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流动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流动青少年犯罪具有犯罪数量多,犯罪比例大;犯罪低龄化严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犯罪类型以侵财犯罪为主,暴力犯罪亦很突出;团伙性犯罪上升,地域性特征明显等特点。流动青少年犯罪大量增多,既有社会转型历史背景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方面的原因,又有经济上相对贫困、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漏洞,家庭、学校教育不当和流动青少年自身心理异常等方面的原因。要遏制流动青少年犯罪多发的势头,必须采取大力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保障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流动青少年的素质;大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优化社会环境,完善社区建设;加强普法教育,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双面观察农民工流动中的犯罪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在城市吸纳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对城市和农村都存在潜在的导致犯罪的不安定因素。针对城市而言,农村人口流动导致农民工群体产生。农民工自身底层意识和城市传媒选择性报道都会带来农民工犯罪现象产生甚至加剧。针对农村而言,农民工流动也带来留守家属的安全隐患和农村青少年犯罪。因此,农民工流动中的犯罪预防主要需要做到:使农民工认同城市、城市传媒正确引导、关怀留守家庭成员以及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犯罪整体现象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所以,预防该群体的犯罪问题是不能忽视的。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既具有青少年犯罪的某些共性,同时又具有流动人口犯罪的某些特性,是一定社会阶段各种社会因素作用于该种群体的一种折射。因此,预防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犯罪,必须要从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特点和犯罪规律着眼,建立以服务、管理、预防为一体的预防犯罪格局。  相似文献   

4.
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阶层之间是良性流动的,尤其是从下向上的流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阶层的边界会因为固化产生封闭,此时各种阶层间的冲突就会频发,犯罪即为表现之一。阶层固化状态与青少年的活跃,尤其是下层阶层青少年改变命运的愿望与行动发生激烈的矛盾,再加上社会解体等原因,这个不易自我控制的群体极有可能发生种种越轨行为。而对上层阶层的青少年来说,因为整个社会的资源有利甚至偏袒于他们,他们也很容易失控,产生各种为社会所痛恨的犯罪。  相似文献   

5.
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阶层之间是良性流动的,尤其是从下向上的流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阶层的边界会因为固化产生封闭,此时各种阶层间的冲突就会频发,犯罪即为表现之一。阶层固化状态与青少年的活跃,尤其是下层阶层青少年改变命运的愿望与行动发生激烈的矛盾,再加上社会解体等原因,这个不易自我控制的群体极有可能发生种种越轨行为。而对上层阶层的青少年来说,因为整个社会的资源有利甚至偏袒于他们,他们也很容易失控,产生各种为社会所痛恨的犯罪。  相似文献   

6.
论青少年犯罪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少年群体是社会成员结构中最具有活力与动力的主体部分,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的主力军。青少年群体对社会进步发挥着巨大的潜能作用。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青少年犯罪现象频频发生,愈演愈烈,甚至在社会犯罪年龄结构中占据较大数额,犯罪率偏高,犯罪案件性质较恶劣,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与影响。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有利于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创造适应青少年正常成长的社会环境,并为社会提供健康有利的人力资源。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流动儿童。到目前为止,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医疗卫生状况、犯罪和童工等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有助于从本质上解决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以成帮结伙的群体犯罪为主要形式,近年来,更以其渐趋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难以遏止的势头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犯罪群体在形成之初一般都不是以犯罪为目的组织起来,而往往是由于种种不良因素的吸引结成消极小群体,进行一些不健康的、违法的活动,继而恶性发展,成为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群体。这种消极小群体的形成,正是青少年群体犯罪的前奏和先兆。 一 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看,犯罪集团、犯罪团伙以及聚众犯罪,因其人数众多,皆为群体犯罪。青少年群体犯罪,包括这三种形式,尤以团伙犯罪为多见。从刑法学的视角看,犯罪集团和聚众犯罪是共同犯罪的不同形式,况已明确规定于刑法中,而犯罪团伙却是实践中常见,理论上探讨、刑法未曾界定的概念。所谓“群体”,是指由三个或更多的人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彼此之间为实现共同目标、利益或需求而协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较强的内聚力、自卫性和排外性。群体从其组合结构上可分为正式结构群体和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暴力事件与仇恨犯罪:刑法与刑事政策的回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性暴力事件的本质特征是“仇恨犯罪”,即由于行为人自身、行为人家庭或者社会等因素导致的对他人、国家机关、特定群体或社会的仇恨而引发的犯罪.我国刑法、刑事政策皆应作出及时的反应.当前,我国应当努力实现“三公”的各项制度,减少“三仇”等仇恨心理,这也是抗制群体性暴力事件的最好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0.
赫希(Travis Hirschi)的社会控制理论是西方犯罪学界用来解释青少年犯罪及越轨行为的主要理论之一,但至今未有严格的实证研究探讨这一理论对中国青少年的适切性。基于2011年广州市中学生生活调查的数据,旨在全面检验社会控制理论中阐述的四种社会联系(依恋、奉献、参与及信念)与中国城市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关系。考虑到城乡二元化的宏观社会背景,移民的特殊流动经历对于越轨行为形成机制的可能影响,城市中流动青少年与本地青少年相比明显较高的犯罪率,本研究将样本分为流动青少年和本地青少年两个子样本。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流动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显著多于本地青少年,流动青少年的各种社会联系也显著弱于本地青少年。赫希的理论在两个子样本中都得到了支持,即增强社会联系可以预防和减少本地青少年和流动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城市流动知青群体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产生和发展的一个特殊群体。从调查中发现,城市流动知青群体由于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制度改革的滞后,而遭受经济的、社会关系的、以及制度的等多方面排斥,生活在制度的夹缝中。社会排斥理论是现今社会公正和社会流动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很好地解释了我国城市流动知青群体的处境。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已成为困扰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青少年犯罪的主体是青少年,青少年主体的这种特性决定了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不同于一般犯罪。同时青少年犯罪是由复杂的社会原因造成的,因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本文拟从青少年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诸方面构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已成为困扰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青少年犯罪的主体是青少年,青少年主体的这种特性决定了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不同于一般犯罪。同时青少年犯罪是由复杂的社会原因造成的,因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本文拟从青少年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诸方面构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2014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的重点集中于青少年犯罪现状与特征,犯罪原因及预防,以及未成年被害人这几个方面。学者们多依据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总结犯罪特征;对犯罪原因的探究总体上仍是因循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四因素分析模式,也有学者运用经典犯罪学理论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在犯罪预防及对策方面,综合治理仍为多数学者所主张,同时研究呈现出多角度、深入化的趋势;在未成年被害人方面,儿童性侵、虐待以及校园安全问题是研究的重点。学界的探讨也有突出的热点问题,即青少年涉网犯罪及防治和流动青少年、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城市化引发的家庭问题对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人口流动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对青少年正常的教育功能,而城市化进程中家庭教育的失误与家庭文化冲突则是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深层次原因.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犯罪的诱导作用亦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家庭作为初级群体——"人性的托儿所",对人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西方文化的逐渐渗透,使家庭这种初级群体的作用逐渐减弱。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普遍性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被称为是世界的"三大公害"之一。家庭角色的缺失,究竟会给青少年带来什么样影响,与青少年犯罪有怎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犯罪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缩影,治理犯罪问题和防控重新犯罪攸关社会秩序稳定和个体生存状态。由监狱押犯构成特征反观犯罪原因和重新犯罪防控对策,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预防和控制犯罪与重新犯罪的重要应对。基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呈现出监狱押犯为社会下层和底层人群这一特征,我国对犯罪和重新犯罪的社会防控也应予以适当调整,当前从完善社会保障、强化社会支持、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等层面入手,可以实现"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的理论要求和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8.
论"亚文化群"对青少年集团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今世界青少年犯罪中的集团化趋势,分析了"亚文化群"的存在对青少年集团犯罪的影响,青少年集团犯罪的社会成因、心理成因、青少年需要结构的变化及家庭状况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探索了其社会、教育及法律方面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最好的社会政策,也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无论是探究犯罪原因,还是探讨预防犯罪,都离不了对社会政策的分析,经济发展论、社会转型论、文化冲突论都是不当地将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解释为某一时期犯罪现象变化的原因。我国目前犯罪现象高涨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政策的滞后、不公正、以及执行中存在的严重“变形”。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决定着依法治国的未来。目前青少年犯罪仍不容忽视。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新媒体亚文化具有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和隐匿性的特征,使其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从犯意诱发、犯罪示范、犯罪认同等方面强化了一些青少年的致罪倾向。新媒体暴力亚文化、色情亚文化、帮派亚文化严重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并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犯罪样式。要控制青少年犯罪,应加强对新媒体亚文化的治理,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