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民法院要实现发展,实现司法规范化目标,必须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司法观”,从司法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努力解决司法不规范问题,谋求司法的规范化发展,提升司法公信力。要实现“五个协调”:一、办案与服务的协调。审判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被动性,即不告不理,这是审判机关与行政机关在权力运行上的重要区别,也是司法制度与机制设计的逻辑起点。但司法还有一个宏观职能,即通过一定时期的司法政策为导向,通过审判维护国家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党和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政策领导人民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实…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政府公信力不断受到挑战。一些政府部门的所作所为.诸如在三公经费、舆情应对、惩治腐败、监管缺失、行政不作为等方面的表现:在处理重大事件,如“三鹿幼儿奶粉事件”、“动车事件”、“小悦悦事件”及不时发生的房屋强拆事件等上面的表现,屡屡遭到公众的质疑。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还通过对政府监管的行业不信任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正乡镇人大作为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由于种种原因,在部分地区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有悖于中央"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精神。2014年5月,张德江委员长在浙江调研指出,要充分认识乡镇人大作为基层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乡镇人大建设,提高乡镇人大工作水平。重庆市南川区铁村乡季评政府工作,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人大工委"五贴近"代  相似文献   

4.
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司法公信力不够高是制约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导致司法公信力不够高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还未能得到充分实现,司法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同度有待于进一度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更为突出、更为紧迫,这对于人民法院树立司法公信,维护司法权威,更好地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正确有效实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对铁路各级领导干部来讲,"十二五"时期仍然是中国铁路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加快推进期,加快铁路发展方  相似文献   

6.
《民主与法制》2013,(30):28-29
1.舍弃基层法院行政审判管辖地位不可取 为了避开地方政府对行政审判的干预而舍弃基层法院在行政审判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制度设计理念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确立这样一种基本共识:基层法院适于也成当承担第一审行政案件的一般管辖。要确保基层法院依法独立行使行政审判权,应当为其提供外部体制上的保障,将党委对法院人事任免的事实决定权,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丹 《电子政务》2012,(4):69-73
概述了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网络时代的发展对政府公信力提出的新挑战;分析了中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一方面公民民主与法律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政府自身存在着官本位思想、官员腐败屡禁不止、危机处理能力不足、信息公开渠道不畅等问题;提出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即切实提高政府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发布的质量,全方位加强政府网络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才能完成。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每一进程,必须有全体公务员的共同努力,新疆各级政府都是主要角色与主导力量。于是,要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关键因素是提升政府公信力。一、政府公信力及其内涵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全自治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件,也是实现全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据自身的资源展开行政活动并由此而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我们各级政府公信力涉及到两  相似文献   

9.
【人物简介】郑新立,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参加了中央一系列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在计划和投资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调控、中长期发展政策等领  相似文献   

10.
头屯河区人民检察院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不断加强执法办案的工作力度,深入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提升了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为维护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的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做出  相似文献   

11.
薛森 《中国民政》2013,(6):48-48
近年来,郭美美、高管名表、汶川帐篷等事件的发生让公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遭到了质疑.捐款时轰轰烈烈,但是,所捐善款是真真切切给了灾民用到该用之处还是落入私人腰包占为己有?捐款人却不得而知.面对一再受到社会舆论的慈善机构、面对诚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慈善机构将何去何从?慈善机构将如何脱去公众心目中的"伪慈善"外衣,还民众一个"明白账"呢?有关专家指出,一座城市想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大力挖掘全民慈善潜力,就必须打造出公众满意的"阳光慈善"和"透明慈善".这不光是慈善机构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13亿人共同的呼声.完善慈善工作的每一个链条,完善慈善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是公安机关广大民警通过正确运用法律赋予的职责、权力开展执法活动,使社会公众普遍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权运行及运行结果具有信服和心理认同,从而尊重、信任和服从公安机关的执法过程,并自觉遵守执法运行结果的一种状态和社会现象。当前,公安民警的执法理念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法治社会的要求,执法素质与能力不能适应日益繁重的执法执勤任务,执法环境复杂,现行法律规范与执法实践不能完全相适应,是影响公安执法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公安机关要着力在提升民警执法素质上下工夫,在执法保障上下功夫,在营造和谐警民关系上下工夫,找准提高执法公信力的突破点、基础点和落脚点,努力提升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周忻 《创造》2009,(12):54-55
我们党的媒体历来具有很强的公信力。党的报刊、广播、电视等被公认为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党的新闻工作者被看作“正义的化身”,党的新闻工作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一些媒体出现程度不同的错误导向、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问题有所抬头,导致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公正性受到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损害,新闻工作者的名声跌落。因此,切实恢复和增强媒体的公信力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广大群众的信任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各项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前提。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致力于塑造和提升公信力,坚持权为民所用,强化服务能力,展现政党关怀,加强组织激励,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推进农村地区政治认同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小岗村”这个名字,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1978年,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被打成“反革命”的风险,在一纸包干到产的契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小岗村在国内率先把土地经营权承包到户,实行大包干。后来在全国广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由此揭开。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三年前那场惨痛灾难的回忆,仍在敲打着许多人的心。从汶川大地震后设立的全国防灾减灾日,至今也走过了三个年头。三年内,国家经历了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也  相似文献   

17.
朱明 《前进》2016,(10):40-43
正司法公信力,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对司法制度、司法机关、司法人员、司法权运行过程及结果的信任程度,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认知和认同状况。司法公信力的提高涉及历史与现实、立法与司法、体制与机制、理论与实务、主观与客观、法治环境与观念标准等诸多因素,但只有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从机制上进行创新,才能破除影响司法公信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一、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保障证  相似文献   

18.
<正>编者按: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建立健全冤假错案预防和纠错机制。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已经成为法治建设的紧迫任务。一系列司法改革如省级统筹制、跨行政区划法院、法官员额制、法院人员分类管理等正在酝酿和进行中。然而,目前制约公正司法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法律制度不完备、设计不科学、没有充分吸纳民意;司法运行中外部干扰因素多;法院内部管理不科  相似文献   

19.
行政复议制度作用的发挥离不开行政复议公信力的提升。影响行政复议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行政复议申请人的知情权、选择权、救济权和行政复议机关的合法性、独立性、专业性、执行力等。要提升我国行政复议公信力,就必须树立以公平正义、公开透明、程序正当、便民利民为基础的行政复议理念。同时,建立相对独立统一的行政复议机关、专业化专职化的行政复议队伍、规范化司法化的行政复议程序以及有利于公众广泛参与的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20.
张述存 《政策》2016,(1):56-58
<正>高水平的智库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并将之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为新时期加强地方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一、加强地方新型智库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的地方智库主要还是以官方和半官方为主,民间智库发展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