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新世纪之初中国行政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行政学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中国行政改革对行政学学科发展需求的角度 ,分析了世纪之初中国行政学的学科发展趋势 ,它包括行政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系统化、学科研究的基本目标取向、学科方法论的发展、行政学研究的跨学科性与应用性、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以全球化与行政改革、西方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治道变革为背景,在分析全球化对中国传统行政权力的挑战的基础 上,提出并分析了集中和分化是中国行政改革的现实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行政文化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可以说,当代中国行政文化变革是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合力作用的结果。本文在当代中国行政文化变革走向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视角,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来观照行政文化变革,并指出其成本约束及可能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人文普遍服务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市场经济发展史来看,发达国家政府职能演变的规律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从以经济性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以人文普遍服务为主;最后,人文普遍服务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一切落实到人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对我国来说,人文普遍服务是一个新的理念,这一理念是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将人文理念溶八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之中,为公共服务确立价值基础和发展方向,它的提出预示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5.
从政治学视角分析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利益及利益变化、建立政府与社会和谐关系、实践的变化等是行政改革的动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行政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是手段,其直接目的是维护政权稳定,即政府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发展民主政治。中国行政改革的未来走向是:在改革的方式上,继续采取渐进式的行政改革;在改革的方法上,坚持行政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机统一;在改革方向上,将是实现真正的民主行政,发扬政治民主。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府行政改革的“两难抉择”及其应对理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后发展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两难抉择”所引发的多种公共政策困境。在“第三步”发展战略时期,中国政府行政改革所面临的政策困境及其应对理路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即大政府与小政府、强政府与弱政府、大众政府与精英政府、国际化政府与本土化政府、经济政府与均衡政府。  相似文献   

7.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我国行政改革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向是践行“新公共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是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而进行政府改革和行政创新的必然产物。作为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替代物,“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的出现是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治理变革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从治理理念、治理结构、运作方式和过程等方面对行政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创新。它对西方行政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西方行政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因此,有必要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模式来探析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8.
闫建 《理论探索》2011,(1):109-111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探索行政管理结构、功能和运行等方面率先行动、敢于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但理性地看,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相比,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仍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具体包括:优化政府结构,降低行政成本;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完善运行机制,规范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瑞 《行政论坛》2010,17(4):30-34
许多人理解科学发展观,往往注重其“依靠科学发展”方面,而忽略其“按科学规律发展”方面。更缺少对其“核心”的关注。现在我们必须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并从其“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个方面研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出的要求,找到差距,并规划出我们今后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新公共管理及其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公共管理试图取代传统行政模式的一些核心特点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同样面临变革的中国而言,显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行政区划改革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改革的实践中困难重重.因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行政区划的改革,即应以"以人为本"为基本宗旨,做到统筹兼顾,协调进行;既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又要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做到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论坛》2019,(2):5-10
中国政治学的恢复和发展与改革开放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对当代中国政治学作学术史回顾时需将其置于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近四十年来,中国政治学经历建构学科基础、提升研究规范和深化学术发展等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既是前两个阶段的升华,也受到新时代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研究表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实践、全球化趋势与科学技术的更新、中国政治学人的孜孜付出构成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新时代将会持续供给乃至更加强大,中国政治学的前景是远大的。  相似文献   

13.
邓璇 《理论导刊》2004,(12):7-10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在新时期,可以尝试的政府治理模式包括四个方向,即市场化改革、参与式多中心治理、解规制与弹性化。这四种模式不完全兼容,因此在综合起来构成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的同时,应注意在不同领域有选择性地采用,并赋予不同模式不同的权重。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即下放经济领域自主权、地方探索创新、全面开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管服改革战略实施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阶段。在演进过程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呈现不同维度的逻辑特征,包括政治逻辑、动力逻辑、技术工具逻辑,既体现了已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经验,也反映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使国家治理效能新提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逻辑,同时全方位转向依法治国和法律驱动改革的法治化逻辑,从注重数量到注重权力结构质变的运行逻辑,从经济效率导向转为政府治理现代化目标导向逻辑。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行政改革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行政改革是在经济低迷与政局混乱中启动并完成的.其改革内容是全面的,体现了市场化、分权化与绩效化的趋向,在行政机构重新设置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传统官僚制的根本性改造,同时还实现了政府职能的重新清理与定位.改革过程中突出政治领导,充分利用内生动力,并尽力遏制部门利益,以及最终强化了政府首脑及内阁府的行政权力和综合协调功能等做法与结果为各国的行政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行政改革,经历了组织调整、职能转变、能力建设和价值诉求的逻辑路径,下一步行政发展面临治理主体独大与社会基础脆弱、制度化与市场化、外部性与内部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四重基本矛盾,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Colin Knox 《管理》1999,12(3):311-328
Northern Ireland is at a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cross-roads. Politically the Good Friday Agreement has paved the way for devolved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vely the system of Direct Rule from Westminster will come to an end.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major problems of accountability linked to Direct Rule government and sets out a policy agenda for the new Northern Ireland Assembly.  相似文献   

19.
刘宁 《理论探索》2001,(1):21-23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关于“以发展为主题”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揭示了只有发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道理;另一方面,也蕴含这样的认识:在当代中国,发展应当是全面的、综合性的发展,除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外,还必须重视人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等,必须树立以综合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全新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行政改革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主流。行政改革是自觉转变政府职能、行政组织结构、体制结构和人员结构及行为模式的系统工程 ,它必须有法治作保证。我国行政改革中曾经出现过种种弊端 ,其根本原因在于法治化路径不明晰 ,长官意志太重。因此 ,从法治化的角度分析我国行政改革的机理及其实现的动力机制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