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为寻找医患纠纷的症结,本刊特开设《医患之间》栏目。自本期起,请审理医疗案件的法官对真实案例进行解读。法官对案件某个关键点的处理或对某条法律规定的适用与思考,都可能是读者了解此类纠纷的一个窗口。——栏目编辑何照新  相似文献   

2.
聂伟伟 《法制与社会》2013,(18):100+107
亲属之间借贷关系是民间借贷的一种普遍借贷关系,但是亲属之间的借贷涉及的关系更加复杂,在处理这类借贷纠纷时要考虑的因素更多,最重要的因素是情理与法理二因素,处理这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解决亲属之间借贷纠纷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有关亲属借贷纠纷问题中,情理与法理二因素要兼顾,有时候会更加考虑情理因素,因此处理亲属之间纠纷并不是简单的法律问题。本文主要是介绍亲属之间的借贷纠纷的几种情形、相关案例以及解决办法,以此来引导人们正确运用法律知识处理亲属之间借贷纠纷。  相似文献   

3.
西方社会法学认为司法乃至所有的法律活动,其目的都在于解决社会纠纷,协调社会关系,因此法律并不是事先由某些人制定的,而是在解决社会纠纷中被发现的事物的理,所以不是先有立法,后有司法,恰恰相反,立法机关制法或国家制定法,是在归纳和总结司法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只不过是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司法经验并使之系统化而已。因此,司法的地位不是依附性和次要的,它肩负着解决纠纷和发现法律的双重任务。显然,这一司法观,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和实行司法改革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旅游陷阱防范60例》作为《旅游法》的配套解读书籍。本书主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运用《旅游法》的法律规定,分析说明旅行社、导游员、从业者在旅游接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作为可能存在的旅游陷阱防范措施一一列举,以旅游纠纷案例作为解读对象,随后附上《旅游法》对应的法律条文,并且有旅游从业律师的案例点评和法条解析。  相似文献   

5.
《旅游陷阱防范60例》作为《旅游法》的配套解读书籍,本书主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运用《旅游法》的法律规定,分析说明旅行社、导游员、从业者在旅游接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作为可能存在的旅游陷阱防范措施一一列举,以旅游纠纷案例作为解读对象,随后附上《旅游法》对应的法律条文,并且有旅游从业律师的案例点评和法条解析。  相似文献   

6.
《旅游陷阱防范60例》作为《旅游法》的配套解读书籍,本书主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运用《旅游法》的法律规定,分析说明旅行社、导游员、从业者在旅游接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作为可能存在的旅游陷阱防范措施一一列举,以旅游纠纷案例作为解读对象,随后附上《旅游法》对应的法律条文,并且有旅游从业律师的案例点评和法条解析。  相似文献   

7.
《旅游陷阱防范60例》作为《旅游法》的配套解读书籍,本书主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运用《旅游法》的法律规定,分析说明旅行社、导游员、从业者在旅游接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作为可能存在的旅游陷阱防范措施一一列举,以旅游纠纷案例作为解读对象,随后附上《旅游法》对应的法律条文,并且有旅游从业律师的案例点评和法条解析。  相似文献   

8.
论纠纷的构成机理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旭东 《法律科学》2009,27(2):82-91
关于纠纷的认识,法学界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一般是笼统地将除刑事案件之外的一切社会不协调现象称为纠纷,而在社会学家看来,纠纷往往等同于社会冲突。事实上,从带有普遍性的矛盾、冲突到围绕着某一具体权益所发生的争议,并不是所有的这些不协调现象都和法律制度相关,只有那些属于法律框架之内的诸种不协调现象,或者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的类似现象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并非所有的纠纷都属于冲突,也不是所有的冲突都可以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纠纷的主要特征在于纠纷主体的明确性、纠纷双方的对抗性、纠纷的主观性和社会性以及纠纷解决上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9.
杨敏  王纯强 《人民司法》2023,(1):91-95+106
<正>股权代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法律现象,公司法并未禁止一方当事人为另一方利益而代持股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公司法解释三)第24条、第25条、第26条对股权代持行为进行了直接规制,确立了着眼于解决现实纠纷的具体规则。公司法解释三填补了司法裁判规范的空白,但由于相关规定原则性较强,导致司法实务中法院的裁判结果没有完全统一,尤其在股权代持法律关系的性质认定和股东资格的评判标准两个方面。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笔者以目前司法实践中广泛存在的股权代持纠纷不同案例作为分析样本,以期能厘清股权代持纠纷的内外法律关系,达到完善股权代持纠纷法律适用、统一司法裁判思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2款规定:“(有关污染造成危害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中也都进行了基本相同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民间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的特点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五条和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贯彻实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通知》第十二条都对公安机关调解处理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损毁他人财物的治安案件做了专门规定,但各种法律书籍对民间纠纷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而民法上的民事纠纷与治安案件中的民事纠纷又有所不同,从而使民间纠纷治安案件往往显得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如何对待和处理假离婚纠纷上,民政部门、司法机关、法律教育部门和社会上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法学杂志》从一九八○年第三期起,即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对此展开了讨论。关于婚姻纠纷中对假离婚问题进行讨论是有益的,有利于改进审判工作、维护社会主义的婚姻家庭关系、保护当事人特别是妇女和儿童  相似文献   

13.
先在于政治国家、超越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形态、处理争议事件的市民性司法权是司法权的本质属性,后来政治国家权力体系中以国家名义行使的司法权首先是市民性裁判权,然后才是宪政意义上的政治性司法权。无论是市民性司法权还是作为政治性司法权,都具有法律解释、司法造法的属性。禁止司法造法主要是指禁止司法机关像立法机关那样主动立法、抽象立法,并不反对司法机关在具体纠纷处理过程中的被动性、补充性立法。案例指导制度作为规范司法权行使的制度,既是法律解释机制也是司法造法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王德志 《美中法律评论》2009,6(10):12-25,35
宪法适用就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应用宪法规范处理具体案件或纠纷的专门活动。中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或者修改法律的活动,国务院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的活动,都不属于宪法适用。不论从权力来源方面看,还是从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实体法依据来看,中国宪法第126条中的“法律”都是包括宪法在内的广义的法律,中国多元多级的立法体制,为人民法院对从属性造法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违宪审查,留下一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论案例指导制度的法律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郜永昌  刘克毅 《法律科学》2008,26(4):135-141
将案例指导制度定位为法律适用机制,就是意图在现行的司法体制框架里,通过指导性案例具体化、细化法律原则,使其可以像法律规范(规则)那样可以发挥裁判准则、行为规则以及(裁判结论的)评价准则的功能,以恰当、公正地处理纠纷。但这一定位没有看到以成文的制定法为核心,根据依法裁判原理构建起来的现行司法制度、诉讼程序制度的特点,没有看到指导性案例法律效力的特点,以及依法律规则裁判与依指导性案例(法律原则)裁判所要求的不同的裁判方式和运行条件,从而极有可能忽视相应的司法程序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作为民事纠纷第三方解决的两种基本方式,裁决与调解关系的处理关涉到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整个系统。以纠纷解决的思维模式为视角,可以发现裁决主要以"法条主义"为指南,采取"切片性思维";调解主要以"合意主义"为指南,采取"整体性思维",二者对于法律实施和纠纷解决各有其功能上的优势与欠缺,应各得其位,相互弥补。但在法治背景下,调解的"整体性思维"较之于裁决的"切片性思维"更能实现法律实施和纠纷解决的公正性、合理性、和谐性和经济性,因此在诉讼内外的整个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具有优先适用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一人们习惯于认为,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亦即,法律是向一般人颁布的,一般人阅读了法律就找到了行为的指引。其实,任何一个法条,如果未曾被法院适用,一般人就不可能知道该法条的真实含义。事实上,一般国民并不是通过直接阅读刑法典从事活动的,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阅读刑法典;那些从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也可能从来没有阅读过一个刑法条文。相反,国民大多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或者其他途径了解判决,进而得知刑法禁止什  相似文献   

18.
政府法制常有法律专家教育我们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也常有记者写案例报道时提示人们:本来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可他们从来未想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不能否认法律专家的教育和记者的高见。可问题并不是他们想的那么简单。最主要的原因是“法律武器”毕竟不是放在枕头下的左轮枪,或挂在墙上的大刀和长剑——遇危险就能顺手操家伙给对方以迎头痛击。一些受害者之所以铤而走险,避开“法律武器”而采用其他极端手段来解决问题,只因他们发现“法律武器”不好用或者根本就无法用,不得已才拿起了别的“武器”。不论什么…  相似文献   

19.
《法制与经济》2009,(9):3-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极大地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我国劳动力市场空前活跃。但与此同时,劳动合同纠纷也大大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劳动者对相关法律的认知度和依赖度也都大大增强了。如何预防与处理好这类合同纠纷,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是许多人尤其是企业家和劳动者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又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的时候,本刊特编辑一组有关劳动合同纠纷的案例,提供给有类似情况的企业和劳动者作为预防和处理相关问题时的参考,并欢迎社会各界对这类法律实践与理论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纳税担保法律性质与法律适用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绍义 《北方法学》2009,3(5):109-114
对纳税担保法律性质的争议源于对纳税担保行政性和民事性多元目的价值的不同认识。按照法的价值位阶将纳税担保定性为民事性,有利于保障税收债权的安全,有利于贯彻落实我国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实践中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解决纳税担保纠纷出现的僵局,不是法律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的,而是人们错误认识纳税担保的性质,把民事纠纷当作行政案件处理的结果。适用民事法律、按民事诉讼解决纳税担保纠纷是纳税担保法律适用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