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20年5月8日下午,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市人大代表集中视察群租房整治工作视察组联组会议,听取市政府、市房管局、公安局、法院、检察院、五城区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分别作的群租房整治工作情况报告。当天上午,代表们还分赴五城区和高新区视察群租房整治情况。会上,代表们就视察所见和报告内容现场发问或提出工作建议,部门领导认真应  相似文献   

2.
当前,伴随着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大量聚集在厂区及其周边地区,衍生出越来越多的群租房现象。解决好这一现象引发的各类问题,既有服务城市发展的治安意义,也有解决民生需求的社会价值。通过对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调研,提出有效解决群租房带来的复杂性、综合性社会问题,要从产生群租房现象的本质入手,实行以执法和统筹为核心的法治对策、以监督与保障为内容的管理对策、以引导和教育为目的的宣传对策、以疏导与根治为思路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群租房现象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在特大型城市出现的一种“城市病”。近年来,由群租房引发的社会治安、公共安全事件在特大型城市时有发生,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损害,直接影响了城市社会的安全稳定。通过推进立法、加强监管、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提升对房屋租赁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探索形成富有不同城市特色的精细化、人性化治理模式,有助于打造“居者有其屋”的和谐、宜居的城市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数量庞大的务工人员作为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流动人口聚居区作为大部分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定居方式,在一、二线城市已经出现多年了。流动人口自发组成的非正式组织是自身满足社交需求的重要方式。流动人口非正式组织对于公安机关的治安维持和人口管控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安机关应该重视对流动人口非正式组织的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5.
东莞市是一个典型的流动人口占多数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近些年来,东莞市在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明显成效,被有的媒体称为流动人口服务的"东莞模式"。通过对东莞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相关政策措施进行梳理,总结其改革成效与经验,将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以来,流动人口的数量已经突破了两亿大关。流动人口在新型城市建设、社会保障就业、发展市场经济、改善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流动人口增长的速度已经突破了我国城市所能容纳的限度,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治安管理、就业、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健全城市流动人口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对推进我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城市流动人口社区服务管理机制的创新,需要坚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基本原则,并在流动人口社区服务管理保障机制以及动力、运行机制两个大方面进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7.
按户口性质.流动人口可以分成两类:农业流动人口和非农业流动人口,前者简称农民工,是北京流动人口的主体,几乎占到北京流动人口的70%左右.(北京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将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农民工的流迁给北京市宏观城市管理带来了哪些难题?政府部门目前面对着怎样的"农民工困境"?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如何引导"困境中的农民工"进行合理流动,从而实现城市发展与人口流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面临"回乡难""留城难"的两难境地。如何让流动人口真正地融入城市,需要其在心理上对城市有基本的认同。因此,加强心理调适有助于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李艳荣 《传承》2014,(8):82-83
随着新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当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农村、牧区进入城市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而且倾向于长期居住,其融入城市难的问题逐渐凸显。城市流动人口的传统管理体制由于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己经带来不少问题,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方式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例,就当前少数民族服务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可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蓝宇蕴 《思想战线》2007,(4):100-106
流动人口是从传统计划体制中"裂变"出来的最庞大社会群体,但"裂变"的发生,却没有及时而有效的管理体制加以整合,致使我国转型期诸多城市问题均程度不等地与流动人口问题相关.为缓解城市社会问题,适应大规模流动人口管理的需要,广州市政府建构了新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把"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行政管理架构"复制"到流动人口管理上,并以出租屋作为管理"切入点",确立了流动人口管理的独立主体与专门组织体系.但新体制中体现出以强化政府性力量为导向的、以出租屋为"切入点"的、以税费征收为基层实际利益驱动的流动人口管理,仍然需要在理论上加以反思,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是现代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已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流动人口如何计量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而是现实的社会问题。我国目前仅凭“三证”对流动人口的统计方法值得商榷。应将无证人员也统计在内,据此制定正确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昆明是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会城市,少数民族人口13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6.9%,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40万人,主要分布在主城五区。2017年,昆明市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2018年被国家民委列为"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多年来,昆明城市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融荣与共、同心同行",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创新引领,从工作的高度、广度、深度、温度入手,精心、精准、精致、精细推动城市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从概念来说,流动人口子女不仅包括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而且,也应该包括留底在乡村的"留守儿童".因此,讨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也相应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着眼.作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是整个社会而不仅是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要对这个问题负责.  相似文献   

14.
刘兵 《辽宁人大》2006,(2):40-41
据统计.截至2005年6月30日,全国公安机关共登记暂住人口8673万人。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在城市暂住时间较长。流动人口不流葡、暂住人口常住化是一个新的问题。一些行业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  相似文献   

15.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大。因此,单纯从"堵"和"用"而不从"疏"的角度研究流动人口显然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讲,重视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研究,对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转变观念、放松户籍制度、制度构建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社区治理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蔡小慎  王天崇 《前沿》2005,(1):179-182
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加快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选择 ,而城市化背景下城市中社会流动人口的急剧增长 ,既给我国的城市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文章剖析了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政府管理错位 ;市场调节低效 ;社区治理薄弱等不足。从政府与社区互动、流动人口的归属取向、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与城市建设等多个层面上分析了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中社区平台的意义。从流动人口的社区档案管理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区教育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区服务等三个角度探讨了我国社区治理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从流动人口到劳动力移民——农民工流动的新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流动人口,是一种"漂浮"在城市中的边缘人。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和农民工自身的分化,有一部分农民工开始或者已经在城市中定居下来,形成了劳动力移民现象。从流动人口到劳动力移民,不仅仅意味着农民工空间上的转移,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社会结构的变动。这种变动需要城市社会做出某种回应,以应对不断出现的劳动力移民现象。  相似文献   

18.
人口流动是一种自然而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现象。浙江省绍兴县的流动人口有四大发展趋势,其中,迁徙和居留自由是大势所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规模仍将持续扩大,跨境跨国流动和"逆向流动"将快速增长;流动人口在城市居留的时间将持续延长,家庭化、城市化、市民化进程将不断加快;流动人口将从以劳动力为主向以人才为主转变,总体结构将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黎明泽 《新东方》2014,(3):59-64
传统流动人口管理存在体制不顺导致管理"脱节化"、制度排斥导致形象"标签化"、文化差异导致归属"内卷化"等问题。从政党—社会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嵌入的作用机制对社会实现领导和管理。基于流动人口的地缘性特征,政治嵌入可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创新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迅猛增加,到200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数为1.4亿,占全国总人口 10%以上。如此庞大的流动群体不仅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