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安研究》2009,(1):92-92
李晓安在《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7期撰文认为,由于地方政府自身信用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因历史积累所形成的规模性、综合治理的艰巨性及其在信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政府信用治理已经成为国家信用综合治理的重心与核心。通过考察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成因、构成、表现,可以看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上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杀手。通过分析我国法律的约束不足,强调了地方政府信用治理的乘数效应,可以得出我国法律规制的定位及地方政府信用危机化解方法。  相似文献   

2.
易新涛 《政策》2004,(3):35-36
所谓地方政府信用,是指社会公众对地方各级政府行政行为及其能力的信任度,或者说是地方各级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履行契约而获得的信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点和核心,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可靠保证,在防范和规避市场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解读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现状,反思失信原因,努力构建完善的地方政府信用体系,从而提升政府行为的公信力,是我国当前地方政府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政府信用,不但是一个观念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制度层面的问题。培植政府信用,是兴业安邦之基,也是我国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一项基础工程。要强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制度意识、信用意识;建立政府信用的评价、监督、调控的机制,实现政府信用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努力营造出不能失信和不敢失信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4.
责任政府,简而言之就是负责任的政府。政府信用,简而言之,就是政府对公众委托契约中赋予的期待和信任的责任感及其回应,其核心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众的信用。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使责任政府得以形成,从而也就决定了信用是责任政府的内在规定性之一。政府对公众的信用,决定着责任政府的合法性基础。责任政府进行信用建设的核心是履行政府责任。  相似文献   

5.
周丽婷 《岭南学刊》2007,(4):51-53,78
政府信用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整个社会信用的核心。政府信用与政策执行的目的都是为了延续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统一的理论基础决定了两者具有共生的逻辑关系。针对当前程度不同地存在的公共政策执行中政府信用缺失情况,有必要从制度、政策、利益等多重视角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寻求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建构政府信用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当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参与社会经济运行时,政府主体行为无法摆脱经济人的行为特征,其利用行政权力进行“寻租”以获取垄断租金并使之最大化,便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如果单纯依靠政府官员的道德约束来维系政府信用,那么政府信用缺失存在着必然,这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制度缺失。尽管经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不可能根除。但是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和加强制度约束来最大限度地遏制经济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防止政府信用失范。  相似文献   

7.
边健 《青年论坛》2009,(2):121-123
纳税信用是税收信用的核心,受税收法律制度不完善、信用立法缺位等原因的影响而发展受到限制,随着经济的逐步稳定发展,应从完善税制、完善信用评定等级、培养诚信纳税意识、建立纳税信息共享平台等方面入手完善我国的纳税信用。  相似文献   

8.
目前地方政府诚信缺失的现象是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适应的.如何增强地方政府诚信,进而实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是当前的一大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考察了我国地方政府诚信缺失的现状,并对造成这种诚信缺失的原因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璐 《传承》2010,(21):120-121
诚信问题历来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我国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缺乏诚信,甚至是欺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政府的行为,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社会要成为诚信的社会,政府首先必须要做守法诚信的典范。本文将对政府信用的社会意义以及当前的政府信用失范现象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并探求提高政府信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诚信问题历来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我国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缺乏诚信,甚至是欺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政府的行为,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社会要成为诚信的社会,政府首先必须要做守法诚信的典范.本文将对政府信用的社会意义以及当前的政府信用失范现象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并探求提高政府信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蒋兴海 《前沿》2014,(13):52-53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导致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对地方政府管理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目前,在我国的地方政府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管理理念不够先进、政府职能定位不够准确、法律意识不够强、政府办公过程不够规范化等诸多问题,若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地方政府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使政府的办公效率更高、办公过程更规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电子政务是全球化、网络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利用电子、通信、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造具有响应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法治、民主、高效、服务型政府,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政府直接与当地环境、企业和公众相联系,其施政效果和执政水平直接关系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实现。分析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的环境约束和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国斌 《政策》2003,(7):39-40
发展环境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大局,事关地方经济发展全局。近年来,宜昌市夷陵区坚持把政府信用建设作为优化地方发展环境的关键措施来抓,在全区开展政府信用建设宣传教育、专项治理活动并进行制度建设,全面提升政府信用水平,树立依法行政、令行禁止、公正公平、公开透明、高效廉洁的信用政府形象,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了地方发展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寅 《前沿》2003,(9):46-49
经过 2 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已基本上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 ,市场交易关系和交易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信用关系。我国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 ,信用关系相当混乱 ,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 ,成为制约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配置资源作用的障碍。本文就我国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建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区域公共问题是国内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凸显出来的新问题。区域性公共问题的凸显迫切需要地方政府以相互联系与合作的新思维取代各自为政的旧观念,打破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而引发的"碎片化治理"现象,建立以区域公共问题和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为目标取向的协合治理体系。就目前来看,虽然中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已经有所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面临诸多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协合治理提倡通过引入一系列理念、机制和制度安排促使地方政府之间在区域公共问题上出现一种"治理互赖"结构,从而促进各地方政府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参与协同与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归纳政府绩效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地方政府绩效模型的一般形式和特殊形式。并通过模型的一般形式进行量化分析、变量分析,对模型的特殊形式进行乘积形式分析、对数形式分析得出提升政府绩效的启示,即:只有在能力转化力为正的情况下,政府绩效才有可能提高;在等绩效线上公示政府绩效,能激励政府绩效的提高;提高政府绩效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力和能力转化率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7.
应该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理解“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使用“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主要是为了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价值选择受社会主义政府制度的性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刚性制约。在中国公民社会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政府必须承担起对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监护和救济的责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府,政府的有效性非常重要。通过制度建构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应该强化政府的价值再分配职能。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发展阶段的政府性质和职能可以同时存在于各地方政府创新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8.
在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我国的社会信用结构是一种特殊主义信用结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具有"差序格局"特点。"差序格局"导致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出现公共利益"私人化"、利益关系"圈子化"、公共权力"特权化"、国家法律"人情化"等失信行为。  相似文献   

19.
论地方政府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拥有地方政府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对地方政府学的研究不够。本文拟对地方政府的概念、特征、作用等基本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公安研究》2014,(5):94-95
沈毅在《学海》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使得"公民社会"的预期大增,近年来的一系列网络民意表达事件似乎也说明其的确促进了政府信用问题的改善与建设。但究其根源而言,网络民意对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有效约束,主要是构成了高层政府及至中央政府考察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快捷信息通道,从而成为高层乃至中央问责于地方或部门的重要信息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