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台湾的地方竞争性选举已经举办了60多年,这些选举促进了国民党的转型,促进了台湾地方社会的发展。台湾的地方竞争性选举能够顺利举办,得益于具有严格规范了地方官员自由裁量权的相对健全的法治。同时,由于地方选举议题和争点的民生主导性,台湾的总体政治结构能够与竞争性的地方选举长期共存。但是由于起步阶段对参选标准放任自流,造成了地方选举黑金等弊端。  相似文献   

2.
从2004年选举透视台湾的“中间选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研究分析台湾选举形势时常常提到“中间选民”这个概念。所谓“中间选民”主要是指在岛内蓝绿两大阵营基本支持者之外的一部分选民。观察2004年台湾“大选”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在蓝绿两大阵营对垒、双方“基本盘”势均力敌且相对稳固的情况下,约占选民总数20-30%的“中间选民”不仅是蓝绿双方全力争取的对象,其最终流向更成为影响选举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对这一部分选民的成分、分布、特点及投票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对于观察台湾的选民结构以及今后的各种选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台湾舆论或涉台舆论为研究对象,或者用舆论方法研究台湾的研究,统称台湾舆论研究,它与台湾民意研究、台湾新闻研究、台湾传媒研究及台湾政治研究,彼此重叠,却并不从属。其学术谱系中的定位有两个区间,一是处在台湾研究的学术谱系中,台湾舆论研究与台湾政治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调性更趋类似,地位举足轻重;二是处在中国舆论研究的学术谱系中,台湾舆论研究有着相对完整的发展周期,其舆论场相对独立,舆论主体多层多样,舆论形式异常发达,舆论议题更呈"米"字型结构错位层叠,是中国舆论研究不可多得的区域研究特例。台湾舆论研究的存在及其价值是由其研究对象决定的,其在台湾研究与中国舆论研究双重缺失的不对称现象急需扭转。  相似文献   

4.
本文先分析台湾地区新闻性电视谈话节目产制过程与主持人的关系,以深度访谈法访谈13位主持人后归纳出新闻性电视谈话节目三个特点。再根据上述特点讨论与分析新闻性谈话节目对台湾选举的影响,指出新闻性电视谈话节目与选举的五点交互影响关联:第一,收视率影响主持人职业生涯;第二,主持人影响节目议题;第三,节目议题影响社会认知;第四,社会认知影响政党政治;第五,政党渗透影响电视媒介生态,在此五点循环交互作用下,使得新闻性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与台湾选举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链。  相似文献   

5.
自甲午战争后,台湾问题始入中俄关系视野,在新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中更存在着明显的"台湾因素".在苏联存在的69年内,苏联政府始终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但是在利用"台湾因素"方面却几欲诡诈,为已所用.  相似文献   

6.
论文分析2014年台湾"九合一"选举的结果、性质、原因和对岛内政党政治的影响。在这次选举中,基于宏观和微观因素,国民党无论是在实际得票数,还是在执政县市数目和人口数上,都明显落后于民进党,难免辐射到一年后就要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的"二合一"选举,台湾面临政党再次轮替的极大可能。民进党在大获全胜前提下是否会调整大陆政策,是观察台湾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可能结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台湾政党体系是继续趋异还是趋同的一个重要观察点。  相似文献   

7.
论文分析2020年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结果及其对政党政治的影响。根据2016年以来三次选举中不同政党得票情况的起伏变化,观察“蓝、绿”和南北政治光谱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评估政党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对岛内选举结果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进而展望台湾政党政治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熊俊莉 《台湾研究》2011,(2):16-19,48
随着政治选举制度的完善,选民根据经济发展现状及预期进行理性评估和“经济投票”。政党为获取经济型选票往往在选举前后调整相关经济政策或政见,从而出现“选举性循环”现象。两岸经贸关系已成为影响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与岛内选举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本文以“五都”选举为例,剖析台湾选举中的“经济投票”行为及其对政党两岸政策与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钟岷源 《南风窗》2011,(13):20-22
从5月23日事件爆发至今,塑化剂风暴在台湾社会延烧不断,更在台湾政坛持续发酵,在角力2012台湾大选的背景之下,成为蓝绿两大阵营相互攻击的政治炮火。要给半个多月来的台湾找个关键字,那一定是"塑"。因塑化剂引发的这场风暴如滚雪球般愈演愈烈,席卷全台,终究酿成重大的食品安全危机,被称台湾版三聚氰胺事件。事实上,塑化剂潜伏台湾食品业已有  相似文献   

10.
刘道玉 《南风窗》2010,(26):12-12
<正>正如钟岷源所观察,台湾的"五都选举"是蔡英文挑战2012大选的跳板,大选结束后,"无论选票倒向哪一方,都将促使两岸关系发生变量",个中最大的变量就在于钟岷源所说的:"绿营的选举策略仅仅是对于选举而言的阶段战略,选举之后呢?"  相似文献   

11.
林劲 《台湾研究》2015,(1):34-37
2014年11月29日,台湾举行首次"九合一"选举投票,结果显示,国民党惨遭大败,诚如台湾媒体所言"几乎输到只剩下总统府",民进党获得出乎各方意料的狂胜。总体而言,在整个选举过程中,除了台北市长候选人提名采取礼让无党籍柯文哲的策略之外,并没有看出民进党有特别高明的地方,许多选民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马英九执政的不满,惩罚国民党,选择不投票或者把票投给对手。可以认为,国民党完全是被自己给打败的。此次选举及其结果对民进党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极为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严泉 《台湾研究》2012,(4):23-27
"中间选民"的概念,一般认为是代表中产阶级价值,政治认同上表现为不走极端,以稳健的态度参与政治,或形成左、右派之间的中间力量,或形成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制衡力量。台湾的中间选民,除符合以上概念外,还具有投票自主意识强、较少"统独"意识、省籍情结与政党倾向等特征。[1]近年来虽然已经有一些学者关注台湾中间选民现象,并探讨中间选民与岛内政治发展的关系,但是集中论述中间选民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中间选民与2012年"总统"选举为研究重点,并且从中间选民政治参与的视角进一步探讨未来岛内选举政治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台湾政局变化后的台美关系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台湾研究》2000,(4):70-78
今年3月18日台湾选举结束,5月20日,新旧台湾当局完成更替。2000年适逢美国总统大选,11月美国举行总统选举。台湾地区领导人更迭和美国总统大选,必然会对台美关系产生影响。事实上,这种影响已有所体现,岛内“大选”结束至今,台美关系已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同时,虽然美国新政府还未正式上任,但大选期间大量有关中国政策(及台湾问题)的辨论、政见,足以为研究者提供分析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人声     
《南风窗》2008,(11):13-13
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温总理在汶川灾区现场时救援部队说伪称CNN道歉只能换来阿Q式胜利。——香港时事评论员潘小涛称,CNN最高法律顾问答复纽约华裔律师海明的信函中的立场甚至比一个月前CNN回应中国外交郎道歉要求的立场有所退步。我的确犯了错……但如果说我贪钱,那是另一回事。——卷入巴布亚新几内亚"建交"丑闻的台湾‘竹政院"副院长邱义仁在退党声明中说。  相似文献   

15.
台湾统"独"冲突导致了台湾选举民粹异化、党争泛滥、司法混乱、公共领域失范失序等问题。这一缺陷还极大地影响着台湾民主政治的效能,造成或加剧了台湾经济发展、社会整合、政治治理等方面的困境。可以说,统"独"争议从根本上制约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台湾深陷"民主陷阱"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一国两制"是思想解放的直接产物,绝非政策僵化保守的标志。"一国两制"并未停留于港澳模式,构建台湾模式恰恰是"一国两制"具有开放性的最新表现。"一国两制"有香港、澳门和台湾三个模式,而不是一个模式,应设置"一国两制三模式"研究议程,而不是"一国两制一模式"的议程。台湾模式将是与港澳模式有较大区隔的一种模式,需要单独构建。台湾模式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与港澳模式着重于解决两制问题不同,台湾模式首先着眼于解决两岸在一国方面的矛盾,也就是如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其所反映的主权与治权的关系与港澳模式不甚相同,故需采取特殊方式处理二者关系;在认定双方均是"宪法一中"的前提下,如何解决台湾定位问题是构建台湾模式的关键。只有根据对台政策新思维进行理论创新以产生新的理论论述,并做出对台政策的重大调整,才能成功构建台湾模式,也才能使之具有应该有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影响下,台湾共产党在1928年和1931年政治大纲中分别提出了"台湾民族独立、建立台湾共和国"和"颠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独立"的主张.由于当时的祖国大陆正处在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下,所以台共无法提出台湾回归祖国的主张.台共政治纲领中所说的"台湾独立",是指摆脱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独立",并非要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裂出去.台共希望借此先实现台湾的自我解放,然后待中共在大陆的革命取得胜利后再回归祖国.  相似文献   

18.
一个时期以来,台湾一些政治派别大打"民主"牌,极力吹嘘台湾取得的所谓民主化成果.实际上,台湾民主政治逐渐发生异化和扭曲,如民粹主义盛行、族群撕裂、分裂势力张狂、政客道德沦丧等,严重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深刻认识台湾"民主"的实质,对于我们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在经济层面落实"亚太再平衡"战略,同时防范两岸经贸经贸往来过于紧密,美国声称支持台湾参与TPP新一轮会谈。但由于美国担忧自己实际利益受损,同时美国对台湾加入TPP的条件和能力也存在质疑,因而美国不会支持台湾实质上加入TPP。美国这种"似迎实拒"的矛盾态度对台湾政局、台美关系等都产生了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是一种理论建构型模式,包括静态模式和动态架构。动态的"台湾模式"按其内在逻辑可分为"统一模式"和"实践模式",前者是两岸走向统一过程的方式、步骤及组织形式,可具体分为和平发展阶段、政治谈判阶段、统一前的过渡阶段;后者是统一后"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实施方式、状态和经验归纳。从根本上说,"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是由两岸共同构建的国家统一和国家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