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春双 《工会博览》2013,(14):16-17
文化体育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精神风貌、文化内涵等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有目的、有意识的培育企业文化,真正实现人企同心、价值同向、奋斗同欲、团结同力.一个企业做大、做强,在一定程度上,必须通过文体活动助推企业文化建设.燕山石化水务气体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根据燕山石化深化重组改革的精神,由原来的水务管理中心和气体事业部合并而成立.中心在延续原有单位企业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文化体育活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以文体促凝聚,以活动促和谐.重组以来,中心经过"合并——发现问题——积极应对——融合"等一系列过程,形成了"团结互助,和谐共荣"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2.
正太庙国学讲坛——别样的职工培训"既学习了传统文化,又迎接了节日的到来,这是劳动节来临前一个以别样的方式度过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对我们职工来说有非常意义。"2013年4月29日,一个专门向职工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公益性活动项目——"太庙国学讲坛"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启动,当天参加国学讲坛的职工李先生说。记者了解到国学  相似文献   

3.
如果我们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后现代主义——放到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整个文化体系和生产它的基础性关系(生产方式)的深层历史结构中来看待,就会发现二者"共谋"所营造出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形式的封闭性和悖论使人沉湎于主观的、自在的自由和虚假的陶醉,为置身其中的人营造了一幅  相似文献   

4.
正在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上,坐东朝西有一家大型铁路科技企业——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以职工科技文化艺术节为代表的、实现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的思路,是铁科院企业文化的精髓。据院工会介绍,从2009年开始,铁科院工会按照"重心下沉,服务基层"的总体工作思路,紧紧围绕院中心工作,把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陆续组建了排球、书法、网球、健美操、职工合唱团等13个单项文体协会。去年举办的第二届职工科技文化艺术节突出了"科技文化"主题,尤其是打造了"科技之夜"大型颁奖晚会,以及增加了职工自创微电影展播环节。使铁科院科技型企业的特色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5.
建设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必须解决文化创造主体愿意创造、能够创造、可以创造三个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激发文化创造主体的热情,使之"愿意"创造;培养文化创造主体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勇于创造、乐于创造的文化创造精神。培育能力,使之"能够"创造。要培养文化创造主体的文化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环境、提供条件,使之"可以"创造。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创造环境,搭建各种文化平台,为文化创造提供助力和条件。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有一些企业由于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较为浮浅,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陷入了表象化、虚设化、僵硬化、文体化、雷同化、庸俗化、随意化、无效化的"八化"误区。笔者认为,破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应该从六个方面实现"对接"——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是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一个重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基本动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在冷战后与全球化相互叠加的时代,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二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三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和政府外交观念的更新。当前,尽管中国文化外交与文化"走出去"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在文化与软实力关系上存在认识误区,简单化地将文化"走出去"等同于赢得软实力;二是相比于西方,当今中国文化处于结构性弱势地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本身存在多元价值冲突,因而在如何选择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外交上存在困境。化解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应注意两点:一是争取国际话语权,努力改变中国在国际文化价值观中的结构性弱势地位;二是重构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在文化现代化、国际化与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2011,(18):94-94
2011年8月19日,一年一度的南粤文化盛会——南国书香节在琶洲会展中心拉开帷幕。"南国书香节"品牌始创于1993年,从2007年起经过不断的品牌整合与组织策划,不仅成为广东文化品牌的一面旗帜更为市民文化生活的增添一道饕餮盛宴。作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文化品牌项目,"南国书香节"经由多年的品牌培育,目  相似文献   

9.
对文化的定义及法律文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观点不同,本文在界定文化的概念之后,对法律文化进行界定,而法律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诉讼法律意识属于法律价值观念。本文提出了诉讼法律意识由"无讼"向"正义"转变的观点,并通过列举实例,分析导致不同的诉讼法律意识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语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从文化进路的视域看,先是从器物层面对"西学科技文化"先进性的肯定,接着是从制度层面对"西学制度文化"先进性的肯定,再到从观念层面对"西学观念文化"先进性的肯定,最后由于马克思主义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融性,而且能够破解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心的失落和失序这两大难题,因而为中国语境...  相似文献   

11.
文化权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文化权利的实现是推进人民民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性要素。党认识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实践贯穿于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从《共同纲领》第一次明确对新中国人民的文化相关权利加以确认和保障到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都蕴含着党对公民文化权利的理解和阐释,也反映着党对公民文化权利的维护与保障。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文化经济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文化经济"的蓬勃兴起。文化经济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宏观背景,科学发展观则是对文化经济时代的自觉回应。"以人为本"是文化经济和科学发展观共同的灵魂,由此表达了二者高度的契合。这种契合要求文化经济的良性进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原则,而文化经济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冯枝萍 《法制博览》2013,(10):309+308
当前,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认识职工文化、工会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把职工文化、工会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好,已成为我们的一项重要课题,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培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促进人的发展,这是人与文化的辩证法。网络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虚拟文化,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厘清网络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基础上,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文化内容,建立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文化培育机制,已成为网络时代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梁昌全 《法制博览》2013,(9):114+111
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全体检察人员共同拥有的、用来指导彼此行为的价值观体系,是检察机关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思想导向和文化保障,是检察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和检察人员共同的精神家园。基层检察院要充分认识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文化育检、文化兴检"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检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越南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是在越南政治文化生态中建立和发展的,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系统的"软件"部分,对越共党内民主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加强越共党内民主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政治文化对党内民主的双重作用,适应党内民主发展诉求,培育与党内民主协同发展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7.
李磊 《工会博览》2013,(6):27-29
一、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高度契合 (一)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本质属性相同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有企业领导人倡导的、有全体职工参与的、在企业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群体意识、企业作风和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企业文化理论之所以产生就是对科学管理"见物不见人"的否定和纠正,也就是企业文化管理强调对职工及职工各方需求的重视,强调尊重职工、关心职工、培养职工,强调"以人为本",或者说,人本性是企业文化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8.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在30多年艰苦的实践过程中,燕京人将最初的创业精神丰富为内涵更为丰富的"燕京精神",并成为燕京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心尽力的奉献精神 "忠诚企业,忠诚事业;自觉自愿奉献出聪明才智;把实现个人价值建立在实现企业价值上"——这就是燕京的"尽心尽力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9.
同一民族的文化,其软实力有着"潜"与"显"的显著差别。"潜"表现为文化主体性的迷失,"显"则表现为文化主体性的确立。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主体性出现了性质和程度不同的两次迷失。第一次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源于民族的生存危机,是全局性的。第二次表现为改革开放初期一些社会思潮中的西化倾向,具有局部性质。两次迷失都凸显了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彰显基础这一内在逻辑,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解释框架仍然是唯物史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宣告了文化主体性的确立。当下中国学术领域文化主体性觉醒趋势显著,这既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转向显在状态的表现,也是其进一步彰显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再造到政治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勇 《南风窗》2011,(22):50-53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作为一个极具战略性的命题进行研究和部署,昭示着党在文化问题上的一次深刻破题,即以文化认同,召唤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预示着"文化立国"的时代可能会导致中国发生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