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颜色革命”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两年来,独联体内三国先后发生以非常手段实现政权更迭的“革命”。西方政界和舆论推崇这些以群众街头示威,包围、冲击首脑机关等手段,迫使国家最高权力易手的事件是民主运动的胜利,以美好的花朵和颜色加以褒扬。格鲁吉亚、乌克兰及吉尔吉斯事件分别被颂为“玫瑰革命”、“橙色革命”和“郁金香革命”,概称为“颜色革命”。“颜色革命”皆发生在具有战略意义的欧亚大陆的发展中国家,有深刻的国际与国内背景。它们不但引起本国政局的激烈动荡, 扭转了本国的发展进程,给发展中国家如何掌握自己命运留下了沉重的教训,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形势, 使大国关系更加复杂。因此, “颜色革命”成为当前国际政治生活中影响重大、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4,(10):57-57
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日前召开记者会,宣布自己将作为全乌克兰祖国联盟党的候选人竞选乌克兰总统。现年53岁的季莫申科是2004年乌克兰“橙色革命”中的重要人物,曾两度出任总理。2010年,她在总统选举中败给了亚努科维奇;2011年担任总理期间,因渎职罪被判入狱7年。今年2月22日,乌克兰议会通过了允许免除季莫申科刑事处罚的法令,同日季莫申科获释。3月初,季莫申科抵达柏林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4,(14):53-59
过去数十年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在向全世界兜售自己的制度模式。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美国鼓吹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在移植国家先后遭遇了“水土不服”——“颜色革命”随着乌克兰的分裂动荡已基本褪色完毕;“阿拉伯之春”也随着埃及的冲突震荡、伊拉克和利比亚的枪炮声不断而演变成了“阿拉伯之冬”;即便是东南亚最以“民主”为自豪的泰国。  相似文献   

4.
拨开迷雾看“颜色革命”之“颜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色革命”一词是来源于西方的说法,是指独联体国家近两年来发生的政治变革。因为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的“革命”都是在某种颜色的标志下进行的。2003年11月22日下午,当格鲁吉亚前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在新议会的成立大会上讲话时,反对派“逼宫”,28小时后,谢氏宣布辞职,萨卡什维利在随后的大选中当选为格新总统。由于萨氏冲入议会大厅时手举玫瑰,所以该事件又被称为“玫瑰革命”。在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下,2004年12月26日乌克兰进行了第二次总统选举,尤先科顺利当选。尤先科的支持者都以橙色标识参加活动,所以该事件被称为“橙色革命…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14,(9):56-56
杨育才在3月28日的《环球时报》上撰文指出,通过"公投"方式决定主权归属明确的某一地区独立是值得商榷的做法,更不要说将这一地区并入邻国。20世纪末美国和北约支持科索沃独立,开了先例。但不能否认,此次克里米亚"回归"过程展示了俄罗斯的危机管理水平和战略机遇捕捉能力。自2004年爆发乌克兰"橙色革命"以来,俄罗斯针对乌克兰的危机管理同时在执行两套方案,一是通过全面合作加强与乌克兰政权的联系,争取“颜色革命”的逆转;二是促进乌克兰东部主要是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以及与俄罗斯毗邻的其他地区的自治和自决倾向,为不得已条件下制约甚至分裂乌克兰做准备。  相似文献   

6.
乌克兰与吉尔吉斯斯坦发生的二次"颜色革命",说明了"颜色革命"大概不是一个历史过去时的概念。透视"颜色革命"可以发现,尽管十多年来,其形态已经发生过两次大的嬗变,但其内涵依然有线索可循。不论样式如何变化,"颜色革命"依然是国际强权势力依据其战略利益,针对目标国家或地区策动发起的反政府运动,这些运动利用了国内政治、经济的矛盾,借助了政治精英的内斗和民众的社会抗争运动,试图推翻一国的现政权。俄罗斯等国的经验说明,控制媒体、掌握军队、保障民生和加强政治整合力等方式是一国抵御"颜色革命"的现实路径。随着新技术手段在意识形态斗争领域的应用,"颜色革命"对一国政权的冲击力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应该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角度,进一步提高警惕和防范意识,加强应对战略策略与技术战术。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3,(20):10-13
纳扎尔巴耶夫是世界公认的铁腕总统,他自1991年12月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即任总统至今,也是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的唯一一位总统。他曾成功阻止了“颜色革命”,使得同样处于西方改造“后苏联空间”浪潮之中的哈萨克斯坦能够“一枝独秀”,他也因此被称为哈萨克全民族领袖和“超级总统”。那么,纳扎尔巴耶夫是怎样创造这个奇迹的呢?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一些特殊国际事件的作用,原先潜沉在毛泽东思想里的“世界革命”的理念开始获得现实条件并浮出水面。毛泽东将“世界革命”寓于“反帝反修”之中,“反帝”又寓于“反修”之中;而“反帝反修”又寓于支持第三世界的民族革命运动中。这样“世界革命”的目标,经过一系列过程转换,最终表现为支持边缘地区第三世界民族运动。  相似文献   

9.
盛立中 《廉政瞭望》2006,(10):49-49
去年被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因反腐不力解除了职务的“橙色革命”领导人季莫申科,由于“盟军”社会党的临阵倒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即将到手的总理宝座再次离她远去。不过,人们且不要奢望乌克兰官场腐败会因这位“美女总理”复辟梦破而发生新的变化。这正如普京幽默而又不失忽悠般地针对乌克兰政局所做的点评:“我们早就对乌克兰政府的腐败现象发表过意见,但是根本没有人能听得进去。”  相似文献   

10.
梁孝 《党建》2011,(9):60-61
文化操纵是美国的“攻心”之术,其目标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今年2月以来,中东地区伊斯兰国家相继爆发“茉莉花革命”,虽然具体情况有所差别,但这次“茉莉花革命”与以前苏东剧变时发生的“天鹅绒革命”、独联体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异曲同工,都是美国通过文化操纵发动软战争,攻掠全球战略要地。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沈步珍  周太山 《求实》2004,19(5):4-6
判断一国革命性质的依据 :一国社会的性质、革命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敌人、革命的任务、革命的动力。当时俄国的性质是实行沙皇专制制度的封建国家 ,“俄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敌人是沙皇政府和地主阶级 ,“俄国革命”的任务主要是进行打击、推翻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沙皇政府的革命 ,“俄国革命”的动力是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俄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12.
张弘 《廉政瞭望》2010,(21):48-50
2011年10月10日,我们将迎来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革命”这个词汇,在中国近代百年史中是一个神圣的符码,可以说,近代史就是一部革命史,而辛亥革命就是提纲挈领的扉页。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大革命”中,诞生了许多“知青革命歌曲”,在这些知青歌曲中,《南京知青之歌》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  相似文献   

14.
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作,也是实现基层环境治理的关键环节。当前阶段,我国农村“厕所革命”具有自身形成基础,并在基层环境治理领域取得了相当成效。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分离体制、政府条块管理制度、市场参与机制缺陷、农民主体意识薄弱等制约因素,国家视角下的农村“厕所革命”在农民逻辑中得到部分“消解”,农村厕所建设的有效性不足,同时稀释了政府治理合法性。为此,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厕所革命”,通过制度化重构和合作式治理,有效保障农民权利实质平等,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课堂革命”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公平,革除传统教育弊端,打造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院校“课堂革命”应立足“三教”改革,提升教学水平;聚焦“赛教融通”,建立技能竞赛体系;立足课程思政,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展开。只有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职业教育才能激发更大的改革动能和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6.
全国首座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前身为1959年9月成立的建宁县革命纪念馆。为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2006年,建宁县委、县政府斥巨资对建宁县革命纪念馆进行扩建并更名为建宁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这是全国首座展示五次反“围剿”历史的纪念园。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种大历史观,思考总结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伟大社会革命实践,提出了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系列论述,概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全部成果,阐明“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革命论、列宁“改良主义”革命观,谱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篇章,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引领世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历史潮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薛琳 《党课》2012,(7):84-87
英国是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早在1688年,英国就爆发了被冠以“光荣革命”的宫廷政变,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革命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它保留了革命前的君主政体,“旧瓶装新酒”地建立了一个“戴王冠的民主国家”。  相似文献   

19.
王春华 《世纪风采》2008,(11):15-16
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神州大地,“革命”矛头很快便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第二把手刘少奇。为了置刘少奇于“永世不得翻身”的死地,江青、康生等得知刘少奇早年从事工人运动时曾在奉天纱厂被捕过,便在这上面大做文章,指派人用各种卑劣手段制造伪证,最终给刘少奇扣上了“叛徒、内奸、工贼”的三顶弥天大“帽”。“文革”结束后,中央派人到辽宁调查,弄清了历史真相,推倒了所有伪证,刘少奇的沉冤终于得到昭雪。但江青等人当年是怎么策划的,那些伪证又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其详细情节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0.
正宁化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早成立的中央苏区县之一,是中央苏区战略支撑点,是"中央苏区乌克兰"及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在中国革命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革命付出巨大牺牲。宁化为什么有"中央苏区乌克兰"之称,鲜见有完整具体的论述,本文对此作一分析,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一、"中央苏区乌克兰"的形成条件宁化是世界客家祖地,它成为全球亿万客家人的总祖籍地是历史的选择。正如客研先躯罗香林教授在《宁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