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经,作家三毛笔下的沙漠“芳邻”带着神秘的异域色彩和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走进我们心里。而现在,我们要将这个称谓送给这样一群女人——她们年龄相仿,三十多岁,经历也相以,都曾有这样的儿时记忆:住着大平房,放暑假和邻居家的哥哥爬栏杆、捉蟋蟀,中午到邻居家蹭饭的快乐痕迹。现在,她们在网络论坛上相识,彼此感怀熟稔,于是在现实小区中交往,还拉上自己的老公和孩子,一同参与并创造着新型的时尚生活和新型的邻里关系……  相似文献   

2.
《春秋》1998,(1)
公元1997年11月8日15时30分,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胜利实现大江截流。正当亿万炎黄子孙沉浸于激动自豪的欢乐中时,现场直播的中央电视台却转入了寻回历史旧梦的名人专访之中。中央电视台记者来到首都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走进一间普通平房,采访了一位身材中等,面庞红润,右眼凹陷,双目失明,正坐在一台硕大收音机旁收听三峡工程实况的老人。老人精神矍  相似文献   

3.
北京的四合院说也说不尽,我们既要古都的北京,又要现代化的北京,北京四合院何去何从,百姓在关注……  相似文献   

4.
住在北京市西单闹市区附近的人民大学讲师冷成金,向首次来访的朋友们介绍他一家三口的“蜗居”:一座年代久远的四合院里的两间平房,一间9平方米,一间10平方米;另有一间是冷成金自己用砖木修建的厨房,约4平方米。他说:“这达到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的水平(1991年人均6、9平方米)。”将近半数的北京市民的居住条件,同冷成金家不相上下。尽管国家近几年大  相似文献   

5.
北京什刹海一带,如今成了老北京“胡同游”的胜地,清晨时分走在颇有几分古意的巷子里,让人暂时忘了现代化生活的喧嚣。寻到小金丝胡同,幽静得只能听见自己清脆的脚步声了,当我初次推开杨宪益家的大门时,瞬间走进了一个古朴的小天地。这是一座翻修的四合院平房,家中的布置中西合璧,简朴而典雅,客厅明净的落地玻璃对着满墙的绿茵。  相似文献   

6.
疫情袭来,“禁足”家中。集聚在城市楼宇中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不得不共同面对疫情带来的各种难题。于是,有人分享物资、代喂猫狗,有人阻止治愈者返回,甚至有人向电梯按键吐口水。当疫情放大温情与冷漠,“邻里关系”这个被漠视已久的话题再度浮上水面,这让我们思考,疫情过后,能否重构城市邻里关系?  相似文献   

7.
《台声》2007,(10)
在积水潭的西北角,有一座绿树葱茏的小山,山顶那座红墙碧瓦的小小建筑常引来路人好奇的目光。若沿蜿蜒的山路上行,会发现那竟是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的纪念馆。这座建筑始建于明代,初名"镇水观音庵",清乾隆年间重修,改名"汇通祠"。20世纪印年代在修地铁时曾被拆除,1986年又得以重建。祠院平面格局呈正方形,坐北朝南,类似四合院,东、西、南三面各是一排平房,北面的二层楼阁即纪念馆。  相似文献   

8.
时下,上海不少街道和小区的社区文化活动搞得很是热闹。这是令人欣喜的。 现在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七十二家房客”式的拥挤正在进入历史,独门独户的公寓(单元房)日益成为主要的居住方式。可不少人又怀念起过去那种邻居都像一家人的氛围来,嫌现在邻里关系冷漠,老人尤其寂寞。这真是城市生活的两难。有了宽敞的住房以后,还能做些什么来提高城市生活的质量呢?  相似文献   

9.
睦邻有法     
陈君杰 《文明大观》2003,(12):26-26
国人传统上很珍惜邻里关系:潮汕有俗语:“金厝边(邻居),银亲戚。”意渭邻居比亲戚还珍贵,大家都惯以感情来维系邻里关系,和睦相处。初到美国,感觉就大不一样,彼此的邻里关系全靠以“法”维系。  相似文献   

10.
2003年4月以来,北京市对"危改"和四合院保护的政策做了较大调整,并对现存的四合院进行了第二次调查,确定了需要保护的1261座四合院的名单.7月16日,市领导刘淇、王岐山同志到东四十二条为我市第一座"保护院落"挂牌.在其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刘淇书记强调指出,"对四合院要成片保护,要加强规划,旧城内不允许成片推平头、盖楼房,对此态度要坚决,措施要果断",向全世界昭示了北京市"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四合院,保护好古都风貌"的坚强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