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从狄尔泰到伽达默尔以及尧斯的解释学美学是在"理解"(understanding)的共同主题下展开的,他们将传统哲学美学中的知性概念从服务于理性的工具发展为替代理性的新主题。但三者对审美理解的不同解释使得这一语词经过了从"技"到"道"的转变,凸现了其作为"存在"的非理性、主题性以及通往语言的过渡性特征,解释学美学的现代性由此凸显。  相似文献   

2.
杨策 《长白学刊》2005,(3):106-107
施特劳斯与当代的其他哲学家一样,把苏格拉底作为自己思想最后的落脚点,只不过他把自己的思想建构在一种对苏格拉底的全新阐释之上.施特劳斯的本行是政治哲学史,而其对政治哲学史的梳理又以一种他自创的解释学为前提.施特劳斯的解释学不仅不是一种解释学技艺,更不是一种解释学理论,而是一种明确的哲学态度;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就是一种哲学本身.  相似文献   

3.
论姚斯的接受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后期 ,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艺理论。本文通过对接受美学的代表作《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一书的解读 ,阐述了姚斯接受美学的贡献及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陈萌 《求索》2013,(12):267-267,128
《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借鉴哲学解释学关于理解的本体论思想及其所蕴涵的接受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论“接受观”的研究思维局限。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的范围,在哲学思维层次上对接受主体的接受目的、  相似文献   

5.
理解是西方现代美学史上的重要关键词。解释学美学将它视为认识世界和体验生命的重要方法。分析美学认为理解建立在语词的用法上,遵循游戏规则去接近词的实际使用情况。现在看来,理解是获取审美体验的精神形式,它穿越语言和存在让生命的本真得以澄明,同时它与修辞、主体纠缠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多义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6.
郑曙斌 《求索》2007,(4):199-203
集合有关学者对马王堆T形帛画研究的论述,构成解释学的视角,分析帛画研究过程其实是一种说明与理解的解释学过程。学者们通过所获取的各种材料对帛画具体图像进行多角度的解释,得出来的结论是多元的;解释帛画名称、性质与主题思想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经历着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循环;从帛画研究的解释或重新解释这种现象来看,仍然存在着已释图像与未知领域的解释空间。研究的方法和视角是多元的,越加深入研究,就越能接近真实。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一种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哲学解释学是由伽达默尔提出的,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体系之一。文章从哲学解释学的历史演进出发,指出哲学解释学蕴涵着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并将其与唯物辩证法进行比较分析,接着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出现的现实难题进行了剖析,指出应合理借鉴哲学解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诗性解释不仅是海德格尔解释学的精义所在,也是他的本体论解释的实践成果,并由此开辟了哲学和美学阐说方式的新的体例。一般解释学始终贯彻着诗性精神,这种诗性精神在狄尔泰那里是"萌芽",在伽达默尔那里是"变体"。"诗性相对主义"通过"变体"溶解在解释学的历史性和相对性范畴中,导致了"诗性真理"与"方法论"的双重窘境。出路也许是:"真理"与"方法"的相对区分和双重建树。  相似文献   

9.
视域融合     
金城布衣 《人大研究》2006,(5):F0002-F0002
在经由迦达默尔所实现的解释学的“本体论的转折”之前,旧解释学已经认识到,理解者和文本之间的历史时间间距使理解者自身的主观成见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对文本的理解之中。但旧解释学把这种情况看作是必须在理解和解释过程中加以消除的因素,克服历史距离、消除误解和偏见被看成是解释学的任务和目的。于是,施莱尔马赫把解释学定义为避免误解的艺术然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文学在美学原则上和接受美学暗合之处,是把接受美学运用到古典文学教学的前提。古典文学教学可以借鉴接受美学一些观念,展开新的教学思路。重视学生的接受要落实到学生的“期待视野”上;开展教学活动的着眼点要多放在文本的“空白”处;把“第二文本”当作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从作为一门隶属于逻辑学的技艺学开始,到今天发展为主流的哲学解释学;从规定如何解释特定文本的具体方法,到今天完成解释学的"哥白尼革命";从局部解释的技艺和规则的汇集,经过方法论的普遍化和科学化,到对理解元理论问题的本体论变革,解释学最终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从后现代的观点看,认识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消亡。那种认为传统理性是人类知识的牢固基础,并试图证明它超越人类局限并与它所指的现实相符的努力,在后现代语境下不过是美丽的谎言。传统认识论要求的清晰、准确和完整在人文领域被证明是空想。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认识论是一个需要解构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康德是现代解释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在现代解释学发展中承担着“历史性的导论”的功能。康德哲学自身中包含丰富的解释学内涵,但学术界对此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从《判断力批判》的反思判断力概念人手,廓清这个概念与现代解释学的历史关联,将能阐发其具有的解释学的意义空间。反思判断力可看作伽达默尔的解释概念的前导概念,而目的论判断可直接视为康德的解释学。反思判断力的思想仍将继续启发和推动当前解释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理解马克思"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它将理论研究带入了解释学视野,也将解释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推向理论前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等同于解释学,忽视哲学和解释学的质的区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诠释学"会导致历史唯心主义。"理解马克思"必须反对绝对主义解释学,绝对主义解释学违背了理解的主体性、辩证法原则,在本质上是一种教条主义。"理解马克思"必须反对主观主义解释学,主观主义解释学违背了理解的客观性、可知性原则,在本质上是一种虚无主义。"理解马克思"必须坚持客观主义解释学,坚持理解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性基础和科学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张瑞婷  胡晓红 《求索》2013,(8):174-176
法律以理性的方式追寻正义和真相,常常表现出其冷酷与保守的一面.看似与美学完全对立。相反。美恰恰是法律的应有之义.是法律本身的性质和使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法的美学价值是值得我们去向往和追寻的。以法作为审美判断的对象进行评价,找到其在美学方面存在价值的学术据理,有助于人们了解法律本身易于为人所接受的一面。当一种事物具有了美的特质,它便可以使人接近、欣赏并享受,也便具有了美的价值。我们从法的价值、法的强制性、法的本体、法的运行等方面进行研究,都可以发现其美学上的价值投射。研究法之美学价值的学术据理及其存在方式有利于强化社会公众对法律的理解.消解民众于法之冷酷情感的心理距离,强化社会法治理念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5.
邓军海 《理论月刊》2010,(10):48-52
我们对"肯定美学"有一定的误解,"肯定美学"与"批评美学"相对,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态度。它强调对自然的一种热爱与尊敬,强调对完美自然的一种信仰。作为一个美学论题,它所反对的自然审美观念是"如画";作为一个伦理学论题,它所吁求的是一种德性伦理。卡尔松的贡献就在于,科学世界观对肯定美学提供证明。只要我们还持有科学的世界观,卡尔松的科学证明就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经由迦达默尔所实现的解释学的“本体论的转折”之前,旧解释学已经认识到,理解者和文本之间的历史时间间距使理解者自身的主观成见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对文本的理解之中。但旧解释学把这种情况看作是必须在理解和解释过程中加以消除的因素,克服历史距离、消除误解和偏见被看成是解释学的任务和目的。于是,施莱尔马赫把解释学定义为避免误解的艺术。然而,迦达默尔认为这种重建作者原意的企图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不论是文本还是解释者都内在地镶嵌在历史之中,解释者的历史性表现使他不可能摆脱自己被历史时代所限制的理解视域而以一种纯粹的意…  相似文献   

17.
混沌理论的哲学启示与理性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生新 《求索》2007,(5):138-141
本文通过对混沌理论哲学意义的探索,试图为海德格尔的“在世之在”以及解释学循环提供一种存在论说明,并提示一种从科学自身源泉出发的理性重建。  相似文献   

18.
哲学解释学提出了理解的条件性、历史性等主张,认为理解活动总是处于一定历史境域下的本文与读者相互视域融合的过程,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哲学解释学还提出了其他丰富的解释学元理论问题,如理解的语言性、辩证法及评判理解有效性的标准,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对于文学文本的阅读与研究都有着直接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解释学家利科尔曾把解释学从局部解释学向一般解释学转变以及解释学从认识论向本体论转变,说成是解释学的“两次哥白尼式革命”。尽管至今并无人把哈贝马斯使解释学向“批判的解释学”转变,称之为解释学的第三次哥白尼式革命。但是他对解释学进行反思,把批判思索引入解释学中去,并依据解释学去重建社会理论,使解释学走向当代社会分析与意识形态批判,这确实是别开生面之举。  相似文献   

20.
刘祥文 《求索》2008,(3):194-195
肖洛霍夫作品在我国经历了一番由高度肯定到全盘否定再到理性评价的接受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领略肖洛霍夫作品的精神价值与艺术魅力,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