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当前入室盗窃犯罪一直呈现高发低破的状态,严重危害了群众的财产安全,影响了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公安机关应当及时把握入室盗窃犯罪的新规律、新特点,不断推进打击入室盗窃犯罪新机制建设,拓宽预防和控制入室盗窃犯罪的社会途径,着力构建起打击、预防和控制入室盗窃犯罪的三位一体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系列入室盗窃犯罪距离个体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列入室盗窃犯罪距离是研究系列侵财犯罪的空间特征的重要途径,系列入室盗窃犯罪距离与入室盗窃行为人的犯罪前科、犯罪持续时间、使用的交通工具以及选择目标有关,而与犯罪行为人的年龄、犯罪次序、次数、团伙犯罪、盗窃财物价值大小等因素无关或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是一个具有地域特征的犯罪空间行为模式。基于系列入室盗窃犯罪距离的规律性,为打击系列侵财犯罪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入室盗窃犯罪是困扰社会治安的重要问题,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显露更加明显,利用传统的警务策略与防控方法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需要借鉴与学习国外的一些前沿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基于国内二线城市X市Y区的"入室盗窃"报警数据,以犯罪时间分析为切入点,可挖掘入室盗窃犯罪的时点、日期、月份、工作日与周末日的分布规律。根据对犯罪时间的分析,可提出一些针对入室盗窃犯罪的对策探讨建议,包括更新警务工作策略,学习运用实证分析,借鉴情境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4.
入室盗窃是盗窃犯罪的一种主要形式,对于入室盗窃的情况下行为人何时成立盗窃的着手,有不同的学说。由于行为人侵入住宅即已体现了盗窃的犯罪意思,并且对财产权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因此以盗窃之目的侵入住宅时可视为盗窃的着手。但盗窃的着手只是成立盗窃未遂犯罪的一个条件,要成立盗窃的未遂犯罪,还必须以数额巨大的财产为盗窃目标或符合相应条件,为此,还应正确处理盗窃着手与之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按照院党委关于刑侦专业92级学生要开展专题调研实习的指示精神,由两名教师和七名同学组成实习小组到海淀刑警大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对海淀区入室盗窃犯罪的主要特点和对策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不仅对入室盗窃犯罪的特点有了比较全面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入室盗窃犯罪在刑事犯罪案件中占有较大比例,其犯罪团伙流窜作案、技术性强、涉案金额较大,是公安机关打击的重点和难点。要有效防范、打击入室盗窃犯罪,必须加强治安防范、基层基础工作、专案侦查和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7.
据日本1988年《犯罪白皮》有关资料呈示,1987年被查获的女性盗窃犯共计64,908人,其中,入室盗窃占3.2%,非入室盗窃占96.8%。在非入室盗窃罪的62,821人中,扒窃占79.3%,偷自行车占10%,偷摩托车占2.8%,盗窃店铺占2%。由此可见,日本的女性犯罪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8.
在新刑事诉讼法实施背景下,传统摸排的侦查方法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法制土壤。由于入室盗窃案件的因果关联少,侦查工作只能从犯罪现场做起,更突出了现场勘查的重要性。掌握入室盗窃案件的勘查技巧,提高现场勘查质量,全面获取犯罪信息,是迅速侦破入室盗窃案件的前提条件。针对入室盗窃案件的特点,对现场进出口、中心部位以及外围部位等进行重点勘查,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经验技巧进行分析和取证是此类案件侦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B市H区入室盗窃案件发案及勘查现状,统计相关数据分析现场勘查对打击入室盗窃犯罪起到的正相关作用,并基于H区入室盗窃案件个案侦查难点分析犯罪人反侦查意识增强、侦查客观环境复杂和侦查工作进展不畅三方面原因。梳理入室盗窃系列案件侦查创新机制理论,结合实践案例提出以现场勘查为切入点的规模化侦查打击机制和源头打击工作站机制。通过细致全面勘查、精准灵活提痕,扩大区域串并、提升系列精度,深度挖掘数据、多维探索切入,协调综合指挥、适选打击机制四个方面完善侦查创新机制,并以此扩大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居民区入室盗窃案件发案较为突出,严重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和利益,给居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工作秩序带来影响,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一大隐患。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这类犯罪,本文试从武昌区2001年以来发生的居民区入室盗窃案件情况出发,对当前入室盗窃犯罪活动的主要特点、此类案件是否可防以及如何开展针对性的防范工作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当前,盗窃犯罪已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不利因素。这类犯罪具有发案率高、侵害对象范围广等特征,左右着农村刑事案件的总量。因此,基层侦查部门应认真研究此类案件的高发原因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打击这类犯罪的能力,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农村社区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中的案件符合青少年犯罪的显著特征,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以及对青少年社会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为此,认真思考并深入研究,从而能构建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绑架案件是一种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性犯罪案件。该类案件呈现出案前多有预谋、案中留有相关线索和证据、时空跨度大、结伙作案多、犯罪嫌疑人讯问中畏罪心理比较突出等特点。对绑架案件嫌疑人的讯问要遵循熟悉研究案情、采取恰当的突破方式、查清犯罪嫌疑人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深挖犯罪的基本思路。同时,还应从犯罪事实和犯罪证据两个方面宏观把握对绑架案件嫌疑人的讯问。  相似文献   

14.
入室盗窃是刑事案件中的高发类型,而城中村治安又是治安工作的难点问题。结合城中村入室盗窃发案的特点,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入户抢劫是一个过程,但并非任何入户抢劫行为都能顺利完成。因此,作为结果加重犯的一种入户抢劫也存在未完成犯罪形态。对入户抢劫未完成犯罪形态的认定,应注意入户抢劫"着手"的认定和入户抢劫的犯罪未得逞问题。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入户行为使可以认定为入户抢劫的"着手",而入户抢劫的犯罪未得逞,应限定于行为人尚无实际非法占有、控制户内他人的财物。准确地认定入户抢劫的未完成犯罪形态,区分入户抢劫的犯罪预备与未遂、犯罩未遂与既遂,能够更充分地体现"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原则,有制于刑事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6.
单位盗窃是司法实践中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但97刑法的修改却没有涉及单位盗窃罪的规定,这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诸多不便。最高检于2002年颁布的司法解释规定单位盗窃按自然人盗窃处理。该司法解释的颁布,并没有解决原来争论的问题,而使争论更加激烈。因为,该司法解释的内容既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又违背了罪刑相适应原则。因此,笔者认为单位盗窃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只能通过立法程序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宪法赋予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权,刑事诉讼法却对这项制度的执行或多或少打"折扣",而司法实践中刑事立案监督理念匮乏、体系混乱、监督机关缺乏强制力等问题的暴露进一步说明现行刑事立案监督亟待完善。笔者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剖析在检察实践中刑事立案监督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提出通过强化监督意识、赋予监督主体更大的权力等举措保障刑事立案监督的落实。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此规定没有将"过失共同犯罪"同"共同过失犯罪"区分开,因而是不科学的,其虽然避免了理论上的争议,却也阻碍了刑法理论的发展.为此,有必要对过失共同犯罪问题重新予以认定,并进而构建我国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刑事诉讼环境会影响刑事诉讼过程,任何一个案件的刑事诉讼过程都无法脱离诉讼环境而“真空”地进行。刑事诉讼环境对诉讼过程的干预和影响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来自诉讼环境的良性影响可以促使刑事司法机关对案件的重视,从而加大对该案件的诉讼力量,例如加大追诉力度、改善追诉条件。另一方面.来自诉讼环境的非良性影响容易导致刑事司法机关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而草率结案。从而形成错案。刑事诉讼外部环境导致错案的原因,在国内体现为缺乏法律依据的个案协调、不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在国外体现为社群压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