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试析湖北经济近代化后来居上的原因朱福枝这里说的“经济近代化”,主要是指中国近代企业,包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的产生及初步发展的过程,兼及与之相关联的经济改革活动。要对湖北经济近代化的进程作出估计,可与沿海城市上海作一比较。上海和武汉作为中国近代两座...  相似文献   

2.
杨玉青 《传承》2008,(18):100-101
当世界历史从古代跨入近代,中国社会在西方殖民者炮声隆隆之后也缓慢地向近代化的轨道迈进,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国民未及作好心理准备就已涌入社会近代化的大潮。而在整个社会变迁中,妇女解放程度标志着社会进步程度及文明水准。贵州虽然偏安一隅,社会近代化进程缓慢,但妇女参与并推动了这一进程,仍是社会近代化大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3.
留学生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主体。留学生对“西学” 的传播,大致经历了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三个阶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他们对西学的认识和传播,还存在种种局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近代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当世界历史从古代跨入近代,中国社会在西方殖民者炮声隆隆之后也缓慢地向近代化的轨道迈进.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国民未及作好心理准备就已涌入社会近代化的大潮.而在整个社会变迁中,妇女解放程度标志着社会进步程度及文明水准.贵州虽然偏安一隅,社会近代化进程缓慢,但妇女参与并推动了这一进程,仍是社会近代化大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正> 自十九世纪中叶以降,在一种特定的国际一国内环境里,中国开始卷入世界性近代化过程,前后大体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三个发展阶段。有一种解释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理论叫做“冲击—反应”论,认为中国社会本是一个封闭自足体系,只是受到西方冲击以后,方被动反应,勉强走上近代化历程,西方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唯一动力。这种理论是  相似文献   

6.
国家和国际体系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近代以前,中国是区域性国际体系的中心国家。近代以后,国际体系出现整体化和全球化趋势,将所有国家纳入其中。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近代以来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探讨中国千年外交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总结应对国际体系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无疑有助于丰富我们的外交思维,增强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影响力和在制定国际秩序方面的话语权,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也有利于中国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新论摘编     
中国曾是世界经济中心吗? 近一二十年来,部分西方学者过分夸大中国前近代经济发展水平:麦迪森认为,从11世纪至15世纪,中国经济就人均收入而言一直领先于世界,这个说法很靠不住。因为就现有史料而言,要计算中国古代的人均收入是很困难的。弗兰克认为在1800年以前,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秩序中处于中心地位,这种观点也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持。中国古代和某些外国的朝贡贸易,并不意味着中国是世界经济秩序的中心。在世界各国尚未形成“整体的世界史”的前资本主义时代,有没有一个“世界经济体系”的领头雁或支配中心,是大可怀疑的。把这顶桂冠加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头上,更显得不伦不类。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与近代化赵颂尧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受侵略遭奴役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学习西方探求救国真理的求索史,还是一部中国人民为实现近代化而斗争的奋斗史。透过一百余年的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程之坎坷、寻求救国...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必然性 (一)民国初期我国实行多党制的尝试及其失败 民主党派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中国有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曾出现过“朋党”的现象,但这与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和政党现象在实质上相去甚远。直到近代中国被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传统的、  相似文献   

10.
“中体西用”是近代文化横向传承的“必由之旅”。“中体西用”具有同化与顺化二重机制。从“中体西用”到“民主共和” ,中国文化近代化走的是顺化机制下的“外化”之路 ;从“民主共和”到“以俄为师” ,中国文化近代化走的是同化机制下的“内化”之路。从“中体西用”经历“民主共和” ,再到“以俄为师” ,是“否定之否定”发展过程 ,是中国近代化模式由低级模式向高级模式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四、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创生 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属于资产阶级警察制度范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其特殊的社会制度属性所决定,中国的警察体制又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警察体制有所不同。1840年之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坚船利炮的轰击下,中国保守、固步自封的传统秩序被打破。为了寻求强国之路,有识之士面对世界资本主义先进警政制度,认识到自己国家“百弊丛生”的治安  相似文献   

12.
周翔 《前沿》2014,(1):215-216
清政府先后由礼部、理藩院、五口通商大臣、总理衙门、外务部等机构来管理外交事务,本文通过介绍近代以来清朝外交机构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从古代朝贡理藩外交向平等的近代外交转变的外交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历程看魏源精神郑强胜中国近代文化肇始于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他们在文化方面的建树为百余年来的近代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有些成为近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历程。龚、魏开创的文化精神,在中国近代文...  相似文献   

14.
刘力 《求索》2007,(1):81-83
“衣冠之制”作为封建礼俗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袁征曾与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相始终。近代以降,传统小农经济遭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而走向解体,导致建立其上的传统儒学被弱化,作为儒学礼治精神表征的以“尊卑等差”为内蕴的传统“衣冠之制”遂走向消亡,从而促成传统服饰的近代化。在这一过程中,近代化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自我个性的张显都不同层面地加速了传统衣冠之制的解体。  相似文献   

15.
陈奇文 《台声》2003,(2):35-36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沈骏的专著《中共三代领导集体与祖国和平统一》一书已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沈骏教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笔者有幸作为首批读者仔细地学习了几遍,深感这部著作无论从政治思想教育上或是学术研究上都具有珍贵的价值。沈骏教授是近代名人之后,爱国世家之女。她的外太高祖是赫赫有名的抗英名臣林则徐;高祖沈葆祯则是1874年抗击日寇侵略台湾的英雄而且又是治理台湾、开拓台湾近代化的爱国政治家,有史家称之为“中国海军之父”、“台湾近代化之父”;外祖父陈兆锵是中国近代爱国海军耆宿。他…  相似文献   

16.
严昌洪同志的近著《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章开沅主编《中外近化比较研究丛书》之一,湖南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下简称《西俗》,是一部颇有特色的社会风俗史著作。《西俗》从社会风俗变迁的角度探寻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轨迹,揭示出改革传统生活习俗,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让中国也跨入近代文明的社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里一系列近代化运动的原动力之一。这种探讨对于扩展史学研究的视野,打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旧格局具有一定意义。“西俗东渐”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敏感的问题,从近代以至今天,人们对这种现象作过各种评价。作者没有受近代史上保守的或激进  相似文献   

17.
列宁在苏维埃俄国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提出"均势"思想,准确判断了苏维埃共和国的"均势"状态并制定了"均势"政策。只要人类社会还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列宁"均势"思想就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同时对新中国外交、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长期共存和中国的"一国两制"构想都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按其独立发展的方向,必然或早或迟地会进入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中国社会的独立发展在尚未走出中世纪之际,西方列强用枪炮破门而入,逼迫中国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力量有三股。一是残喘的中国封建社会运动的惯性力。中国封建社会根深蒂固,它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基础,以自然经济为主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伟 《青年论坛》2004,(5):134-135
19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感染下 ,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开始初步萌现了近代化的趋向。传统的“重义理 ,轻艺事”的突破 ,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诠释 ,重商思想的发展 ,都昭示了一种全新的、具有近代化气息的价值观念正在孕育之中。  相似文献   

20.
2014年5月21日《参考消息》刊登刘华的文章,文章提出在日本快速近代化的进程中,随着国家由传统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变,一批社会精英开始寻求将儒家思想与近现代社会相结合的道路,其中的典型就是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他于1916年出版的《论语与算盘》中借用《论语》的论述认为:“致富的根源是仁义道德,没有正确原由的富裕不可能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