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伟芳 《理论月刊》2010,(1):126-129
中国现行的广告道德规范,从制定程序上说,缺乏共同协商的过程,从内容上说,比较宏观,对具体的德目,缺乏内涵和外延的限定与解释,没有理顺与社会公德的关系,没有确立道德优先序,因此缺乏被遵守的条件。一个正在走向法治性、制度化、程序化、开放性的社会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应是以公正合理为基础的,普遍可接受、可操作的道德规范和规范程序,以真正做到道德规范的约束面前人人平等。广告道德规范的设置应根据公正和商谈原则.充分尊重各方的话语权。应关注道德现实尺度与道德理想的矛盾张力,为广告活动提供合理获得利益的道德秩序,应充分虑及广告道德规范自身的层次性、自洽性和系统性,虑及广告道德的社会控制与个体内在养成的美系.真正从最终结果的角度.关注广告活动过程的程序和环节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2.
朱霁  朱登武 《求索》2011,(4):115-116,71
当前,道德生活成为人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课题,现代社会仍然有必要重建道德生活。道德生活就是人类一切合乎道德的有目性的活动。道德生活构建的基础是底线道德,原则是道德律,目标是德性善。道德生活的构建有赖于道德生活主体的生成与道德生活秩序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魏来  曹立波 《前沿》2010,(14):158-160
在国家不断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的条件下,问题广告依然屡禁不止,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在规制广告发布时出现了道德缺位,这种缺位表现在注重了法律制裁,没有注重道德制裁;注重了对广告主的制裁,没有注重对广告发布者制裁;没有运用道德制裁触及广告发布者的致命要害,即经济利益。出现这一问题客观上的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的道德体制尚未形成,主观上广告发布者缺乏社会责任,同时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尚未形成一种道德强力去制约问题广告的发布。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社会、广告发布者、消费者等方面加强道德建设,从多角度形成可操作性的德治制裁措施,从法治、德治两方面规制广告的发布,维护受众和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4.
唐涛 《就业与保障》2023,(5):127-129
文章首先分析了创新型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并指出构建中职院校创新型教师团队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其次阐述了中职院校创新性教师团队建设所面临的三个典型挑战;最后提出组织监督评价小组、优化评价工作质量、发挥评价体系作用等策略,以助力中职院校创新型教师团队评价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广告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是培养应用型广告人的根本途径,针对目前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构建阶梯状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探索多样化实践教学形式以及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特殊性给企业伦理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等出现了一些违背伦理道德的情况和事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如果不对构建企业伦理道德加以重视,因失信带来的国民经济损失将不断出现。为了改变企业伦理道德缺失的现状,我们应从企业自身、国内外法律规范、技术支持与社会监督、政府行政以及人文关怀的角度来探讨构建信息社会我国企业的道德体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农村社会道德整合机制的分化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正处在加速转型期。道德作为社会整合手段的一些功能或在弱化或在强化 ,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调节方式、道德传播方式和道德评价标准等正在不断分化 ,目前农村社会很难形成稳定具有权威性的道德规范体系 ,人们的道德行为出现多样化选择混乱 ,道德的社会整合力降低。为保证农村社会的良性运行 ,必须更新思想观念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对青少年这一最主要的受众群体的影响,已经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问题等方面深入到了各个领域。青少年以其特有的道德意识、规范、心理和行为,生活在“网络社会”,在形成其网络道德的过程中,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因此,如何根据青少年自身特点,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体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刍议徐西胜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应坚持五条原则:一是要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相适应;二是要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三是要与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10.
陈晶 《传承》2010,(21):48-49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健康、进步的,但同时也存在着消极、落后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本质的基本原理,为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复杂的道德状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我国道德体系仍奉行无产阶级价值观和集体主义原则,基本上是全民的统一的道德体系,出现的变化也是体系内部变化,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  相似文献   

11.
张兵  陈相光 《传承》2011,(9):49-51
大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既受到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影响,同时受到知识观、素质观和能力观及其辩证关系的影响,也受到学科发展趋势的影响。它的构建原则要遵循合目的性原则、合规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主导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原则。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健康、进步的,但同时也存在着消极、落后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本质的基本原理,为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复杂的道德状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我国道德体系仍奉行无产阶级价值观和集体主义原则,基本上是全民的统一的道德体系,出现的变化也是体系内部变化,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  相似文献   

13.
金融道德风险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有效预防金融道德风险已经成为金融伦理的重要课题,而金融业的道德自觉建设是防范金融道德风险的重要途径。需要遵循个体与组织共同作用、积极引导与消极约束有机结合、稳定性与创新性辩证统一的原则,并通过优化外部环境、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打造牢固的道德契约等创造稳定健康的金融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14.
蔡蓉英  谭霞 《公安研究》2013,(10):71-75
警察腐败作为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现象,除了要加强法制调控以外,还必须加强道德调控。只有从根本上提升警察的道德素质,才能彻底消除警察腐败现象。构建警察腐败的道德调控机制,必须完善警察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加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建立警察道德监督体系,健全警察道德评判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许从付  陈琳 《前沿》2004,(8):180-182
在当今社会中 ,权力的所有者和权力的行使者没有达到和谐统一。因而 ,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成为防止腐败和滥用权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权力监督和制约遵循法制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和外在的权力监督和制约与内在的道德约束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要扩大和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不留“监督盲点” ;加强对权力主体的产生的监督和制约 ;加强对权力运行后果的监督和制约 ;将监督机构独立化、权威化  相似文献   

16.
伦理道德的客观性基础归根结底是人们的"生产与交换的经济关系"。任何社会形态都必然是一个伦理-道德的社会体系,社会伦理法则作为制约人的社会实践的原则是伦理实质与伦理形式的对立统一。如果说伦理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礼法制度,那么,道德则是对社会礼法制度的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17.
公益广告与青年受众向荣高信息时代,商品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广告营造的生存空间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非营利性公益广告,作为广告海洋里的一个精灵,活泼动人,独领风骚,给生活平添了绚丽的色彩,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奇与欣喜,使人们对广告有了全新的认识,生出全新的期...  相似文献   

18.
刘俊 《岭南学刊》2015,(1):79-82,125
权力制约和监督理论具有四种基本范式:"以道德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和"以法律制约权力"。透过这些理论视角观察我国公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现状,发现主要存在认知性、操作性、体制性和机制性四大障碍亟待解决。为此,以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提升官德素质,完善分权制衡的权力运行模式,动员公民社会的监督力量,健全法治化的权力制约机制,将是进一步加强对公权力制约监督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与选择魏红英我国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化的社会转型。道德转型是社会全幅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特征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倾向、道德体系──传统的与现代的,以内部冲突和暂时共容的形式共栖于同一社会,对人们起着制约作用。这种异质性、重叠性和...  相似文献   

20.
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一般是指人的道德观念素质和道德活动能力素质的总和。道德观念素质中主要含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等。道德活动能力素质主要包含人的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道德素质外化的表现形式为人们的道德行为。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由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人们的主观能动地选择逐渐形成的。人们在家庭、学校、社会等途径中接受了一定的道德教育和一系列道德观念,这些观念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反复传递,不断发展、调整、巩固和深化,逐渐成为相对稳定的道德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