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东汉王朝在西北边疆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反复的进入与退出,本质上与王朝国家统治者在"守中治边"和"守中弃边"边疆治理战略思想上的交替变化有关。在此过程中,东汉王朝不时利用西北边疆民族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抵御匈奴的渗透与攻击,这是"华夷一体""守在四夷"边疆治理思想在西北边疆的实践,发挥了西北民族在守土固边中的作用。当然,东汉王朝对西北边疆治理策略的选择及得失,在很大程度上与任用的"边吏"作用发挥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汉书》继承并发展了《史记》对统一多民族中国边疆民族的记述,把所有边疆民族都作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成员,这样的边疆民族历史观,对于统一多民族中国国家发展历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整个汉王朝时期,国家战略的重点在调整与北方匈奴的关系,所以班固在《汉书·匈奴传·赞》中具体表达了处理汉匈民族关系的基本观点,即处理汉匈民族关系的策略应该是,在和亲的同时,也要进行积极的军事防御与进攻。班固还认为,汉匈民族关系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汉初汉王朝处于劣势,汉宣帝以后匈奴处于劣势,所以汉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策略是“贵于未战”。  相似文献   

3.
王文涛 《湖湘论坛》2011,24(1):111-115
汉代是龟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汉王朝与龟兹的和、战关系,龟兹王族的兴衰更替和龟兹的发展,都与汉、匈双方势力在西域的消长密切相关。处理和发展与龟兹的关系,是汉朝"断匈奴右臂"和安定河西地区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睦友好是汉、龟关系的主流,双方的密切交往,使中原和龟兹及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得以顺利交流,有利于龟兹和内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班固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与《史记》相比有了许多创新。该书对民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匈奴列传》、《西域传》、《西南夷两粤朝鲜列传》中,而又以《匈奴列传》最为重要,从《匈奴列传》可以看出汉王朝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是汉匈关系。  相似文献   

5.
西汉初年,匈奴骑兵成为中原王朝边境的主要威胁。出于与匈奴争夺战略要地以及镇压和防止羌人反抗的目的,朝廷逐步在朔方、河西走廊、河湟、陇西、西域等西北部广大地区大规模推行军屯。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治边方略,参与军屯劳动的士卒不仅直接成为拱卫边疆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巩固了广大的新拓战略要地,同时其耕种活动也省却了长途转输劳费,并开发了边疆地区的经济,为徙民设县做了必要的准备,有效维护了西汉王朝统治。  相似文献   

6.
《前进》2020,(3)
正有汉一代,汉与西北诸民族之间的相互攻伐始终不断。尽管自西汉中后期,北方匈奴之患已基本消除,但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平定叛乱、安抚异族,仍旧是西汉王朝一项重要任务。于是,上党冯奉世就成为一时颇具影响的杰出人物。冯奉世,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9年,原籍上党潞县(今山西黎城),后来又迁到了杜陵(今陕西西  相似文献   

7.
<正> 说到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边疆地区民族部落的和亲,人们多是提起公元前33年的昭君出塞,公元641年的文成公主入藏,其实更早的是汉家公主远嫁天山以北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在西域寻求同盟以夹击匈奴。他提出汉朝联合乌孙切断匈奴右臂的建议,得到汉武帝刘彻的采纳。当时乌孙有十二万户、六十三万人、十八万八千兵,在西域是比较强大的国家。乌孙也想依重人众富强的汉朝。匈奴听说乌孙与汉朝建立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有唐一代,在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经略过程中,不仅中原文化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和途径,广泛传播到边疆地区,对边疆民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唐王朝还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大量汲取边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达成了边疆与内地双向的文化互动。  相似文献   

9.
从两汉到唐朝的数百年间,中国西北的大月氏、乌孙、匈奴、嚈哒和突厥等民族都由于强邻的侵扰,或者强盛后的对外扩张,而主动或被迫地向西迁徙,进入帕米尔之外的西域定居立国,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早期移民。这些民族西迁后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并继续与中国保持着政治、经济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联系,中国各王朝也都对他们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西迁民族大多融合于当地民族之中。中国与西域长达两千多年的悠久交往史实,必将成为当前两地继续交往的现实优势。所以,发展21世纪新丝绸之路是一个继往开来的璀璨事业,具有厚实的历史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西汉初年,民乏国困,百废待兴;内有异姓王和同姓诸侯王的割据骚乱,外有匈奴的时常侵扰。为此,虽有一统岭南之抱负的汉室帝君,也终因国力所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之下,只得暂时对“划岭而治”的南越割据政权采取以恩抚为主,辅以防范制约的温和手段,以换得南部边境的稳定。于是,恩抚与制约便构成为西汉初60余年间中央王朝在南部边疆沿袭不替的一项基本政策。这也是汉代边疆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汉初中央王朝第一次成功地改变了边政处理的被动局面,和平地实现了其对南部边疆的主动权,为维护和巩固当时汉帝国南部边疆的稳定提供了保障,而且也对后来汉王朝实现岭南的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边疆民族地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短板,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的风险挑战决定了必须把边疆民族地区放到国家治理重要位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边疆和民族地区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主要包括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治国必治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治藏基本方略和新时代治疆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和民族地区治理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指引了前进方向,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要坚持党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全面领导、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法治化程度、坚持以治藏和治疆为核心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方略和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现代化能力,从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实现持续稳定与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东汉时期,汉与匈奴不再是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布在凉州刺史部各郡的羌人,与朝廷不断出现矛盾冲突,汉羌民族关系成为东汉王朝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汉羌之间的矛盾冲突,给东汉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的危害和损失。产生汉羌民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东汉政府没有认真理解羌人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护羌校尉绝大多数官员在具体治理羌人的过程中采取以武力治理为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史记>"四裔传"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部简略的秦汉边疆民族史,是研究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发展最基本的文献.司马迁以黄河流域为地理基点,以华夏文化为中心.逐一对汉朝边疆的民族按方位进行了叙述,全景式的再现了当时中国边疆民族的发展概况、生产力水平、民族关系、民族融合情况,对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汉唐王朝的纳质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所说的纳质制度,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羁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封建政府向与之建立宗藩关系的少数民族索受人质。这一制度形成于汉、完善于唐。作者对汉、唐时期封建政府在对质子的纳送、管理、待遇、影响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指出,由于质子较多地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的熏陶,归回继承王位或执掌要职后,一般能和中央王朝保持比较友好的民族关系。历史上的纳质制度虽然有一定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色彩,但客观上起到了加强和巩固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的作用,有利于内地与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唐朝在西域地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体制,不仅保证了行政治理的有效性,而且对稳定整个西域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巩固边疆的军事、移民、经济、水利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原文化在西域得到了广泛传播,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使"华夷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6.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我国面积最大、少数民族众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自治区,妇女维权工作具有独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新疆妇联根据地区和民族特点,创新维权机制,积极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妇女权益,为建设和谐新疆、维护边疆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劲松 《思想战线》2000,26(5):31-35
蒙元统治时期的西北,民族情况复杂,各民族的迁徙对流频繁,民族间的分化与重组相互交叉,政治上的统一与分裂变化无常,中央政府通过亲王出镇、建立甘肃行中书省和行枢密院、设置站赤、打开交通、开展屯田垦殖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地方与元王朝中央的政治联系,巩固了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正>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于汉西域都护府故境先后创立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作为主管西域的边政机构,存在约一个半世纪之久。而其中曾主持西域事务的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人,为唐朝统一西域安定边疆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高仙芝,祖籍高丽,即当时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国,按时俗以国名为姓。先世归唐,父高舍鸡为安西四镇十将、诸卫将军。高仙芝为美男子,擅长骑  相似文献   

19.
在秦王朝短暂的 1 5年历史上 ,惟一一次保卫边疆、开拓边疆的战争是公元前 2 1 5年的秦击匈奴之战。这次战争以修长城为始终 ,以后勤保障为重点 ,取得了中国历史上中原农耕民族反对北部游牧民族入侵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关于这场战争 ,还有一些奇妙的传闻。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 :秦始皇击匈奴是因为他看到了“亡秦者胡也”的“录图”,认为“胡”即胡人匈奴 ,而不知是其少子胡亥 (秦二世 )。其实 ,这只是一种传言。秦击匈奴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中原农耕民族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挤压。而且这种挤压成为此后历代封建王朝的重大…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政府出于政权统治维持和边疆国防建设的需要,大力发展边疆教育事业,先后在边疆民族地区创办了60余所国立边疆学校。这种学校教育事业在学校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办学方式和课程设置方面均有别于内地普通学校。边疆学校的创办,既增加了边疆民族地区学龄儿童和失学民众的受教育机会,使边民形成国家民族归属感以及具备参与边疆建设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通过边疆建设人才的培养,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加快边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教事业的建设步伐充实了民族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