。  相似文献   

9.
柴胡 《各界》2012,(11)
从1966年到1994年近30年间,张爱玲给友人写过84封亲笔信。这批珍贵信札在埋藏几十年后,近日公之于世。  相似文献   

10.
王萍 《各界》2008,17(4)
沈从文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湘西的人性美、风情淳朴造就了<边城>.<边城>的人情、风情描写很有诗情画意,浓淡得当,颇似一幅幅有生活实感的风俗画,其特有的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不同凡响的民族特色,表现了作者持久的审美价值.<边城>是作者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远离"边城"而作于都市的梦.<边城>的基调是忧郁的,但忧郁色彩不仅没有削弱作品的魅力,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厚度,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寄托.  相似文献   

11.
刘伟  柴红梅 《学理论》2012,(12):138-139
大连中国人的文学创作活动,是诞生在殖民地深受五四新文化洗礼的产物,和日本作家的文学创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共同记录和见证了日本殖民时期现代性、殖民性相互交错的言语都市大连的影像与本质。  相似文献   

12.
王浩颐 《各界》2013,(6):71-71
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最负盛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不但小说写得好,而且能言善辩,风趣幽默,面对生活里遇到的各种窘境,他都能轻松应对,巧妙化解,让人在付之莞尔之余不得不钦佩其超人的急智之才。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风情小说独特的地域风情中寄寓着深切痛彻的"民族的隐痛",在对湘西风情小说中的诸多有着"健康人性"的女性的文学叙述中,沈从文的目光冷峻而忧郁;在其热情的赞美中,我们可以听见他淡淡的但却是痛彻而又悲悯的叹息.所以,我们不能将其作品完全看作是向远景凝眸的幻影,或是将其看作是对湘西风情的刻意展示.  相似文献   

14.
2012年的10月,作为中国籍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终于治愈了国人的诺奖焦虑症。他让中国作家站在世界文学之巅。从鲁迅到老舍,从沈从文到林语堂,当中国作家一次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时,  相似文献   

15.
英淼 《民主》2005,(7):26-28
今年“两会”期间,笔者如约对全国政协委员赵丽宏进行了采访。采访前,对赵丽宏的情况有所了解,他经历坎坷,下过乡、插过队、当过知青,考上大学,当过编辑,后来成长为著名作家。加之在预约采访中电话里他沉稳的声音,缓慢的语速,使我的脑海中呈现出一位阅历丰富、满腹经纶的作家形象。然而,见到赵丽宏的  相似文献   

16.
陈新 《各界》2022,(1):26-31
在二十世纪中叶的时代剧变中,沈从文痛苦而又决绝地告别文学,投身于文物研究事业.他的文学著作因与时代"游离"而销声匿迹.他自己也屡次声明,我的作品过时了,不值得再提.但他的作品价值还在,还有人记住它,特别在海外,还得到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蒋原伦 《民主》2013,(1):47-50
文章的题目缺少主语,是谁或是什么让生活新闻化?  相似文献   

19.
20.
姜焕文 《侨园》2012,(9):24-25
8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和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同主办、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承办的千山杯法官原创诗文品评朗诵会在鞍山市举行。来自全国法院系统的100多位作者齐聚钢城,畅所欲言,互相交流。会上,记者有幸结识了南京市浦口区法院审管办主任李敬宇。这位法官兼小说家的不凡经历,引起了记者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