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科学发展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发展观,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法;是全面、系统的发展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性、整体性思想;是可持续的发展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辩证统一;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关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
逐步成熟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包括党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斗争方向的认识、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理解,以及对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从不同维度梳理和论证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今天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法文化作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对维护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自鸦片战争以后,它却遭到了一系列冲击,从而丧失了其统治地位.针对目前法治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经过反思之后,我们发现儒家法文化也并非一无是处.所以,我们需要理性地来重新审视儒家法文化.  相似文献   

4.
儒家法文化作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对维护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自鸦片战争以后,它却遭到了一系列冲击,从而丧失了其统治地位。针对目前法治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经过反思之后,我们发现儒家法文化也并非一无是处。所以,我们需要理性地来重新审视儒家法文化。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现代工业文明引发了许多事与愿违的负面影响,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中国人与自然诗性文化追求天人合一、泛爱万物,努力去物化超功利,使自然沉浸在人格化、情感化的氛围中,这对于人类超越有生局限,更好地趋近人与自然的理想境界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6.
苗伟 《实事求是》2008,(5):16-19
人类通过以实践批判为核心的文化创造活动,创造着人的世界和人本身,不断接近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理想,这是马克思的“实践——社会——人”的文化辩证法。深切关注文化时代的文化精神,深化对文化时代的文化认识,这是文化时代的呼唤。走向文化哲学,完成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当代形态的重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身哲学使命和当今时代文化精神的自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文化形式在当代发展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7.
宛诗平 《党课》2011,(22):56-5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这为我们准确把握文化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推进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文化体制改革征程再次开启,文化转型正当其时,只有不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才能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8.
苑诗平 《奋斗》2011,(12):60-6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这为我们准确把握文化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推进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文化改革征程再次开启.文化转型正当其时,只有不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才能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贵明 《探索》2004,(5):130-135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的必要性,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流话语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话语的发展日益疏离。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资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流话语必然地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出现疏离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学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也存在严重的疏离。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主义在向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因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与多种理论思潮的交溶过程中形成的多中心的、多家族的分裂对抗与共存的格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影响。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元理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这二十多年来国际国内出现的深刻的变化。如何应对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格局,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术理论界的主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正是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人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和交流者,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推进和网络文化的即时传输,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时间和更新周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网络文化这一新生事物所具有的强大而持久的内在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文化作为一个涉及范围相当广泛,人们经常使用但界定又不十分清楚的概念,有必要对其进行哲学的思考。文化即对认识的转化过程或结果。从哲学意义上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文化可以从不同的认识的角度去分类。文化具有价值和利益、凝聚和动力、继承和培育、批判和吸收等基本的功能。现代文化即站在时代的高度所审视的现代人类社会的文化。现代文化具有自然性、国家性、市场性等特点。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共性在中国的具体体现。现代文化要成为人们的自觉,必须要引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必须把握引领的主体、引领的内容、引领的重心、引领的动力、引领的方式等。  相似文献   

12.
哲学作为深层次的思维理论,对一切文化建设具有世界观意义的指导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论和社会文化现象,需要哲学来为其论证理论基础。只有站在哲学高度上的分析,才能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把握其发展方向,并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否则,企业文化的建设只能停留在外在的表面活动和对西方管理理论的简单模仿上。  相似文献   

13.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研究和科学阐释文化主体性问题,侧重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厘清文化主体性的哲学意蕴,阐明党的文化主体性是其文化主体理念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展现出来的固有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一文化主体性最集中的代表和最有力的体现。二是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党的文化主体性有着先进性、自觉性、创新性、开放性等鲜明时代特色,集中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信。三是党的文化主体性经过艰辛探索与科学概括,实现了由可能向现实价值的崭新转化,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造就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新生命体,增强了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新动力。四是党的文化主体性必定在实践中发展巩固,又在实践中巩固发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入更新境界,亟须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文明互鉴”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李丽 《学习论坛》2007,23(2):15-18
消费文化是与西方现代社会共生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狭义的消费文化特指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在创造一个物质丰盛的时代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精神的迷失和心灵的无寄托感。对消费文化的哲学批判应伴随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私有制的批判而展开,以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文化自觉为目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生、节制、怡情的特点,我们可以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弊端进行整合和矫正,以实现人类消费文化心理从盲从到自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白静 《理论建设》2017,(5):76-79
文化囊括了人类创造出来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自信是基于文化主体、文化客体和文化主客体关系基础之上的深度自信,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崛起和发展的行动指南。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落实文化之"责",增强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坚守文化之"本",培育稳定的文化价值系统;延续文化之"根",搭建通达的文化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6.
《奋斗》2016,(11)
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走到今天,文化产业发展可谓机遇无限。这一方面是需求的产物,进入中等收入之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迅速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化进程本身提出的需求。因为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也已经进入依靠现代技术与管理,合理提升城市密度,提升城市生活的质量,激发城市的创造力的新阶段,这也在呼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东北,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就是和东北经济复苏振兴联系在一起。东北近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诸领域全面转型时期。结合转型背景应从技术、经济、政治、民族精神等层面对文化进行系统重构。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方法是当下理论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面向事情本身"可以在"自身所与"的情况下客观再现马克思文化思想,"境缘性的理解"旨在将马克思文化思想置于其由以生发的周遭世域中做历史性的理解。"视域融合"可以在马克思原初视域与理解者的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不断发展。因而,以现象学的方法观照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历史性理解,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由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型,由崇尚矛盾转变为崇尚矛盾的解决,由鼓吹阶级斗争转变为倡导阶级合作。  相似文献   

20.
2015年4月18日,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应邀前往贵阳孔学堂,讲述农业文明转型后中国的文化选择。20世纪中国出现了哪些文化选择,如何正确认识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促进新时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本刊就此系列问题专访朱大可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