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瞭望》2005,(45)
你是否想过晶莹剔透的白酒里会含有不明成分?你能否象了解药物成分一样搞清楚自己所喝的酒?为什么有些酒喝了会口干上头,而五粮液等名优酒却不会?为什么白酒有不同的香型,喝到肚中的究竟是什么?……现在都讲究明白消费,而喝白酒时,你喝明白了吗?  相似文献   

2.
经历3年外贸高速增长之后,2005年是否会走出超常增长状态而恢复平稳增长?而在登上新的台阶后,中国距离贸易强国又有多远?  相似文献   

3.
后信息时代图书馆员信息超载与信息焦虑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艳华 《学理论》2009,(12):233-234
后信息时代是一个信息超载的时代,由信息超载带来的信息焦虑是日渐严重的心理疾病,图书馆馆员作为职业的信息使用者,是其易感人群。本文就这一人群的信息超载的起因和信息焦虑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依赖超载获得微薄利润的广西瓜农,在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加大对超载处罚力度后,开始面临西瓜外运和农民增收的新难题。  相似文献   

5.
今年一季度,我国住房建设的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个别城市增长了100%。1—5月份累计,增幅仍然很大,个别大城市的增幅超过70%。 这种增长速度是否显示住房投资增长过快,超过“警戒线”了呢?会不会产生新的“泡沫”?  相似文献   

6.
田志昌 《团结》2006,(2):58-60
偶尔听到个别民革党员说:“我参加民革好几年了,民革给我什么了。”有的党员说:“我参加民革这么多年了,什么也没得到。”听到这话后,一是感到惊讶,二是感到堵心。我想反问一下,你参加民革好几年了,你为民革和党员做了些什么?又奉献了什么?我不知道这位党员想要什么?如果要官、权、利,你就不应参加民革,而应参加中共,因为民革不是执政党,是参政党。如果你要功名、尊严、知名度和社会地位,这只能靠个人的努力、拼搏,干出一番辉煌事业,对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对社会奉献出爱心,你自然会得到这一切的,决不是哪个组织能给的。我是1987年申请参加…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出于各种原因,一些家庭又会动起了到国外院校去深造的念头,而随着这一两年美国留学越来越热,现在有不少学子关心的问题是如果现在申请赴美留学是否还来得及?如果还没有语言成绩是否受影响?申请明年春季进入美国学校就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阿源 《瞭望》2004,(26)
全国最大规模的治理车辆超限超载统一行动已经启动,20万名执法人员正在公路上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集中治理,力争一年内见效,三年内根本解决。但从这次统一行动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要实现这一目标,下述病灶非除不可:  相似文献   

9.
70年代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滞胀”——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曾使盛行一时的凯恩斯主义威风扫地,使政府无从选择最佳经济决策,资本主义经济一度陷入困境。 近来,“滞胀”在中国又成为热门话题。去年下半年,中央做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决策后,不少人担心我国也会出现“滞胀”现象。那么,中国目前是否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8,(12)
本文试图阐明在传统社会基层治理模式的研究中一直贯穿着问题意识的变化。早期主要存在两种问题意识,一种是以费孝通为代表的功能论者,另一种是以萧公权为代表的西方汉学流派。前者的主要问题是传统社会结构是如何维持的,后者的主要问题则是中国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到了20世纪90年代争论的焦点则纠结于皇权是否下县?伴随着"是否下县"问题的不断争论,随即引发出了一个国家政权建设问题即国家是何时开始治理基层的?学界基本上认为开始于清末,但是本文认为在清初就存在内生性的基层建设,清初也要成为一个在传统社会基层治理问题中的重要关注点。  相似文献   

11.
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是一次引人注目的会议。海内外人士都很关心:当前中国的政治局面是否安定团结?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是否放慢了?中国的经济过热现象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现行的许多方针政策是否会有什么改变?中国的人民民主和宪法规  相似文献   

12.
药品销售中的歪风,使国家一年损失多少亿? 五花八门的让利,究竟因何而起? 回扣,使什么人中饱私囊? 假药,怎样靠收买打通销路?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19,(4):36-44
信访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协调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形式,并在国家治理模式变迁中演变。在计划经济时期信访治理主要扮演动员民众参与运动式治理以及通过权益救济疗治其创伤的矛盾性角色,无法始终将监督和优化国家治理落实为核心功能。改革开放后,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和部分公共治理行为产生诸多利益矛盾,并成为信访的重要诱因,而科层体系由于角色、目标和监督问责的局限不能对其进行有效治理,导致信访治理超载并陷入维护群众信访权利与维护社会稳定的矛盾中。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国家政治性治理、法律治理和行政性治理不断完善和加强,加之信访治理自身改革创新,从而在源头控制公共权力以减少权益救济型信访的发生,在末端使权益救济方式多元化和信访治理能力提升,这些为信访治理发展及其矛盾解决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相似文献   

14.
时事聚焦     
《瞭望》2004,(26)
中国(6月19日-6月25日) 全面整顿道路运输市场秩序。20日消息,治理公路运输超限超载的专项整治行动在全国展开。交通、发改委、公安、工商等部门将用一至二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国道路运输市场进行全面整顿。  相似文献   

15.
今年南方的强降雨是否会造成像1998年那样的特大洪水灾害?中国气象工作的总体实力究竟如何?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人的神经就没有放松过——  相似文献   

16.
最近,在大众传播工具当中,人们已不常用“工人”和“工人阶级”这样的词汇,而用“工薪收入者”(a salaried man)这个词汇来泛指以工资收入为生的工人:见诸企业内部文件中的“产业人”和“企业人”这样一些词汇,更被用来泛指从公司经理和其他领导员员一直到一般职工的所有从业人员。“工人”和“工人阶级”这样的词汇正在从右翼的大企业工会的报刊杂志中消失。“工人”和“工人阶级”这样的词汇是否陈旧了,是否过时了?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珏 《瞭望》1988,(42)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明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要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明年价格改革的步子较小。这是否意味着在较近的一个时期内,我国整个改革的步伐将放慢呢?不能这样看。事实上,党的这次重要会议所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既包括着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内容,也包括着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相互配套的多方面综合改革的内容,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绝不能作任何片面的理解。治理经济环  相似文献   

18.
刘建华 《民主》2004,(8):24-25
保护资源环境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河北环抱京津,在环境方面与京津有着天然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河北的环境质量影响着京津的环境质量。因此,加强河北的环境保护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民进河北省委会多年来关注环境问题,1998年成立了绿色工作委员会,为河北的环境保护事业积极奔走,建言献策。河北作为矿产资源和矿业大省,在开发矿产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是否会存在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的问题?是否存在矿业开发秩序混乱的问题?高强度的开发是否会造成对资源和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发矿山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9.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如何现代化?其最重要、最关键的任务和途径就是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而法治化必然要求问责制。发端于2003年以"非典"为起点的"问责风暴"有力地推动了问责的制度化建设,但就问责的实际状况而言,主要是各级行政机关内部逐级追究失职政府官员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国家治理能力并非通常所说的国家能力概念,而是国家治理体系完成和实现国家治理之目标任务的能力。国家治理是基于公共利益而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集体行动,其目标任务具有规范性,即通过管理国家的公共事务,使得国家的所有成员都可以相互满足需要、互惠互利、共同受益并最终实现幸福的生活。国家治理体系则是国家治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是根据国家治理的定义来判断的,可以说一切按制度渠道被组织起来参与国家治理的人都构成国家治理体系。根据这样的界定,国家治理能力其实是国家治理体系的能力,是它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功能表现,包括动议、决策和执行三种能力,其判断标准是动议是否全面及时、决策是否正确明智、执行是否有力高效。由于是国家治理体系在从事国家治理,所以国家治理能力就只可能源于国家治理体系。但国家治理体系并非无数个人的散乱集合,而是遵循集体行动的一般组织法则而构建起来的一套组织体系,所以更准确地说,国家治理能力取决于国家治理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即分工、协调和控制机制的设计和安排状况。这就是基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国家治理能力观,它应当胜过强调治国人才作用的国家治理能力观,也优于强调外在环境条件作用的国家治理能力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