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郭正阳  董江爱 《理论探索》2011,(4):121-123,131
防灾减灾型社区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概念,一些国家在社区防灾减灾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为我国防灾减灾型社区建设提供了经验。即:要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制定综合性防灾减灾基本法,使防灾减灾有法可依;建设完善牢固、科学合理的安全设施,为防灾减灾提供物质基础;增强居民的危机意识,使防灾减灾具备主体条件;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使社区居民的自救与互救成为灾害发生后的主要救灾方式;健全救灾组织体系,使防灾减灾有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处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公众是否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具备自救互救技能,直接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实践证明,只有在全社会广泛树立风险意识,普及应急避险知识,提高应急能力,才能实现应急管理“无急可应,有急能应”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应急管理风险教育是指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及对风险认知、辨识、管控、减轻等方法传递给人的活动,是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围绕广东省应急管理风险教育体系,通过数据资料调研,分析应急管理风险教育的内涵,研究广东省应急管理风险教育体系的短板,提出了广东省应急管理风险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为提升各级组织的应急管理风险教育水平,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强化公众安全意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稳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曹海军  梁赛 《理论探讨》2020,(3):149-157
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伴而生,2003年SARS疫情成为我国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开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则成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又一重大契机。基层社区作为防控第一线,担负着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堡垒功用,探索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既因应治理重心下沉、预防关口前移的客观趋势,又能够更好地提升和激活社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现阶段,基层社区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存在工作行政化、意识僵直化、方式工具化、队伍非专业化以及动员机能弱化等现实困境,要在立足于整体性与差异性、紧迫性与渐进性、防控导向与民生导向等逻辑理路的基础上,将社区由应急管理的"行政末梢"转变为"治理枢纽",以数字化技术为抓手,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优势和协同治理思路为支撑,推动形成以"精明管理""精确识别""精准发力""精密防控""精细服务"为核心构成和着力点的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5.
金磊 《瞭望》2008,(21)
1.如何从地震波中获得逃生启示?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在发生较大地震时,人们往往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或十几秒后才感到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对防灾避险十分重要,因为纵波实际上给我们一个警示,告诫人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就要到来了,要赶快避灾,要找准可防备的安全空间。2.坚持自救、互助和公救三原则。面对灾害,首先是自救,然后是互救,  相似文献   

6.
吕方 《政治学研究》2012,(3):120-126
社区减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减灾政策的重点。社区减灾强调居民、企业、民间组织、基层政府等结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在灾害面前具备基本的自救、互救能力。但是,政府在社区减灾中应该承担什么职责,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依据政府干预的强弱、政府是汲取还是释放资源,社区减灾的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无为型、吸纳型、委托型和合作型。有效的社区减灾模式既依赖于政府的权力授予,也需要政府的资源支持。只有在政府行政干预的同时,并把减灾视为公共产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与社会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的合作模式,才能有效提高社区减灾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西方国家安全社区建设是围绕安全管理环节展开的,中国社区安全建设则围绕政府部门展开,中国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安全建设存在政府唱独角戏的弊端.社区居民安全感并没有因社区安全建设而得到相应的提升.针对目前社区安全建设的现状,论文提出了"四共"、"四公"、"四线"和"四动"的建设方案;并主张推动社区安全建设中的府民合作,促使政府从社区安全建设主导者逐步变成引导者,最后成为监督者和评估者;同时整合各类社区安全建设方案,从而减少基层管理者承担的"运动式"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8.
社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单元,社区的应急管理能力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议题,提升基层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能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搭建广泛协同的治理平台、形成即时共享的互动关系、遵循集中统一的领导模式,以社区为核心,建构社区与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力量、居民以及社区之间的多元协同网络治理体系。通过信息网络、决策网络、服务网络的顺序,将多元主体连接起来,依据信息网络双向互联、决策网络自上而下、服务网络两两互连末端指向的动力机制与网络间的结构关系,最终形成社区公共卫生应急协同网络体系。社区公共卫生应急协同网络体系的建构将"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公共卫生的治理优势,回应了我国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中权力与责任下放、基层治理重心下移及资源与服务下沉的总体趋势,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求知》2021,(9)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广大城乡社区是实现基层应急治理、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前线和堡垒,是国家基础性、前端性治理单元。认真探讨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的独特模式及其优势,对增强社区治理效能、推进国家应急管理现代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面对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态势,作为应急管理最前沿的基层政府近些年重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应急预案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目标,但如何在此基础上推进"从有到优"的转变,则面临着一系列难题。鉴于基层应急预案居于整个应急预案体系的最底层,其质量高低直接关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成效乃至成败,当前亟须采取有效措施破解难题,不断优化应急预案管理,切实发挥基层应急预案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日前,应急管理部政策法规司发布了一份题为《基层应急管理站建设的"柯桥样板"》的政策研究专报,详细介绍了柯桥区基层应急管理的模式和做法,号召各级各地认真研究,鼓励各地学习借鉴。浙江省政府也批示省应急管理部门研究柯桥区基层应急管理站标准化建设模式,并号召此模式在全省推广。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陕西省各级党委、政府结合实际探索新路子,从省级层面出台政策支持,市县积极推动落实,实现了全省基层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部到位。通过不断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基础,有序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工作,形成了富有成效的实践经验。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表示:“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不仅是应急系统的重要任务,而且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3)
近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成为我国部分地区贫困和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提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成为灾害管理的重点。在解决社会问题或危机过程中,社会工作追求系统性、实务性、生态性、能动性、独特性和以人为本,这些专业特质能够有效地指导和介入灾害管理体系,提高灾害应对的效能。同时,社会工作者在防灾减灾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利用专业方法在社区层面开展易被群众接受的宣传教育、链接资源进行灾害模拟体验与救灾演练,增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有效提升其自救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社区党建工作被高度重视,被认为是强化党的执政合法性、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重要抓手。本文立足于社会整体与微观实践,以天津市两个党建工作模范社区为例,归纳出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存在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指导逻辑。其中,政治逻辑是主导逻辑,基本思路是通过强化对社区党员的属地管理,提升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进而提高党的基层社会整合能力。行政逻辑作为政治逻辑的衍生品,是指通过区域化党建等形式,借助于党的权威地位,弱化"条块"矛盾等体制弊病,提升社区的服务和回应能力。政治与行政逻辑的最终落脚点都在于增强社区两委服务群众的能力,进而强化党的执政合法性。伴随着新时代社区党建的全面跨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正在显现出从动员组织到动员个体、从国家优先到人民本位、从社区建设到街道变革等新趋势。这不仅昭示着社区建设迈入了全新阶段,而且对于构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话语体系,乃至全人类的基层社会治理方案,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阶段、方向与重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行政论坛》2016,(5):86-91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从单向度的行政化阶段过渡到双向度的行政化与社会化结合阶段,形成政府与社会合作推动的社区建设新局面。客观上看,社区建设仍然面临组织体系"碎片化"和主体能力不足的现实挑战。为此,围绕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新阶段的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应实现治理体制从管理到治理、组织机构从分割到整合、社工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平衡发展、居民行为从旁观到参与的转向。并以有效整合基层行政体系和大力培育社区社会性要素为建设重点,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在考察河北省唐山市祥富里社区时指出,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整合各种资源,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社区是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社区风险治理与应急准备要始终依靠社区居民,打造党建引领的社区治理机制,实现路径创新,社区风险治理与应急准备要和韧性建设紧密结合,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撑和社区网格化治理手段,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自助互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准则,社会应急是应急管理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一环。2022年,国务院和应急管理部相继制定印发四个政策文件,这些政策之间相互关联、彼此支撑,为下一步更好地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作出了指导并提供了依据。社会应急与专业应急、基层应急一道构成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要通过持续完善的政策体系设计,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区管理是我国新时期探索实现基层公共管理和培育社会自治能力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本文对我国目前理论界关于社区管理的研究概貌作一次"立体扫描",并指出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区"三大板块"之间的关系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推动下,居民参与已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主题和新动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居民参与是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一环,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源。社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居民参与,帮助居民锻炼、提升社区治理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与普通城市相比,超大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高,灾害事故成因复杂,源头防控工作难,基层保障能力薄弱。一旦出现重大突发危机,城市社区作为危机应对的“最后一道防线”至关重要。而且,社区作为超大城市应急管理的基本单元,处在突发危机应对和防灾救灾的前沿阵地,是筑牢基础,抵御各类危机危害的“最先一公里”。本研究对韧性治理框架下的社区韧性特征分析,从社区治理体系的适应性提升,治理功能的重构以及应急管理模式的转换等三个方面,描述社区应对重大突发危机的韧性,构建社区应对重大突发危机的结构韧性、功能韧性和行动韧性等能力,并提出韧性治理的主要策略,包括加强主体协同,强化社会动员;促进资源整合,建立韧性网络,增强基层社区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调适、自我恢复的能力。通过完善韧性治理体系,提升社区韧性能力,将危机减缓做到前端,落在基层,防范各类重大安全风险,实现超大城市社区应对重大突发危机的韧性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