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非政府组织又称第三部门,在美国则主要称为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获得较快发展,其形成同样与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有关。从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看,这种非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基本上是同构的,而公民社会常常被用来指同国家相分立的社会,或者指在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企业与国家之间的社会组织或社团一类的中间层。  相似文献   

2.
在寄托于政府和市场之后,作为“第三部门”的非营利组织是目前以及未来社会一支重要的力量。政府和市场都有失灵的时候,那么“第三部门”也会有自己的运行弊端,唯一的办法是艰苦组织学习。目前国内还没有人研究非营利组织的学习,国外也是刚刚开始。该文将给学术界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达国家将社会经济结构区分为三大部门。即政府为第一部门 ,企业为第二部门 ,非营利组织为第三部门。 80年代以来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与其同时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 ,即第三部门的迅速发展以及它们作为政府、企业之外的新角色广泛参与我国社会各领域的活动。进入 90年代后 ,在发展领域里 ,第三部门已成为时兴的话题。现在 ,我国第三部门正处在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所谓地域性中介组织,就是指存在于特定地域内的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地域中介组织的最大特点就是“中间性”、“中立性”、“公民性”、“社会性”。从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地域性中介组织大都以非政府组织(NGO)、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研究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群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由于地域性中介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一些中外专家学者把它们称之为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是第三种社会力量),所以,从进一步搞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  相似文献   

5.
略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一般把非政府组织称为民间组织,具体分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三大类。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畅通诉求渠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性团结”、增强社会凝聚力,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承接无偿或低偿服务、促进公共服务专业化,塑造公益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独特作用。由于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存在着“培育和发展不够”、“准政府组织”、“营利化倾向”、“管理缺位”等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十分复杂,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看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管理,为非政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推动非政府组织的能力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重新定位非政府组织管理部门,以促进非政府组织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一、民间组织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民间组织或叫非政府组织,英文全称是Non-Governm 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或Non-Profitable Organization(简称NPO),也叫Third sector(第三部门)。它指的是那些具有组织性、非政党性、民间性、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中介组织,是介于政府组织与经济组织之外的非政治组织形态。非政治组织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群体现象。我国官方把这一类组织称为“民间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社会组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民间组织迅猛发展。截至2003年…  相似文献   

7.
中国非营利组织现状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理论上看非营利组织一般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志愿参与性和多元性等基本特性。与此相对比 ,目前中国非营利组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非政府性较弱 ,较多的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存在难以割断的关系 ;非营利性模糊 ,一些非营利组织还具有赢利行为 ;非营利组织缺乏吸纳志愿者的有效渠道 ;非营利组织的多元性还受到政府的较多限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组织是以中国特殊的基本国情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组织理论为指导,涵盖了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种第三部门组织,具有中国社会属性的一种组织形态。中国特色社会组织是"第一要义、价值核心、根本目标、基本要求"四大内容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系,社会性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价值核心,实现社会和谐是根本目标,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是基本要求。厘清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的内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组织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其在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治理、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在应对灾变、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中所充当的“第三方”的重要角色,使得非政府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但其消极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我国政府社会治理工作所面临的一项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论志愿失灵及其治理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现象越来越为众多学者所关注,并把非营利组织作为弥补“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但是作为第三领域的活动主体——非营利组织同样存在着失灵现象——志愿失灵。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治理、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在应对灾变、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中所充当的“第三方”的重要角色,使得非政府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但其消极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我国政府社会治理工作面临的一项新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一、NGO涵义界定 NGO即非政府组织,在实践中,有四种定义方法:一是从法律上来定义,如美税法501条款中明确的免税资格;二是从资金来源上来定义,联合国国民收入统计系统将一国的经济活动分为“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政府、非营利组织、家庭”,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主要不是来自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于会费和捐款;三是从组织目的和功能上的定义;  相似文献   

13.
非营利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第三部门"。要深刻把握非营利组织运行机制的本质特征,探寻其运行规律,指导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从而尽快改变其与政府、企业相比的弱势地位,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第三部门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公民社会的核心主体要素,促进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发挥非营利组织的功能与作用,并将此作为构建有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关键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一场范围广泛的“结社革命”,即第三部门运动。成千上万的第三部门组织活跃在环保、医疗、宗教、慈善、教育等传统的政府活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的第三部门也获得了很大发展。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及国家与社会关系不断的调整,第三部门对于克服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效”、推进政府管理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缓解就业压力以及提升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愈来愈不可或缺的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6.
政府公共部门、准政府公共部门、非政府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由于各自的性质不同,其面临的环境压力及对压力的回应度也明显不同。通过对纳特与巴可夫在《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一书中提出的公共与第三部门战略类型及其转换模型的分析,可以明确各类组织在不同战略类型间的选择和战略的转换逻辑:组织的环境压力和组织的压力回应度是组织战略选择及转换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7.
非政府组织一般是指那些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中介组织.它在全球范围的勃兴,是对长期困拢人们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所做出的积极反应和回答,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重大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它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具有鲜明优势和深厚潜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对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外部监督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蓉 《工会论坛》2011,17(1):77-79
与国际社会相比,我网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仍处于初创阶段。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使非营利组织缺乏一个可以促进其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为了完善我国非盈利组织外部监督体。(一)完善非营利组织立法,实现法制层层的有效监管。(二)转变政府监管模式,发挥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三)建构竞争机制,引导信息透明化,促进社会监督作用的发挥。(四)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实行社会向责机制。  相似文献   

19.
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困境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是社会、被服务对象、政府、第三方专业机构以及捐赠方对其的认可及信任程度,是非营利组织的第二生命。当前,影响我国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主要原因是其组织内部自律机制缺失,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自身性质定位不明确,有不当营利行为,公共责任缺失,等等。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乡村社区建设中非政府组织的定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乡村社区建设中,传统的政府单中心模式使得社区建设具有行政色彩,从而偏社区的本质。而非政府组织作为第三部门介入到乡村社区建设中来,这对于多中心治理秩序的公民社会的构建无疑是个好兆头。非政府组织在乡村社区建设中的地位,随其参与程度的不断广泛深入,也相应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且有望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一极,成为政府离不开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起着补充作用。本文试图从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重构探讨非政府组织在我国乡村社区建设中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