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娜 《传承》2008,(12):86-87
解读历史需要历史的解释,但我们在解释历史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而如何处理好历史解释过程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解释的历史性与发展性、以及解释与理解等关系,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很有意义,本文拟就历史解释中的一些小问题予以小议。  相似文献   

2.
如果人们从更广的历史视角来看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历史地位与历史贡献,即跳出广西地域和穿越历史时空来考量,就会更为客观地给出足够的历史厚度以及理论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文章意在从全国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建党近10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大历史视角,对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历史地位与历史贡献进行新的认识和陈述,即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富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军人使命伟大而神圣,履行历史使命,必须具有高度的历史意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要充分认识与把握历史机遇,承担与创建历史伟业,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书写新的历史答卷。  相似文献   

4.
中缅沿边地带历史发展呈现出的波动性和中缅藩属关系的特点,使缅甸崩龙族在历史的大部分阶段与中国王朝国家保持着比缅甸更为密切的联系。这一方面使他们很难建立起稳定的与缅甸历史的关联性和历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为他们重新建构自己与缅甸的历史留出了空间。随着中缅边界的变迁,从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出发,缅甸崩龙族开始逐步建构起与现代统属关系相适应的历史表述,以彰显和缅甸国家的历史联系,在缅甸的历史中找到归属感。这形成了建构崩龙族历史的背景。这种历史的建构,是其重塑国家认同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5.
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成因、表现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影响大、危害深的社会思潮,其形成和发展有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否定中国革命史为核心内容,通过多种手法否定和歪曲历史,力图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成为"罪史",为全盘西化寻找历史依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它妨碍人们对历史的科学认知,割裂革命与建设、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它妨碍历史共识与政治共识的形成,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  相似文献   

6.
高宏 《前沿》2011,(2):167-169
针对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的不同时期历史课程及教科书在内容设置上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的影响,逐一进行分析,指出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在继承与借鉴过程中补订、校正,促使中小学历史教育教学标准逐步完善与合理,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将给今天历史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供许多启示,即历史教育也应体现当局者的意志,培养具有民族精神、世界观的公民。  相似文献   

7.
鬱林石又名“廉石”,是我国历史文物中与玉林历史相关之物,也是著名的历史典故中惟一与玉林相关之典。它的由来和它所具有的人文历史价值,均与历史人物陆绩分不开。  相似文献   

8.
王小波小说创作的历史观有三方面内容:"历史脐带论"是说"一切历史都是虚构史",作者将历史的虚构性合法化、常态化,从而消解了历史的真实性、必然规律性与崇高性;"古今一是论"是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作者以一种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气质来统领历史,使历史故事充满现代性;"历史导向论"是说"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作者将一种现代批评观念用福柯式的思想史体察方式纳入到历史故事的写作当中去,使文本中充满了现代批判意识,政治与权力对人性与自由的压制和戕害成为批判的重心。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方法论是历史观变革的先决条件之一。在社会历史解构中,马克思运用主客体视角相统一、历史与价值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世界整体视野与世界历史视角相统一等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最终走进历史的深处,实现了历史观的伟大变革。理解马克思解构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对于全面理解唯物史观并用其分析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方国瑜先生长期研究中国各民族历史提出的理论认识,是一个立足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原创性总结,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其核心论点是强调各民族之间长期形成的联系与凝聚,充分注意作为整体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体系。理论认识的具体表现是:边疆与内地是一个整体、少数民族与汉族是一个整体、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是一个整体,强调整体所包含的空间演变、族群构成和时间的连续性。现代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依据,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现代中华民族建设与认同的基石,没有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现代中华民族的建设与认同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11.
历史决定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课题。运用演绎的方法,辨析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的分歧,界定了"历史"的含义,区分了历史决定论与自然决定论,指出了历史决定论是将一般决定论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承认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就是运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唯物性、辩证性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中几部女性作家书写历史的小说为论述对象,分析当代台湾女性历史书写的美学策略、思想内涵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脉络。前三节分别从身体书写、历史话语中的沉默女性以及空间寓言等三个角度解读这些文本以多重主体策略融合女性意识与历史元素的美学张力,第四节则将其置入台湾社会独特的"后殖民"历史语境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中,分析女性历史文本对"女性"、"历史"与"国族"三者关系的呈现,从"女性意识"与"历史眼光"两方面检视女性历史书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福柯与西方传统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视角与研究历史的内容截然不同,他批判理性主义的历史观,揭露理性的话语霸权,力图使非理性在真实的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福柯运用谱系学方法对起源和历史的连续性进行批判,倡导非连续性与间断性。他还对总体化的历史观进行批判,以消解大写的历史,倡导小写的历史。消解历史主体,宣布"人之死亡"是福柯历史观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4.
罗素曾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唯物主义",理解这"特殊"二字就成为阅读和践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必要课题。马克思建立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扫除传统唯物主义的障碍,达成目的的方式便是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对于历史唯物主义中自然与历史的关系,论者要么仍旧分割自然与历史,要么在阐释自然与历史的统一时,只取自然或历史一端。更恰当的理解方式可能是,既保持自然与历史两端的分别,又坚持二者在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历史人类学研究较多的五个关系,即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关系,文化与历史的关系,传说、口述史与正史文献的关系,民间信仰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等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耙梳,并尝试提出一些浅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蓝韶昱 《传承》2008,(16):96-97
本文对历史人类学研究较多的五个关系,即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关系,文化与历史的关系,传说、口述史与正史文献的关系,民间信仰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等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耙梳,并尝试提出一些浅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一个地域乃至国家的民族及其文化认同感取决于公众所共有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记忆。而历史景观作为一个历史见证者,亦扮演着文化象征的重要角色。在历史景观身上,深刻体现着民众对其历史与文化的双重记忆。本文以湖北黄州东坡赤壁为例,依托发生于此的史实与传说,试图探析蕴涵于历史景观之中的民众的公共记忆在诸如文字、仪式等传承媒介中代代相继的原因与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万斌  ;王学川 《求索》2008,(4):201-204
历史创造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其实质就是社会历史运动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指的是主体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有意识地从中进行选择。历史发展的决定性要以选择性为条件并通过后者实现出来,而后者则要以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为根据并在其制约中运行。历史创造活动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的自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历史创造活动也是尊重群众和尊重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把握它,一是要正确理解尊重群众,二是要正确理解尊重群众与尊重实践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三是要正确理解主体在实际活动中是如何实现二者结合的。  相似文献   

19.
历史虚无主义以反历史、反科学态度及政治诉求,否定主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于社会上引发不同观点碰撞和争论。近年来,学术界在分析其产生原因与背景,揭露危害与本质,归纳表现与特点,研析扼制对策方面颇有成效。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对基层社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群历史观负面影响的实质性研究,国内外历史虚无主义比较研究,历史、教育、传播等多学科综合性系统研究,核心价值理念话语权建构能力研究,长时段、宽视野,宏观性、微观性等多元方法运用研究,历史虚无主义与相关思潮关系研究等方面仍存广阔空间。理清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成效与缺失,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动态,进而推动研究的系统化、深入化和科学化,是为新需要、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不同的著作中,从不同角度给历史下过不同的定义。这些定义分别从劳动、物质生产、交往形式、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市民社会与上层建筑、阶级斗争以及历史合力等不同方面对历史内涵作出了经济解释,不仅分别回答了历史的发源地、历史的内容、历史的本质、历史的动力、历史的形态、历史的过程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且也从整体上清晰地勾勒出唯物史观从创立、形成到成熟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