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在我国已经形成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人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或重构;从人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探讨;从人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操作层面的观照;马克思主义者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的人学成分分析.虽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着理论资源借鉴上的偏颇、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失衡、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分离、历史和现实的割裂以及自觉建构学科意识的混沌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要自觉克服这些问题,走上科学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的轨道.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转型这一深层改革的大浪潮中,直接导致中国人的精神裂变、制度改革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与价值都发生了不同的转变。社会主流意识——中国梦与当前人们的价值观、道德等存在的种种乱象相距甚远。过快地、过于直接地把这一问题回收到如何顺利实现现代化问题的视域中来解决精神、伦理问题的思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即便是对社会的嵌入,也仅仅是一种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局限于对实践要求的简单回应,只触及到社会的表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应着眼于在社会领域积极建构相对独立的理论研究空间,构建深厚的理论根基,改变理论研究对实践作用亦步亦趋的局面,在中国社会结构土壤中,探寻新的理论生长点,完善、建构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使其成为中国改革的思想上的鸣锣开道者和收容队。  相似文献   

3.
辩护和批判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从理论到实践,二者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科学的内在环节;从他律到自律,二者表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价值取向。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辩护与批判存在着发展失衡、辩护缺乏规范、批判流于表面等问题,相关研究仍不彻底,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辩护与批判的反思与重构,就是要坚持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立足学科,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辩护的理论规范;聚焦现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批判能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6)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现状,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教师队伍、网络平台建设、学生群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意见如下: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增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拓展学生的考核内容。  相似文献   

5.
加强和改进欠发达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欠发达地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上缺乏手段;缺乏阵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主体薄弱;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缺乏深度,参与面窄等。为此,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理论武装工作,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肯奉献的高素质政工队伍,抓好欠发达地区文化阵地建设;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欠发达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6)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关注学生的缺点和问题,忽视大学生的固有潜能和品格优势的消极教育模式,导致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实效性不强的瓶颈。冲破这一瓶颈需要一个全新的思路和理念,将积极心理学成果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分析影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深层次原因,论证积极心理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探析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改革正值社会转型的深水区,其难度便是要触动既得利益,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难",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这一问题上发挥新的正能量?那就是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与真实落实,依赖于社会结构的推动与契合,它既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困境进行考察,也要基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去探究,以克服单一的视角、静态的特征和二元对立的思维。这种转型是一个从关注思想政治教育静态结构转向关注其在社会结构演变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关注精英与草根断裂的社会事实转向介入与推动社会结构优化的过程,从而获取一种调和二元对立还事物逻辑于本身的理论视角。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市场作为一种经济运作方式本身并不能解决社会稳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非制度化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却提供了别样的立场、眼光、参照系等。本文以社会结构为载体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从触及灵魂到触动利益,达到优化社会结构,为实现社会顺利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提出新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赵立帅  李敏 《学理论》2014,(3):273-275
日常生活理论是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视角,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两个领域,尤其是日常生活领域。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脱离日常生活,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知识化、工具化等倾向。日常生活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是:坚持以人为本,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和方法;建好专业队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领域的全面覆盖。  相似文献   

9.
史学因其独特的学科特点与教育功能,在大学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完成、历史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和政治认同度的提高等教育价值。但当前大学历史教育并未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主的大学历史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表现为教学内容的重复性问题、课程性质的双重性问题、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问题。要克服这些障碍,必须将学习者的需求、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社会需求三者结合起来;必须加强历史研究与教学的联通;必须加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学习,以透彻的理论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的非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与风险社会的渐趋深化,渐次引发了现代理性对传统制度价值的撕裂式解构“,生活的政治”日渐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体验中。基于宏观层面的分析视角已然无法有效概括、诠释乃至应对政治安全话语体系中的诸多问题,由此引发的理论迷思与实践困境启示我们应突破国家与社会的实体论和二元对立思想,打通从国家逻辑的宏大叙事到生活逻辑的日常叙事之间的壁障,从而在对政治安全制度逻辑的分析过程中,建构一个基于微观层面的替代性分析框架。制度的失场、僵化以及制度间的抵牾,都会成为政治安全问题衍生的结构性根源,应基于对制度与生活逻辑的细致观察而探寻政治安全实现与维系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1.
蒋涛 《学理论》2012,(10):247-248
当前,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少部分高校大学生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不够、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等问题。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提高认识,设立专项资金,构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金保障;应把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络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高校教育发展趋势之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水平,需要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坚持走细节化道路;善于利用生活鲜活素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在要求,正确处理制度规范与自我养成教育的关系;以战略意识和问题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傅薇 《学理论》2014,(7):181-182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涉及思想、政治、道德、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关系,实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视角对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制约创新的种种挑战进行了结构化的思考,进而提出了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对策。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流派,它的兴起源于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游离于日常生活之外,造成成效不大。对国内外有关日常生活理论的系统研究,可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出一个新的视野和理论框架,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鲁志美  高鹏宇 《学理论》2012,(22):233-234
当前,网络迅速普及,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原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同时也引发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以相关理论概述为逻辑起点,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在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从人学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相对较少,仍需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研究:一是人的精神需要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从需要理论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二是人格健全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从人格塑造规律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三是人的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从人的价值取向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17.
王凌敦  赵渊 《理论导刊》2023,(1):120-125
自媒体的个性化表达、感性化叙事、碎片化传播,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要在追寻“大我”中绽放“小我”,也要在回应“技术变革”中提升“思想境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视域”回归“现实世界”,在生活体验中充分彰显政治引领和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通过创新自媒体场域下的话语表达,并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气息和真理力量;加强微观叙事基础上的宏观引导,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举旗定向;聚合碎片化的虚拟网络时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渗透与补位升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传播过程与接受机制,聚焦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以实现真理精神、时代特色与生活浸润的和谐统一与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18.
政治人:多维视阈下的研究命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人问题的研究是中国民主政治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逻辑前提和逻辑起点.当前学术界对政治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急切需要"发展"与"补充",因而时于当前政治人研究的若干意义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从人性的无限丰富性与政治人属性、人的政治属性解读与政治人界定、人的思想品德结构与政治人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政治人塑造、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人命题等多维视阈和角度对政治人这一研究命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进而力图推进对政治人命题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运用话语进行理论宣传、心灵沟通、引领成长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有序运作和取得实效,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合理运用密不可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社会现代性和社会结构转型中面临多重现实困境:文化大交融下的多样化内容解构了其主导力,大数据时代下的多维化选择降低了其吸引力;传统思维观下的单向化传输阻滞了其亲和力;生活化语境下的情境化错位减弱了其辐射力。现代性境遇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是从一元化到多维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整合,从政治工具性到生活体验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超越,从单向威权式到交往引导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转换,从集体规训型到个体发展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共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社会演化论的视角,对铁道部制度的产生、延续与变革的历程做了分析。作为一个兼具政治管理和经济发展双重功能的"政企合一"组织,铁道部体制的变迁过程基本是一个由关键行为者发起和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外生性制度变迁。这一变迁历程反映了社会演化论的环境-结构-行为者(观念和利益)之间的互动模式。通过这一案例分析支持如下观点:中国政治领域的制度变革的逻辑不同于经济领域的哈耶克式的自发秩序的演进,其变革路径是关键行为者(如政治精英)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而非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社会秩序的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