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来,人们忙于制定数百上千种法律、法规,试图使社会生活走向法制的轨道,人们也忙于把现代管理制度引入行政、经济和事业部门,试图提高工作效率,但人们很快发现,这些匆忙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同样匆忙引进的管理制度不是一头撞到人情的软墙上,就是跌倒在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关系网络之中。人们抱怨:工商系统有“人情购销”,信贷系统有“人情贷款”,公安系统有“人情办案”,人事组织系统有“人情提干”,税务系统有“人情征税”,医疗系统有“人情处方”……。但是,人们所公开抱怨的东西却正是他们所迷恋并或隐蔽或公开地加剧实践的东西,不少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私下向我们吐露了办厂成功的经验:人情和关系网。  相似文献   

2.
"放排"是旧时以水路运输竹木的一个行当。在湖北清江流域,以土家族为主的排工们往来于恩施与宜昌之间,为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文运用历史人类学方法,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分析了排工群体的组织结构、行业规范、技艺传承和群体意识,深入排工的情感世界,勾勒了排工的性格特点,对清江排工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的发展孕育了“数字劳动”这一新型的劳动形式和内容,乡村青年群体已经构成现阶段中国数字劳动的主力军。本研究尝试跳脱“剥削”框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浙江省L村的青年群体为研究个案,在分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与内容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展开讨论。研究发现:(1)个人社会资本增值构成数字劳动中乡村青年社会认同的底层逻辑,数字劳动使得乡村青年在职业向度实现由“农民”向“新农人”的个体认同转变,并通过乡村可见性的提升带来群体情感链接的强化,进而促进群体认同;(2)乡村青年数字劳动对乡村文化空间的塑造,对外表现为通过回归“真实”表达实现对城市话语体系下作为“景观”的乡村文化抵抗,对内表现为在数字劳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以多维在场的方式促进乡村交往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4.
5.
发展研究与文化人类学:会通及综合——关于黑非洲发展问题研究的一种新探索刘鸿武一一个世纪以来,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热带非洲大陆,它那激动人心的壮丽景观和风格迥异的黑人历史文化,对于世界各地的文化人类学家来说,总是有着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在这里,人类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正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社区正在迅速变化,这些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向消费的巨大转变。以前不怎么显眼的地方,现在已被各种各样的"舒适物"(Amenities)设施与活动所占据,如餐馆、酒吧、咖啡馆、画廊、公园、学校、博物馆、俱乐部、沙龙……这些"舒适物"并不是孤立地原子化存在。它们以组合的形式,共同创造着独特城市场景  相似文献   

7.
臧得顺 《思想战线》2011,37(4):46-51
中国30年经济改革和社会巨变的过程中,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也颇为丰硕。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研究员及其培养的博士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博士论文和专著)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师承性学派——社会结构转型学派。这个学派以社会结构转型作为资源配置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为核心命题,专注于对非正式制度、关系性社会结构等问题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拓展,对于推动社会学把社会结构作为研究的核心、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及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社会建设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家庭精神文化对青年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然而,在现代社会却往往被人们忽视.本文基于一个回族家庭教育的情况来着重阐述家庭精神文化对青年教育的原则和措施.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从而使家庭的核心价值渗透、熏陶青年,以配合学校及社会教育,才能形成教育的正合力.  相似文献   

9.
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社会变迁以及外来文化的输入等所引发的文化变迁,对纳西人对本族宗教东巴教的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纳西人社会的各个阶层对东巴教认同意识的变迁与政治制度的变迁和主流文化的语境有密切的关系.当代文化旅游、东巴文化的国际声誉等外在因素,对国家主流话语中关于东巴文化的评价产生着影响,也对纳西人不同阶层的东巴文化认同产生着具有时代特征的各种影响.不宜简单地看待当代东巴文化的"复兴",纳西人对东巴文化的认同有"表层认同"、"文化艺术欣赏层面的认同"和"基于信仰的文化根性认同"等多样化的内涵层次和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0.
信任研究是中西方学者都较为关注的问题,而在中国人"信任谁"以及"何种信任"上,学术界争议较大.在实证研究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发展出信任的差序格局论.这一理论包括四个同等重要的方面:(1)信任的差序格局是以关系进行划分的;(2)差序格局是一种渐进的扩展的信任同心圈;(3)圈内外的行动者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4)信任是指向特定事件的.最后,文章指出中国人的信任恐怕是一种情景化的信任,不能简单的用普遍或特殊信任来描述.  相似文献   

11.
新疆是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比较复杂的地区。本文通过对新疆地区社会冲突及其治理的历史和现实的考察,从文化的角度对冲突的根源进行解释。认为新疆地区的一些民族和社会冲突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密切相关,强调民族地区的和谐与治理不能单纯依靠军事和政治,也不能搞惟经济论,要致力于文化融合这一治本之策。和合生一,文化融合造就一体的社会,即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黄向 《思想战线》2021,47(3):45
情感空间是建构的空间, 既有社会空间属性, 也有观念空间属性。 拥有共同情感空间的情感共同体表现为新部落这种后现代的社会形态。 以新部落主义视角观察沙发客情感空间的社会建构, 可以发现: (1)沙发客新部落的社会空间是一个具有明显中心性特征的社会网络, 处于中心位置的沙发客成为网络中介质传递的关键节点。 (2)沙发客新部落的观念空间包括共同体精神、社会网络中流动的媒介和对新部落的身份认同及行为规范这三个方面。 沙发客共同遵循的价值观是资源分享和尊重朋友, 在沙发客社会网络中流动的介质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方式流动的信息流和以亲密感的流动为栽体的情感流。沙发客在新部落中找到归宿感, 形成身份认同, 同时自觉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组织化较低和村民个体化的条件下,治理精英成为与政府合作推进扶贫工作、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核心纽带。通过构建基层政府、治理精英、村民三者间行动逻辑与行动策略的理论框架,本文尝试对治理精英为什么会成为衔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纽带和乡村社会扶贫的关键力量的原因作出解释:其一,村庄内部人力、财力、文化等资源的匮乏使得普通村民群体难以肩负脱贫致富的重任,作为"弱者",他们更愿意依赖治理精英来实现这一愿望;其二,受到经济理性观念的影响,基层政府更信赖有声望、有发展能力的治理精英,富有治理精英的村庄因而更容易获取政府扶贫资源;其三,乡村治理精英无论是个人禀赋还是社会资源相比一般村民具有更多优势,在扶贫行动中他们更可能发挥核心作用。但是治理精英协作扶贫虽然在扶贫初期能够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整合乡村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即体制内治理精英的双重角色的冲突和治理精英协作扶贫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4.
农村"立门户"是指分家之后,子家庭经历社区化继承老一代家庭成为独立社区行动主体的继替过程。农民的"分家立户"行为包括子家庭从母家庭分裂出来和融入熟人社会后获得一定独立位置两层文化内涵。既有分家研究更多关注家庭分裂内涵,鲜有学者关注父权如何更替,子家庭如何融入熟人社会结构"立门户"的现象。"社区性家庭"概念旨在探讨新成立的门户是如何融进熟人社会参与公共生活来建构家庭社区性身分,从而使自己的家庭获得"家格"成为熟人社会中符合地方性知识要求的组织。村庄社会结构是"社区性家庭"衍生的结果,它提供了农村社会结构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社会融入主体与客体两个要素,理想型构了学术界关于制约、控制、对抗、运作四种社会融入研究倾向。经比较分析呈现出:主体被动性的预设局限于主体无意识层面,而主体主动性预设尚处于边缘地位。研究预设的不足反映了社会融入研究的主体预设依附于客体解释类型的体系失衡,这形成了对整个社会融入理论解释力的冲击。为此,需要完善主体被动性的内涵、重视主体主动性的预设,在改变体系失衡的过程中加强主体被动性与主动性之间理论对话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王菊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6):102-107
20世纪80年代,自贵州对举奢哲、阿买妮等的彝族诗文理论发掘整理以来,它一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写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巴莫曲布嫫以体大虑周的方式对其进行了结合彝族文化传统的解读,从文化根脉上梳理了彝族自己特色的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