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权力监督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原始社会后期的"公共权力",还是由此演变而来的阶级社会里君主的"私人权力"或统治阶级内部的"公共权力",以及大多数较为复杂的社会其他权力,都以委托代理的方式运行,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权力活动演进的必然结果.权力委托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就必须对权力的运行进行监督和控制,使权力始终有德才信用较好的代理者和合理的体制与运行机制,从而达成权力活动的目的,这也是实现"人事相宜"与"权事相宜"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论"电子政府"对权力腐败的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政府”以其功能的广泛性和完整性对公共管理产生深刻影响。它通过促进公共权力的适度分散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实时控制 ,提高权利对权力的监督力度等方式 ,来形成对权力腐败的有效制约。  相似文献   

3.
增强社会普通公民对基层公共决策的参与意识,能够从治权上使协商民主产生出有益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渐进式改良"。但当前要在公共决策中引入协商民主这个新事物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和简单,很多人还对此存在着不少的质疑。这就要求不断科学完善基层公共决策的协商民主形式,让人民获得公共决策过程中应有的参与权力、话语权力和监督权力,提高群众对基层政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重要的公共权力主体。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就是如何把“党的领导”这一最重要的政治元素与中国法学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鉴于此,本文以中国法治实践经验为出发点,在系统梳理我国现行宪法和法律中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规范表述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法学中的公共权力概念来阐释“党的领导”,解析“依法领导”的实现方式,以求促进宪法、法律规范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最新要求的进一步有效连接和融合。  相似文献   

5.
治理现代化是社会革新的应有之意。治理现代化要求通过一系列体系与机制来对公共权力运行方式做出规定,以保证公共权力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从而实现对公共权力的合理并有效制约。可以说,公共权力制约的内在逻辑蕴藏于治理现代化之中。治理现代化要求公共权力运行方式发生变革,即从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不受制约或受到有限制约,向着有效合理制约公共权力的过程不断演变。这种演变过程为治理现代化提供基本动力,治理现代化又为公共权力制约提供路径支持。通过探寻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权力制约路径,来进一步推进治理现代化,从而为实现合理并有效的公共权力制约提供基础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共权力与政府权力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权力和政府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公共权力比政府权力起源更早,范围更广;公共权力是政府权力的源泉,公民通过宪政方式将公共权力赋予政府,形成政府权力;公共权力在产生政府权力的过程中可能被异化;公共权力不可分割,政府权力可分割。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辨析,便于对此类问题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腐败是公共权力主体利用职权,违背社会政治规范,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谋取私利的行为和现象。腐败并不在于公共权力本身,而在于公共权力主体的介入,在于公共权力的归属和运用背离了公共的性质。因此,规范公共权力运作对预防腐败至关重要,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防止公共权力运行的封闭化;二是避免公共权力行使的集权化;三是杜绝公共权力运用的私利化。  相似文献   

8.
仪式和象征是当代中国基层政治运作的重要机制,实现着动员、沟通、约束和奖惩等各种功能.当代中国基层政治重要的仪式化活动是集会和会议,无论是"肯定性"还是"否定性"的集会和会议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出某种"剧场"效应,基层的政治控制和权力运行因此得以实现.基层权威通过对仪式和象征这种"控制艺术"和"权力技术"的运用,推动着基层政治过程和政治生活的展开.  相似文献   

9.
当社会处于变革或转型时,腐败行为就会有可能滋生和蔓延。我国现阶段腐败现象滋生的原因在于公共权力的增值和制约不力:公共权力主体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政府干预市场的某些活动也为权力“寻租”创造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一、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要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宏伟目标,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实践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固地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正确地处理好权力行使者和权力所有者的关系.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讲:"权为民所用,这是执政为民的关键".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群众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而我们每个共产党员,每个监察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这种代表与被代表的关系要求每个党员尤其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深怀爱民之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相似文献   

11.
"三步走"发展战略、"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行政权力和行政责任一致的实现意义是在始终强调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同时,具有强调提高、改善、重视政府在这方面的效率、服务、道德的内在价值,这些内在价值的挖掘,将有助于实现行政权力和行政责任的一致,从而更深刻地领会"三步走"、"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一些政府部门存在的公共权力异化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阶段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公共权力异化的一大表现就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和私用,进而滋生腐败,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针对这些问题,应从法制层面、制度层面、伦理层面以及文化层面,探讨公共权力的合理规制和有效运用,进而完善权力运行机制,促使政府部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战略思想的一次重大转型,蕴含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治理理念,对各级地方公共权力的配置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要求。从我国当今的国情出发,构建政府公共权力主导下的地方公共权力合作的公共权力配置模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地方公共权力配置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人民监督权力",从理论上说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从实践需要来看,"让人民监督权力"是化解当前社会矛盾和社会怨恨心态的必要手段;是人民群众对自己创造历史能力的自信;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人民实践能力提升的反映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信息化时代和世界民主潮流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家两制"作为反腐热词开始密集映入公众眼帘并广受关注。从已查处的大量案件情况看,领导干部"一家两制"很容易触发利益冲突,与领导干部权力腐败的关联度极高。其利益冲突的背后不仅隐蔽着形式多样的不当利益输送等权力腐败行为,而且有时甚至是披着"合法"的外衣而难以辨识,给不当利益输送涂上了一层保护色,因而是廉政风险防控的"灰色地带"。为此,从管理领导干部利益冲突入手,以最大限度消除公私利益可能发生的冲突,从而切断领导干部与家庭成员之间形成权力与资本相勾结的隐形利益输送链,使公共权力与家庭私利相分离,无疑是有效治理"一家两制"问题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16.
特权包括对公共财产之非公共支配和对公共权力之非公共运用两个方面,具有权力行使扩大化、职务消费扩大化、部分特权还有一定的隐蔽性等特点。正当性权力(利)包括正常的职务权力、特殊人群和个体所享有的特别的权利以及国家基于对特定群体特殊照顾而赋予其特殊权利。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在思想上要杜绝"想"特殊的心理,在制度上要扎紧"能"特殊的笼子,在行为上要根除"敢"特殊的侥幸。  相似文献   

17.
腐败产生的根源是公共权力的滥用,要建设廉洁政治,关键在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制度是打造廉洁政治的基本保障。当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监督机制的缺陷、惩处机制的缺陷和激励机制的缺陷。需要我们对权力的使用进行有效的制约,形成"不敢腐"的制度约束;对权力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形成"不能腐"的制度环境;对正确使用权力进行有效的激励,形成"不想腐"的制度氛围。  相似文献   

18.
法治原则是近代以来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原则.法治思想萌芽于古代社会,在近代社会之后,作为一项政治原则才最终确立.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建设法治政府,鉴于任性政府的消极作用和影响,法治政府已成为现代政府构建的目标模式.强调建设法治政府,其实质是强调政府的公共权力要受到法律规制.从政府公共权力的来源来看,公共权力的有限制度、公共权力的程序制度、公共权力的责任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从公共权力行使的有效性来看,应建立公共权力的分立制度;从对公共权力预防来看,还必须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法律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利益冲突是国家公职人员在公共行政的过程中,受到其私人利益因素的干扰,导致价值判断和政策取向偏离公共利益的要求,发生私人利益与公共职责相抵触。在本质上,利益冲突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是公共权力发生腐败的重要根源。它经由权力递延化和权力期权化,进一步破坏公共政策和行政行为的公正性。重视利益冲突,为我们加强廉政建设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期以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功能的关注,以及对公共权力问责的兴起,促使世界大学生"就业力"评价得以发展和改进.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已经确立了较成熟的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并呈现出一些共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