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东来 《美国研究》2003,17(3):121-128
20 0 3年 3月中旬 ,在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豁豁磨刀声中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李侃如 (KennethLieberthal) ,以其丰富的学识和切身的政府幕僚经验 ,向数千荣誉大学生作一场演讲 ,重提西方政治传统中的一个古老的新话题 :“负责任的公民”。说其古老 ,是因为从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民主制和罗马共和国开始 ,公民及其责任就是政治学的主要话题 ;说其新颖 ,是因为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原本界定国内政治身份的公民概念 ,又被赋予了某种超越国界的普世含义。在这篇刊载于 2 0 0 3年第 2期《美国研究》的演讲稿中 ,李侃如教授提出 ,在美国朝野重新思…  相似文献   

2.
由中欧论坛、欧盟亚洲研究所和美国大西洋理事会联合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承办的“中美欧:全球与战略问题的合作前景”国际研讨会于2006年9月22日-23日在北京召开。在全球化、地区治理、国际关系等领域多有建树的20多位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战略环境”、“中美欧面临的经济、政治和安全挑战”、“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和“面向未来的共同规范与价值”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重点探讨了中美欧三方未来战略合作的前景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虽然中美欧三方学者在问题分析层面和观点表述上侧重点不同,是非判断或有偏重,但学者们一致认为,进行这样的对话十分有益,有助于加强中美欧在全球与战略合作问题上的沟通和理解。现将会上的主要观点择要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4.
欧盟是数字化转型的探索者和践行者,其转型思想与负责任创新理念紧密相关,对于正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我国而言具有独特的战略参考价值。文章采用政策分析和内容分析等方法调研了欧盟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文本,归纳、总结其中涉及负责任创新要素的战略思想。研究发现,欧盟的数字化转型政策文件中蕴含了五大战略思想,分别是维护网络安全,提升数据保护能力;助力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培养数字人才,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关注公共利益,推进数字公共服务;重视数字伦理,维护公民数据权利。  相似文献   

5.
苏联《国家与法》丛书1982年第3期发表利托夫金的《苏联公民的住房权》,主要解释苏联住房法要则对苏联公民住房权的种种规定。下面是该文的摘要,供参考。苏联宪法第44条第一次宣布了苏联公民的住房权。为了执行宪法第44条,苏联最高苏维埃在1981年6月通过了“苏联与各加盟共和国的住房法要则”。其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6.
2000年4月我国教育部在全国选取了八个城市的小区启动了社区教育的试验工作,以期在我国推广和普及这一新生事物。社区教育在国外已经十分发达,日本的公民馆就是日本社区教育的中心设施和基地,在日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日本公民馆制度对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就日本公民馆所承担的主要功能做一阐释。  相似文献   

7.
公民馆是日本社会教育设施之一。日本的社会教育是基于学校教育法,作为学校教育课程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之外,主要对青少年及未成年人进行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包含体育及娱乐活动)。而公民馆在《现代用语基础知识》(自由国民社版,1981年)中这样解释的:公民馆是根据社会教育法,由市、町、村设置的社会教育设施。为当地居民实施适应实际生活的有关教育、学术、文化等各种事业的设施。目的是提高居民的修养,增进健康,纯化情操,振兴文化生活,提高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流派:其一是自由主义取向的精英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指的是在全国层次上的一种政治方法或一套制度安排,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领导者在定期的、自由的选举活动中通过竞争获得人民的选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苏联在“要把人民的福利提高到崭新的水平”、“要使社会所有成员获得充分的福利”这一纲领性目标的指引下,在致力于加速发展国民经济和不断提高国民收入的前提下,公民的物质条件正在不断得到改善。实际收入的增加工资是劳动者收入的主要部分。在物价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苏联劳动者的工资不断有所增长。从以下两个表格可以看出近20年来苏联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增长情况。  相似文献   

10.
试析社会转型时期的韩国公民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60年代前的韩国的是一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国家,人均GNP仅80余美元,属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列,但自1962年起,韩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经济快速起飞,人均国民收入至1991年增至5253美元,90年代后半期以来,更达一万美元以上,在短短30多年里增加了一百多倍,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国民生产总值在1995年已居世界第11位。韩国作为一个后发型的东方国家,其经济现代化的成功,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韩国模式”。这一模式自80~90年代以来随着韩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转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The European Union is not (yet) a functioning democracy, but it has begun to develop some of the institutions of democracy. Among these is the practice of citizenship. This essay explores this uniquely democ-ratic status and how it would have to be modified in an eventual Euro-democracy. The EU's larger scale and limited scope, its more heteroge-neous socioeconomic composition, its multiplicity of (sub-)national identities and, above all, its restricted “stateness” make it difficult to develop an effective and significant Euro-citizenship. I offer six “mod-est reform proposals” that might help to overcome this difficulty. I conclude that we must not expect too much from Euro-citizenship. It is definitely not the panacea that will resolve the EU's rising legitimacy problems. What is required if the proces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is to shift from a logic of functional interdependencies to one of politicized exchanges is an even broader package of reforms not just in the scope of citizenship, but also in its forms of representation and its rules of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17.
18.
19.
This article surveys Australian citizenship: 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how these were changed by the experience of the two world wars. It argues that Australian citizenship, at the time of Federation, was racially exclusive, imperial, masculine and deeply anchored in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the military obligation of the individual to the state. The world wars, especially the war of 1939‐45, encouraged some adjustment to these ideas,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the imperial link, women's status and the social rights of Australians. However, these conflicts were fought within a context of imperial loyalty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ir demands reinforced military service in defence of the nation as the primary civic virtue. The centrality of Anzac to Australian nationalism also perpetuated a gendered dimension to Australian citizenship. The world wars therefore, for all their dramatic impact on the lives of Australian families and the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did not force a major reconceptualisation of Australian citizenshi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