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下     
《人民公安》2011,(4):4-7
2月14日,黎巴嫩纪念前总理哈里里遇刺六周年,在首都贝鲁特,黎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的儿子、看守总理萨阿德·哈里里在纪念集会上发言。  相似文献   

2.
《半月谈》2005,(4):89-90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2月14日发生针对前总理哈里里的爆炸事件.哈里里在爆炸中遇难。国际社会纷纷对这起事件进行了谴责。  相似文献   

3.
哈里里     
2月14日午时,黎巴嫩贝鲁特西部滨海区圣乔治饭店前一声巨响,滚滚黑烟冲向天际,前总理哈里里的车队遭遇爆炸。现场一片狼藉,巨大的爆炸声传至市区外。爆炸殃及附近的建筑和车辆,20多辆汽车起火燃烧。包括哈里里在内的近20人在爆炸中罹难,150多人受伤。据黎巴嫩官方媒体报道,这是自1990年黎巴嫩内战结束15年以来最为猛烈的一次爆炸。哈里里出身一个农民家庭,家境清贫,全家以种植烟叶为生。后来,哈里里经过几番拼搏,终于成为一个以35亿美元身价荣膺阿拉伯十大富豪榜的“金融家”。他以建筑业起家,实力雄厚,分支机构遍布英、法、美等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4.
<正> 自从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在贝鲁特遭汽车炸弹袭击身亡事件发生后,黎巴嫩的政局动荡不安。围绕叙利亚撤军问题,美国和叙利亚争夺对黎巴嫩的控制权、黎政府和反政府派别争夺对政府控制权的争斗轮番上演,黎巴嫩再一次引起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一段时间以来,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成了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黎国内反对派天天游行示威,要求叙利亚“结束对黎占领”;美趁机施压,对叙文攻武吓,指责叙为“中东民主的障碍”,就连阿拉伯国家也纷纷要求叙利亚撤军,为“中东和平做贡献”。众所周知,1976年,为平息黎巴嫩内战,阿拉伯国家联盟授权叙利亚派3.5万军队,以“阿拉伯威慑部队”的名义进驻黎巴嫩。这一驻就是29年。如今黎巴嫩国内形势剧变,点燃了叙利亚撤军的导火索。2月14日,黎巴嫩反对派领袖、前总理哈里里遇刺身亡。这起看似偶然的暗杀事件迅速在黎掀起了一场规模空间时事报告52黎巴嫩…  相似文献   

6.
叙利亚和黎巴嫩是中东两个相邻的国家。近来,由于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被炸身亡,不仅黎巴嫩人反叙利亚的情绪高涨,而且美国与叙利亚的关系也急剧恶化。黎巴嫩为什么反对叙利亚?叙利亚为什么与美国交恶?这些都起因于叙利亚和黎巴嫩历史上的政治恩怨。叙利亚:与西方文明对峙20世纪中期以前的几千年,阿拉伯半岛最繁荣的区域就属叙利亚和伊拉克。叙利亚曾经是赫梯、亚述、塞琉古等强国的一部分。叙利亚人以阿拉伯人和库尔德、切尔克斯等其他穆斯林民族为主,是北阿拉伯地区仅次于伊拉克的大国,与伊拉克、土耳其、黎巴嫩和约旦相邻。不仅如此,叙利亚…  相似文献   

7.
左翼政党是黎巴嫩政坛重要的力量。黎巴嫩内战结束之后其政治教派体制进一步加强,左翼政党在议会中的力量较弱,在总统选举、选举制度改革等国内重大政治事务中的作用有限,政治影响力微弱。21世纪之后,黎巴嫩左翼阵营开始分裂,它们在叙利亚和黎巴嫩关系、黎巴嫩总统选举和选举制度改革、叙利亚内战、叙利亚难民等国内外重大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看法。由于黎巴嫩新的选举法未能突破政治教派体制,加之左翼政党教派色彩不断加深,从而削弱了左翼政党的进步特性,未来黎巴嫩左翼政党的发展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8.
4月6日,伊拉克过渡国民议会选举出了库尔德领导人、72岁的贾拉勒·塔拉巴尼为伊拉克新总统,原临时政府总统亚瓦尔和财政部长阿卜杜勒·马赫迪为副总统。总统的产生标志着伊拉克组阁危机的结束,伊拉克战后政治重建的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鉴于塔拉巴尼是整个中东地区的第一位库尔德人总统,又是伊拉克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所以,塔拉巴尼在伊拉克政坛的“闪亮登场”,以及由此而牵出的热门话题——库尔德问题,就显得格外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9.
郑东超 《半月谈》2020,(6):88-89
3月2日,以色列继去年4月和9月之后,迎来第三次议会大选,这一次选举的结果与此前两次大同小异,仍未有单一政党得票过半,组阁再陷“难产”。虽然,以色列总统里夫林3月16日授权蓝白党领导人甘茨组建新一届政府,但其组阁前景仍不明朗。不到一年时间,以色列先后3次进行议会选举,结果总是一度尴尬,这让人不禁要问,以色列怎么了?  相似文献   

10.
国际     
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在爆炸事件中死亡;《京都议定书》生效;乌克兰计划年底前撤出全部1600名驻伊官兵;俄罗斯车臣非法武装头目马斯哈多夫被打死;马德里“3&#183;11”旅客列车爆炸案告破;韩日独岛之争烽烟起;美国国务卿赖斯访华;安南向联大正式提交联合国改革报告;朝总理朴凤柱访华;阿盟峰会决定重启“阿拉伯和平倡议”;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发生变动。  相似文献   

11.
爱尔兰总统选举中爆出丑闻1990年11月7日爱尔兰将进行总统选举,执政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勒尼汉和反对党激烈角逐。就在选举前夕,爱尔兰各人报披露了勒尼汉的“电活丑闻”,讲他曾在前政府下台时打电话给总统施加压力,讲让共和党的豪伊出任总理组阁,事后他又否认有此事。反对党利用报纸披露此事,使爱尔兰全国舆论哗然。共和党执政以来丑闻层出不穷:大法官的公寓中发现受通辑的杀人犯,总理代理人选举中非法两次投票,政府派人窃录记者谈话内容。勒尼汉的“电话丑闻”不过是选举中的一个插曲。  相似文献   

12.
冰心先生近半年身体不适,住在北京医院里。忽然,由黎巴嫩传来了消息:黎巴嫩总统签署了命令,授与冰心先生国家级勋章,表彰她六十四年前和三十二年前先后翻译了黎巴嫩大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先知》和《沙与沫》。鉴于冰心先生身体状况,外交部和黎巴嫩驻华使馆协商,决定把授勋仪式安排在北京医院里进行,就在冰心先生病房的同层会客厅里,邀请的人不必太多,要办得庄重、简朴和快当。授勋仪式是三月七日下午三点开始的。冰心先生坐在轮椅上由女儿吴青和女婿的大姐推着进入会场,大家起立鼓掌,向她欢呼。接着奏中、黎两国国歌。然后由会议主持人向与会者介绍贵宾。先介绍雷洁琼先生和赵朴初先生,前者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后者是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三位才介绍冰心先生,她是本次授勋仪式的主角。第四位介绍黎巴嫩大使和夫人,以下依序介绍到会的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  相似文献   

13.
王凯 《春秋》2020,(2):50-54
北洋军阀统治中国前后共计17年,这段历史被称作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当时的中央政府史称北京政府或者北洋政府,此间北京政府前后更换了14任总统(包括临时总统、大总统、临时执政、大元帅等不同称谓)、46届内阁,真可以说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了。在这走马灯般的政府更迭中,有一位出身贫寒的山东人曾两次组阁,多次出任内阁成员。  相似文献   

14.
每月要闻     
为了发挥欧洲在中东和平中的重要作用,法国总统希拉克,于10月19—26日陆续访问了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黎巴嫩和埃及。阿拉伯国家对希拉克访问普遍欢迎,而以色列则反应冷漠。由于以色列的不友好态度,希拉克没有起到阿以谈判调停人的作用。28日,欧盟向该地区派出了特使。  相似文献   

15.
熊亮 《友声》2013,(1):28-28
【正】应全国友协邀请,黎巴嫩大学学者代表团一行8人于2012年10月25日至29日访问北京,出席了第二届中国黎巴嫩学术研讨会。10月26日至27日,由全国友协主办、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黎巴嫩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全国友协副会长冯佐库、北大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王建、各相关院校、院系师生、专家学者及中联部、文...  相似文献   

16.
熊亮 《友声》2013,(1):9-9
【正】由全国友协组派的中国大学生代表团一行10人应黎巴嫩大学邀请于2012年11月14日至20日访问了黎巴嫩,同黎大旅游和饭店管理系合作举办了首届"中国文化日"活动。黎大校长、原国务部长阿德南·哈桑在会见代表团时表示,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包括黎巴嫩在内的阿拉伯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对中国充满了期待,...  相似文献   

17.
8月6日,一名小男孩在巴西圣保罗参加和平示威活动,呼吁以色列和黎巴嫩结束军事冲突。持续了一个月的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之间的战争终于开始平息。8月11日晚,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关于解决黎以冲突的第1701号决议。8月14日,以色列和真主党实现了停火,黎巴嫩问题进入了新阶段。这场战争由两名以色列士兵被越界突袭的真主党武装俘获引发,看似突如其来,实则预谋已久。战事为何如此猛烈真主党武装是黎巴嫩的什叶派非政府武装,1982年由伊朗革命卫队帮助组建。1991年黎巴嫩内战结束后,30余支形形色色的教派要么自行解散,要么改编为政府军,只有…  相似文献   

18.
政经人物     
<正> 纳扎尔巴耶夫:蝉联哈总统12月5日,哈萨克斯坦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在12月4日举行的哈新一届总统选举中现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以绝对优势获胜。纳扎尔巴耶夫1991年12月当选哈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府对黎巴嫩的严峻局势十分关切,并对黎巴嫩人民长期蒙受战乱之灾深表同情。中国政府积极支持阿拉伯三方委员会为解决黎巴嫩危机所做的不懈努力,并高度评价和支持三方委员会本月16日发表的决议,它为在黎巴嫩实现全面停火和民族和解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衷心希望黎巴嫩冲突各方以大局为重,积极配合三方委员会的善意努力,为政治解决黎巴嫩问题作出自己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紧接着,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提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要求国会授权总统,为保护中东国家的“独立”,可以使用美国的武装部队。由于美国随时准备武装介入,使得中东地区的局势十分紧张。当黎巴嫩、伊拉克出现突发事变时,特别是伊拉克宣布退出“巴格达条约”时,美国从其全球战略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