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从外围向权力体制核心的持续演进,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讨论的逐步深入,分配公平成为理解、评价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政策选择适宜性的基础性概念。然而,由于公平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多重标准的复杂结构,分配公平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从本质上说,分配公平就是特定社会中的人们关于分配合意性的预期或信念体系,不同的信念适合不同的情形,构成了一个复杂网络。这种合意性的信念源自于人们为何结合成群体性社会,构成了群体性社会凝聚性与可能性的基础。这种信念体系受理性与传统或习俗的支配,因而分配公平具有其特定的性质、演化特征及其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丁静 《求实》2007,(1):42-44
分配过程公平包括初次分配过程公平和再分配过程公平两个方面,它是实现分配公平的主要环节,没有分配过程公平难有分配公平。因为造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因素是初次分配领域政策不统一、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导致分配秩序紊乱,和再分配过程由于税负不公、社会保障逆调节所形成的分配调节不力,因而要实现分配公平,就必须从政策、体制、法制等源头上采取措施保证分配过程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贺宾 《理论研究》2005,(6):26-29
发生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代价分配不公,引发了社会种种不良反应,累积成今日无法回避的社会矛盾,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改革代价的公平分配一方面应坚持机会均等的原则,以促进效率的增长;另一方面应对那些为改革付出代价的社会群体做出补偿,以实现“矫正的正义”。这两个方面必须统筹兼顾,均衡发展。为此,就需要国家和政府通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改革代价分配机制,有效地协调由更深刻的利益格局调整所引发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4.
分配公平     
《党课》2012,(14):49-50
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失衡及其引发的利益冲突已成为中国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与挑战。随着改革的推进,如何尽力做到分配的公平性,建立合理、有序、有机的分配秩序,将收入差距保持在适度范围内,从小处说,关系到每个人,尤其是社会普通公众与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从大处说,关系到中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5.
叶伟民 《世纪桥》2008,(21):50-51
缩小贫富差距,着力让金社会成员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我们共产党人一直的诉求.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中共这一理念提出,意在遏制近年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叶伟民 《世纪桥》2008,(12):50-51
缩小贫富差距,着力让全社会成员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我们共产党人一直的诉求。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中共这一理念提出,意在遏制近年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缩小贫富差距,着力让全社会成员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我们共产党人一直的诉求。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中共这一理念提出,意在遏制近年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兰军瑞 《求实》2008,(1):41-43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往往关注初次分配解决效率问题,再分配解决公平问题,实际上目前许多分配不公问题产生于初次分配领域.初次分配是基础性分配,是在生产领域进行的,涉及的量大面广,初次分配是再分配的基础和前提,初次分配的大格局一旦确定下来,再分配很难改变,只能作些局部的调整.只有大致实现了初次分配公平,才有再分配结果的公平.  相似文献   

9.
宋延君 《奋斗》2008,(9):58-59
分配公平问题是我国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收入公平分配存在正相关,其主要表现在: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条件的公平性和内在要求、分配依据的合理性三个方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践与收入公平分配存在负相关,其主要表现在: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应用中的偏差、实施对象客观条件不同而导致收入分配中事实上的不公平.在收入公平分配中必须强化正相关、弱化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中,不但再次分配要注重公平,初次分配也应注重公平。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存在着不尽公平的状况。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和经济政策上统筹落实,将逐步实现初次分配的社会公平,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分配公平既是现代社会发展基本理念,也是一个由机会平等、按贡献分配以及社会调剂等原则组成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则体系。分配公平根基于经济领域,包含着分配尺度经济合理性、分配程序社会正当性和分配结果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高效分配格局是由市场按照效益、由政府财税适度普惠社会成员和自觉自愿缴纳和捐献等来渐进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白书祥 《探索》2007,(1):85-88
在现实中,收入分配观分为收入公平分配观和收入非公平分配观。前者与收入公平分配存在着正相关,即其体现在收入分配全过程的全程性、手段和目标的二重性、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二元性、合理差异性均有助于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因而对这种正相关应予以强化。后者与收入公平分配存在着负相关,片面强调分配结果“公平”而忽视效率的平均主义分配观和片面强调“效率”而忽视分配结果公平的“虚无主义”分配观都影响收入公平分配的实现,因而对这种负相关应予以弱化。  相似文献   

14.
《党员干部之友》2006,(2):10-15
收入差距悬殊,甚至仍在进一步扩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0%的人占有全部社会财富的45%,且其中最富有的1%的人占有全部社会财富的3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只占有1.4%的财富——国家统计局2005年公布的这些统计数字,表明我们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到了社会能够承受的极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彰显出的是社会公平的缺失,金字塔形的社会阶层分布与倒金字塔形的分配制度,影响到的将是我国经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到了两极分化,我们改革就失败了。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公平、公正意义下的“均贫富”,让所有的人共享发展成果,已成为我国当前制度和法律设计的重点,无疑也是对我们党和政府执政智慧和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5.
公平与效率历来是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两大价值冲突,二者的权衡取舍也是当代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核心问题所在。分配问题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经济领域,还应包括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三大领域分别对应着收入的初始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由于所处的领域不同,三大分配在主体、客体、对象和分配原则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富裕基础上的和谐社会关系是它们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6.
邵渝撰文认为,要按照“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原则,从多方面入手促进初次分配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现象,这些现象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例如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出、国内消费乏力等等,笔者在此基础上从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领域提出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8.
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是初次分配公平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劳动收入是初次分配的主体,因而促进初次分配公平的关键是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长期以为,我国居民的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已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危害.我们要切实采取措施来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实现初次分配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安徽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区域和阶层之间的教育差距,教育机会的分配呈现出隐形的、更深层次的不平等。为“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我们需要重塑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资源酤蛊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20.
收入分配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是衡量社会公平的具体标准和归宿。我国由于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片面或过分追求效率而牺牲公平的结果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种源于权利的不公、起点的不公而造成的分配结果的不公,必须靠必要的制度建设来加以调整。一是从社会分配的源头抓起,将权利保障法治化。二是消除社会分配的弊端,将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从社会分配的调节着力,将再分配合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