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 20多年来,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村的变化与广大农村干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正是有了一大批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农村基层干部,我国农村才有今天的变化。群众对基层干部是拥护的,干部与群众关系总体上是融洽的。但是,在农村一些地方,干部与群众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干群关系冲突的事在农村一些地方时有发生。农民对干部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有看法,气愤地说干部“不像话”;而干部则因农民不服从管理,委屈地说农民“不听话”。“不像话”与“不听话”形…  相似文献   

2.
“管小事”和“说大话”李翔昌凡人的顺口溜难免尖酸刻薄、时有偏颇。譬如评论干部形象的就有这么一句:“大干部管小事,小干部说大话。”这不,某些大干部为体现深入实际,总爱不分场合地干些小干部们分管的事,如鸡毛蒜皮、针头线脑等,都要事必躬亲一一过问;而某些小...  相似文献   

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这一点恐怕所有党员、干部都很清楚。可是在如何履行党的宗旨上,党员与党员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大部分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为群众谋利益,也有少数党员、干部在为群众服务的宣言里,夹杂进了沽名钓誉的私货。毋庸置疑,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民怕“路边工程”,究其原因,就是有的干部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争个“好名声”,专在路边下功夫。今天搞这个现场,明天抓那个示范。殊不知,轰轰烈烈抓示范,冷冷清清搞收获。有的农民埋怨说:“干部要名气,我们活受罪。”又如,有些地方的干…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09,(6):55-55
吴玲在2009年第4期的《党建》上撰文指出:近来,媒体不时披露一些干部开会时打磕睡的新闻。日前。诸报又刊登一则消息:河北省永年县干部作风建设的动员会正在召开,11名干部在打磕睡。当晚。这11名干部收到了处罚决定:7人免职,1人全县通报批评,3人黄牌警告。开会是传达上级精神、研究问题的有效手段。如果与会者都打磕睡,就难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对“瞌睡干部”进行处罚并不为过。“瞌睡干部”的产生与其素质、作风、精神状态有一定关系,但与当下的“马拉松会”也有很大关系。繁多的会议内容。  相似文献   

5.
大同县委书记冯及时,在干部问题上有与众不同的“三不”,初听颇感疑惑,细品却觉有理。这“三不”是不认干部、不听反映、不谈话。他的解释是:县委设有分管干部的副书记和组织部长,干部怎么动,首先靠他们拿意见,我不去主动认干部、接触干部;各个干部有什么想法和思想波动,首先找他们谈,我不先与干部谈话;对某个干部有重要问题反映,可以拿到纪检机关和县委常委会上,我不单独听。“三不”来自于基层领导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哲理性。这些年来,一些地方在干部人事工作中颇受不正之风的干扰,托人说情的、许愿讨好的、自我推荐暗示…  相似文献   

6.
《党员干部之友》2013,(7):58-58
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 有的干部辞职下海了,还“无车弹铗怨冯鹱,抱怨组织上给他的“平台”不够大。多大的“平台”才够呢?平心而论,一个干部当到了县里的主要领导,就不能说是“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当干部的,不能老是想着自己的升迁。“莫道昆明池水浅”,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官”有多大?但他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同时,一个干部的能耐有多大,最终人民群众看得清清楚楚,组织上也明白。是“锥子”总会脱颖而出的。  相似文献   

7.
每到集中换届的时候,总有少数干部心浮气躁,不安心工作,他们信奉“当官在于跑”的歪理,热衷于“跑上”,到处拉关系找靠山。其实,“跑上”者未必就能达到目的。而那些默默无闻、扎根基层,整天“跑下”为民办实事的干部则会有更多的升迁机会。  相似文献   

8.
严要求与“宠”和“捧”潘满庆对干部要求应该从严,这是对干部的真正爱护、对干部"宠"和"捧".只讲好话,只讲"人情",不讲原则。不讲党性,放弃监督教育,实际上是坑害了干部。一个人犯错误,常常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一次到多次的逐渐发展过程。禹作敏作...  相似文献   

9.
沛县实名推荐选拔领导干部,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其一,创新和丰富了公开推荐选拔干部方式。实名制推荐让所有符合条件的干部都有同等的机会参与竞争,让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到干部选拔的推荐环节,使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种在更大范围、由更多人推荐干部的方式,是对原有干部选拔推荐方式的改革创新。其二,进一步扩大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对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要求很迫切,不仅要认可挑选出来的干部,还要认可选拔干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方平 《党课》2008,(9):127-127
敢不敢用“有争议”的干部,会不会用“有争议”的干部,既体现着领导者的用人水平,也体现着政治风气的走向。因为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调整领导班子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对所涉及的干部的各种不同说法和反映。如果只要干部“有争议”,就简单认为该名干部不宜重用,就容易把一个人才埋没了,可能影响事业的推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民主推荐干部中,“拉票”现象近年来在一些单位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来,“拉票”由暗到明,由“打招呼”到设席宴请,由偷偷摸摸到堂而皇之,南只在推荐干部时拉蔓延到换届选举、干部考察、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时拉。拉票者的人数尽管不是很多,但影响较大,如不尽快解决,势必造成干部思想上的混乱,使一些干部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影响民主推荐和干部工作的正常运行,损害党在干部群众中的形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认为,一些干部对“票”的问题如此重视,其根源主要有三:  相似文献   

12.
《当代贵州》2011,(13):3-3
扑下身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但目前却有少数干部,脚跟站不稳、板凳坐不住、遇事左右摆,被群众唤作“钟摆干部”。 有人给“钟摆干部”画像:工作沉不下心,左右攀比,生怕别人占便宜自己吃亏;干事沉不下身,蜻蜒点水,生怕付出多得到少;遇事不敢担当,推卸责任,生怕引火烧伤自身。  相似文献   

13.
吴伟华 《前线》2013,(5):78-78
有人指出,一个部门、单位的“一把手”,平时主要工作就是出主意、想办法、用干部。此言不虚。所谓出主意,就是认真学习并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谋划引领好经济社会发展;所谓想办法,就是想方设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所谓用干部,就是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选好配好用好干部,调动各级干部千事创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开县县委把培养锻炼中青年干部放到造就一支“再干二十年”干部队伍的高度来考虑、来部署、来落实,坚持以改革的精神,不断创新中青年干部培养锻炼的新方法。特别是2005年以来,抽调数百名中青年干部充实到移民攻坚第一线,在实践的“战场”上锤炼干部、考察干部,探索出了一条在中心工作中培养锻炼中青年干部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5.
晚成 《学习导报》2013,(13):49-49
现在,有一种说法在县区干部中有一定市场:“各领风骚三五年”。言下之意是,地方官员换得勤,有无政绩,是否升迁,三五年即见分晓。 然而,这话还有更深层的意思。由于只做“三五年”打算,“拍脑门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是常有的事。“各领风骚三五年,哪管身后浪滔天”,成为个别县区干部的思维方式。我们暂且把这类只顾眼前、不营长远的干部称为“三五年干部”。  相似文献   

16.
做事与作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也是两种不同的职业道德表现。有的干部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认认真真做人,老老实实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步一个脚印。他们务实和高效的敬业精神,在群众中有口皆碑。另一类干部不做事专作势,有人称他们为表演型的人。实际上作势就是作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差额选举办法的实行,在选举中必然会有一部分干部落选。对落选的干部,要作具体分析,合理使用,绝不能认为凡是落选的干部都是不好的。针对不同情况的落选干部,我们的安置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切实解决无业无地落选干部的实际困难。对落选之后基本没有经济来源的无业无地落选干部,实行“三给”。即给优惠政策,搞开发性扶贫,扶持他们在本乡本土兴办实业;给上岗机会,欢迎他们到乡、村两级机关空置的临时工勤岗位来工作;给劳务信息,定期提供外出务工的招聘信息,鼓励他们走出去学好…  相似文献   

18.
人称“搁得平”局长的杨茂康在营山县多个单位工作过。有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在县委的逐一摸排和绩效评定后,杨茂康被任命为县卫生局局长,经过两个多月的运行,曾经举步维艰的卫生局的工作大有起色,在防控H1N1甲型流感中发挥了中坚作用。从随意提名、“一把手”说了算的干部选拔任用“潜规则”到“以实干评价干部、凭实绩使用干部”的“显规则”,营山县将深化“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工作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干部选人用人公信度,打造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全国各地的机关党员干部都在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转变作风下基层,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然而,少数地方的干部群众却害怕上级干部下基层,因为这些干部“吓”基层:一是阵势吓人。这类干部下基层,前有警车开道,后有记者相随,左右有官员相伴,当地干部群众要到边界接送,路口实行交通管制,群众让路行“注目礼”。二是言语吓人。  相似文献   

20.
王春华 《实践》2007,(4):47-48
据权威调查披露,如今一个省有四五十个省级干部,几百乃至上千个地厅级干部。一个正职.配八九个副职,几乎成为普遍现象。还有的单位,五六个“长”领导一两个“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