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姚静 《前沿》2006,(6):201-203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和利用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为此,本文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和利用的战略性举措。一方面,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职业教育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相似文献   

2.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十分突出而重要的问题。寻求什么样的转移途径,没有固定的模式。对此,笔者试做些探讨。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以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为前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许多农民纷纷走出家门、走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政府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三农"问题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找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为的同时,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成本问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过高的转移成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碍,提出了政府提供更佳的公共服务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4.
任何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涉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只是各个国家工业化的起始时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背景不同,因此各个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当前,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妥善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应坚持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政策措施配套的原则。针对当前现实,我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项配套措施应包括:1.要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一…  相似文献   

5.
黎锦英 《传承》2008,(18):128-12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需要。要推动新农村各项建设,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民工现象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普遍现象 ,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向城市转移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采取了农民工这种扭曲的方式。农民工现象产生于我国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 ,而且这种现象还通过种种途径不断地自我强化 ,为我国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城市化进程设置了障碍。要通过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加大农村的人力资本积累的方式来解决农民工身份与职业的冲突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需要.要推动新农村各项建设,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8.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自2003年以来,田东县把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发展进程,繁荣县域经济。从潼南来看,应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潼南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推进。一、潼南县农村劳务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潼南是一个人口大县,全县有劳动力45.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57%,可以转移劳动力近30万人。2005年我县劳动力有21.3万人在外打工,收入10多亿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9%左右。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我县的城乡人口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赖琼琚 《理论月刊》2004,(7):164-165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探寻加快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农村劳务经济是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尤其是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理性选择。以泰兴为例,通过近几年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万人培训工程,建立近百家劳务中介、劳务派遣机构,编印《进城务工必读》手册,开展外出劳务人员跟踪维权服务等措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泰兴55.43万农村劳动力中,向非农产业转移输出的劳动力已达30.03万人,占总数的66.85%。其中,就地转移15.6万人,市外输出就业21.43万人。纵观苏中、苏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依然艰巨。从需要转移的劳动力看,各地还有部分农村青壮  相似文献   

12.
汤勇 《今日浙江》2004,(10):17-19
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东阳市围绕发展特色经济做文章,把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通过抓特色、抓统筹、抓培训、抓创新,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发展特色经济促转移特色经济就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量同类产品、同类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生产成本较低、竞争力较强的独特的产业群…  相似文献   

13.
《创造》2008,(2)
劳动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一部分农民走出农村,融入城镇,也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劳动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劳动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劳动力会出现转移的现象,劳动力转移一方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政策改革等;同时也会对农村经济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提高等。尤其是消极方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势必会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便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谢新德 《湖湘论坛》2004,17(3):49-50
据统计,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近4 8亿人。按照不同的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我国农村仍有1 1亿到近2亿处于隐蔽性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状况的剩余劳动力。预计到2 0 10年全国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 35 0万左右,农村劳动力将处于新的供给高峰。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队伍能否转移安置,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要害所在,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空间,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当前一个重大的课题。  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  农村剩…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农村劳动力能进入城市以及在非农业领域自由就业。它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劳动力充分就业等问题的重要路径。本文旨在对武汉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及难点做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粒  ;毛迪图 《创造》2008,(2):74-75
劳动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一部分农民走出农村,融入城镇,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小城镇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请予审议。 一、近年来促进小城镇发展 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的主要工作 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对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9.
李新 《江西政报》2008,(19):45-47
就业是政府的“一号工程”。近年来,丰城市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签订二个合同、加强三项管理、建立四个对接机制、落实五项激励政策”工作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尤其是向本地企业、工业园区、新兴产业转移就业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全市劳动力就业达5729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9789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跨越。  相似文献   

20.
祝明 《长白学刊》2010,(6):130-132
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和农民比较利益下降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诸多困难。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建设,对于有效促进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实现吉林省“三化统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