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谈中等收入首先要做好三个估价 对比较小的经济体而言,"中等收入陷阱"的意义及相应的对策,是容易回答的,但对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的经济体,如何理解"中等收入陷阱"及如何据此制定相关的政策就变得非常复杂。国内已有相当多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属于世界最高水平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据IMF公布,2010年我国人均GDP4382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经济体之列。我国在2002年达到1000美元,进入下中等收入经济体之列,仅仅8年就走完了上半程。从进入中等收入到进入高收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要用40年左右时间。但日本和"东亚四小"改  相似文献   

3.
未来10年。将是中国梦想成真的最后一段征程: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成为发达国家俱乐部成员,并历史性跃居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相似文献   

4.
许瀚文 《时事报告》2010,(12):33-35
在东亚地区,文莱、中国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都较为顺利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例如,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和韩国,都仅仅用了五六年左右的时间就轻松完成了3000~5000美元的跨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此外,以香港、新加坡、台湾为代表的新岁:经济体,在转轨过程中也迅速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5.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由世界银行于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是指国家或地区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以后,向人均GDP1万美元以上的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实现转型发展,反而使经济陷入停滞甚至衰退、社会陷入动荡甚至崩溃.经过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201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629美元,已经成功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陷阱”现象也不同程度地显现.如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部分典型国家和地区发展为例,在分析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的成败经验基础上,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玉环县为例,探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馅饼"还是"陷阱"?】 世界银行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它的意思是说,当一个国家从低收入阶段攀上中等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以上)的平台后,会面对两难局面。一方面是工资水平提升后,失去了低廉劳动力价格的优势,无法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另一方面是尚未有足够实力,在尖端技术研发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两方面的夹击会形成“陷阱效应”,中等收入国家因此会面临经济增长的停滞期,并可能长期走不出来。  相似文献   

7.
正英美韩日等发达国家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为何长期落入发展陷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助力中国成功跨越这道坎?本书在阐述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相关理论的同时,结合英、美、德、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如何较早实现崛起与跨越的案例,从历史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4,(6):68-68
韦鸿、马敬桂在《政治经济学研究》2013年第1期撰文认为,以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为主导的收入增长,在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过渡阶段非常有效,到中等收入阶段后,容易导致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增长与收入的终极意义偏离,出现"中等收入陷阱"。规避的方法是确立以消费内需为主导的收入增长方式,变投资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修改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完成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9.
2010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4415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规定,我国已步入高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将向高收入国家跃升.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极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具体国情规避我国“中等收入陷阱”应主要改变收入分配失衡的格局,具体对策是: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低价工业化”增长机制转变为共享式增长机制;大力发展农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政府大力支持微型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促进就业来控制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加强对再分配领域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政协天地》2013,(8):51-52
为什么有的国家能成功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而有的国家却不能?像拉美一些国家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从19世纪70年代工业化开始起步,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快速增长和后来的停滞甚至倒退,至今仍未走出中等收入阶段,其中一些共性因素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王韵 《前沿》2013,(9):89-94
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中国已跻身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正在向高收入经济体转型。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过程中经济体可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文章分析了中国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可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和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问题,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经济转型需要建立、发展新兴产业和产业升级,与此相对应要有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的跟进,而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依赖人力资本的积累,所以就主要问题而言,应对措施有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升级、创新和科技进步以及发展教育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李连根 《求索》2012,(4):78-80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我国已经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由于收入分配差距悬殊、产业结构升级受阻、技术创新困难加大、人口红利减少以及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脱节等原因,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社会治理,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3.
世界银行将世界各经济体按年人均国民总收入(GNP)划分为三组,即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并每年公布新调整的标准。2010年世界银行关于高收入国家的划分标准为人均国民收入12276美元及以上(按现价美元,下同)。2011年,我省人均GDP为58665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测算,约合9083美元,预计今年可突破10000美元大关,这意味着我省正进入一个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虽然随着历史变迁,经济环境、发展条件都已发生明显变化,但研究现代化先行国家  相似文献   

14.
如果把过去从低收入国向中等收入国的转变称为第一次转型,那么中国经济面临着第二次转型。在未来的10年乃至30年,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实现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樊纲 《小康》2014,(7):19-19
什么叫中等收入陷阱?看看那些在中等收入阶段停滞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的收入高于技术。大家通常的说法是一个国家虽然收入到了中等,但由于体制的限制、各种问题没有解决,生产力提高的速度放缓。因为中等收入,失去了与低收入国家的竞争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不下去。与此同时,又没有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于是,高不成低不就,低端产业和高端产业都发展乏力,形成产业空心化,掉入陷阱。  相似文献   

16.
郭巍青 《传承》2012,(7):80-81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引发了关于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反思,这是它最积极的一面。概念的复杂性产生一个问题:中等收入是一个馅饼,还是一个陷阱?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我们曾对中等收入的馅饼满怀期待。结果到手之后发现不过尔尔。我们刚刚摆脱低收入忧虑,或者更准确地说,还没能完全摆脱低收入的忧虑,紧接着就发现中等收入将是更大的忧虑。这叫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似文献   

17.
刘兴远 《群众》2018,(1):20-22
“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始见于2006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其含义是指当一个经济体达到中等发展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过去五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夯实了跨越“中等收入陷...  相似文献   

18.
9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继2002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100美元后,在短短的4年内于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相似文献   

19.
杜黎明 《思想战线》2012,38(5):110-114
发展民生经济,重在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互动耦合。将民生改善诉求融入投资和政府购买决策,民生改善的价值追求就会在社会消费中得以体现,民生经济也就得以持续发展。民生经济促进"中等收入陷阱"跨越,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是要在民生改善中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化解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是要以民生改善倒逼体制机制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构筑"中等收入陷阱"跨越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叶檀 《同舟共进》2012,(3):9-10
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据各省份公布的数据,除台湾和香港、澳门外,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的省份已达23个,人均GDP则从1978年的381元上升至2010年的29992元(折合4430美元),中国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