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二师三十三团二连职工李树华通过参加“绿色证书”培训,走上了科技种田、勤劳致富的路子,每年纯收入逾万元,被人们誉为“科技致富的女强人”。李树华今年41岁,1987年从四川来到这个团承包土地,一干就是十几年。其间,她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有信心,也有过气馁。一开始,他承包了连队40亩棉花和35亩水稻,由于没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只知道蛮干,力比别人出得多,产量却比别人少,一年下来的收入只够吃饭。李树华心里打了退堂鼓。2003年冬季,李树华参加了团场举办的“绿色证书”学习班。通过近一个月的系统培训,她充分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懂得了…  相似文献   

2.
在一师十团十连,提起何艳琴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为她身残志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而感动,她用自已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何艳琴今年45岁,她出生6个月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脚残疾。2001年,她刚来新疆第一年给职工拾花,赚了几千元,第二年,就给连队领导申请,想要承包土地。连队领导看她是残疾人,关心地对她说:"承包土地很累,你能不能吃得消?"何艳琴听了,便说:"我不怕苦,只要能赚钱。"连队领导看她态度很坚决,就给她分了40亩地。何艳琴第一年承包土地,没经验,亏了本,有人劝她说,你承包土地不赚钱,还不如给别人打打工,不会亏  相似文献   

3.
劳模的心声     
今年49岁的巴依夫是农十师一八九团三连的一名哈萨克族职工,由于他有着丰富的饲养经验和认真负责、勇于吃苦的精神,赢得了连队领导和职工同志们的信任和好评。 1999年,一八九团将牲畜作价归户,他亳不犹豫地出资2.5万元,买下了他承包的171只羊和羊舍,从此开始发展他的家庭养殖业。2001年,他饲养的羊只  相似文献   

4.
<正>提起二师二十七团五连王国军、郭彩霞夫妻,大家都会由衷地称赞他们夫妻勤劳、能干,齐心,家庭和睦。1995年,20岁的甘肃小伙王国军来到了五连,初来乍到的陌生和拮据的生活没有使王国军退缩,当年底,王国军就向连队申请承包土地。1996年,连队党支部同意王国军承包30亩土地,让他心慰的是,在  相似文献   

5.
张江华是一位身高只有1.6米,身材瘦小的男人。1992年春天从河南老家来到农四师七十团九连打工,他每天帮助连队的职工们间苗、除草等,每天的工钱也只有8元。当时该连有许多职工因为种地亏损,纷纷将土地退还给连队。他看到团场连队的土地面积大,犁地、播种、中耕等主要的农活都是靠机械化作业,要比自己在老家种上几亩地,靠人拉肩扛省力得多。他就在连队承包了30余亩连队职工不愿种的地。  相似文献   

6.
正现年41岁的张丽是1988年从河南来到农六师新湖七场二连(现在的新原社区三十三连)参加土地承包的。1990年成家后,她和丈夫在连队种地的同时,一边开裁缝店,给别人做衣服。2003年她和丈夫买回50只羊,开始发展庭院养羊业。2007年秋,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卖掉所有的羊,筹集资金开始发展养猪业。张丽把原来的羊圈进行改进,用养羊挣得的9  相似文献   

7.
<正>36岁的马国彦是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2008年新转正的一名普通新职工,多年来,他利用科技之冬和自学的知识不断给自身充电,从一个打工者转变成为一个高级农艺工。他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勤劳苦干使自己走上了富裕的道路。马国彦在连队除了承包30亩土地外,2005年还利用团工会小额贴息贷款在连队集中连片的条田里修建了两座总面积为3.1亩的育苗大棚,为连队职工、周边乡镇农民提供番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48岁的唐百征是十二师二二二团一连的一名职工,1995年参加工作,200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连队的种植大户,他承包土地种植小麦和制种600余亩,购买了两台大马力机车,既从事土地种植又为连队提供农机服务,每年收入都达30余万元,是连队有名的致富能手。"只有自己有能力,才能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唐百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年,他作为连  相似文献   

9.
龚效应是1999年从陕西紫阳县来农一师一团一连的劳务工,2000年承包了30亩棉花地,他虚心向老职工学习,有空就问。当年棉花单产380公斤籽棉。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逐渐掌握了棉花各个生长期的特点和管理技术。2007年,团场土地固定承包,连队成片连块的土地都被职工承包了,只有45亩多弃耕地,由于土质太差,年年亏损,无人承包。龚效应  相似文献   

10.
正她叫杨巧英,是八师一四一团十四连一名普通职工,2002年来疆参加工作。工作后一直承包土地,种植棉花。从2012年开始,她通过种田加养畜的方式,依靠100亩棉花和养殖的100多只羊,这两项年收入达20万元,圆了她的致富梦。2008年杨巧英承包了100亩棉花,由于连队的土地盐碱化程度高,自己缺乏科学种植方法,田管时管理不到位,棉花单产还不到300公斤。近几年随着团场"三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引进新技术和种植新品种,对职工科学种植要求也越  相似文献   

11.
正苏来曼·哈斯木,一位土生土长的哈密柳树泉人,今年51岁,是十三师柳树泉农场农二连一名普通的维吾尔族职工。曾是农场林管站职工的苏来曼·哈斯木说过:"小草也要绿春天,农工也得有追求。"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苏来曼·哈斯木承包了无人管理的40亩土地,开始播撒生活的希望。要管理好20亩枣园、20亩棉花地,对于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苏来曼·哈斯木来说,的确是个考验。连队技术  相似文献   

12.
正在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汪贵军的辣椒地块,笔者看到夫妻俩正忙着除草、打药等田管工作,去年他承包的75亩辣椒纯收入19.8万元,被连队职工群众亲切地称为"辣椒手"。据了解,今年48岁的汪贵军,是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老军垦的后代,1981年4月他沿着父辈们的足迹,积极响应团场安排,参加了工作,当过砖厂工人、干过机务、植保,最后在四连当一名普通的种植职工。2003年到2006年,汪贵军在连队承包了30亩甜菜,夫妻俩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勤劳肯干,注重科学管理。他们承包的30亩土地从未亏损过,年收入都在2.8万元以上。2007年,连队4支条田中有一块45  相似文献   

13.
<正>清晨,天还没有亮透,蒋宏平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承包地里的146亩甜菜等着他去放苗,180亩小麦等着他去铺滴灌带滴水,还有120只羊也要管理,他一刻也不能停闲,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他想干的事上。今年51岁的蒋宏平是九师一六八团北区八连的职工,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就在连队的土地上摸爬滚打,默默奉献着。2006年至今,他每年种植面积都在200亩以上,羊只数在120  相似文献   

14.
别看他承包的土地面积不多,但在他25亩的绿色方阵里,经常变换着不同的绿。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看准市场行情,才能赚更多的钱,他就是农三师四十三团六连发展自营经济的带头人于文启。 于文启1996年从河南来到四十三团六连。从1999年开始,买断了连队25亩地的经营权,开始了他的自营经济  相似文献   

15.
梁昌杰 《实践》2013,(10):37-37
刘丙中是敖汉旗下洼镇草原村陈家洼子村民组农民,全家4口人,承包20亩地。单靠种地没有摆脱贫困。于是2004年便外出打工,跟着一位搞装潢的师傅干起了装潢工作。通过实践,他认为装潢工作致富效益明显,能脱贫致富。因此,他在两年多装潢工作中,认真跟师傅学习装潢技术,  相似文献   

16.
25年前,16岁的余伟国为了谋生从张掖市甘州长安乡移居到现在的金塔县潮湖林场。刚到潮湖林场那阵子,他还是个刚出校门的学生,慢慢地他学会了务作农田,学会了操持家务,在薄瘠的土地上的苦心耕耘,省吃俭用,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后来,林场进行改革,他承包了8亩土地。由于他只身一人,没有帮手,农活又是后学的,没什么经验,于是在认真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早出晚归精心务作农田的同时,虚心向一些老“田把式”学习。自己的农活干完后,就主动去帮左邻右舍做活。由于勤劳能干,和周围群众处得又好,别人也愿意帮他,他很快就成了种田的行家里手。那时林场…  相似文献   

17.
今年35岁的黄新良,是1998年来到农四师六十八团二连参加工作的,上有67岁老母亲,下有11岁的儿子,是一个典型的三代同堂的家庭。夫妻俩从给别人打工、承包土地干起,一家人一干就是13年,硬是靠勤劳的双手和浓浓的亲情,在贫瘠的土地上共同耕耘着幸福,筑起了和谐美好的家园,2010年被评为兵、师、团"和谐小康家  相似文献   

18.
在连队4公里外,住着一户人家,他现有生长8年的片林11O亩,羊群700余只,资产约37万元。这就是靠发展家庭养殖,在盐碱滩上建起一座绿树成荫,走上致富之路的六十八团十一连职工尚洪纪。 在盐碱滩上留下的每一个足迹,都浸透着辛勤汗水的尚洪纪靠白手起家,在1986年,农场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不久,他一家就承包了远离连队4公里外的150亩盐碱荒地,开始创办家庭农场。由于这块地除了芦苇。就是碱包,人走上去就象踩在柔  相似文献   

19.
正只为了内心对新疆这片热土的向往,他从天府之国来到兵团,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用一颗真心传递着对兵团的挚爱之情,赢得了农二师干部职工的赞誉。他,就是农二师道德模范、二十二团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九连职工赵常东。领导眼里的"好职工"1989年,年仅27岁、身材敦厚、粗门大嗓的赵常东告别家乡,携带妻儿来到了二十二团。1990年,连队有20亩"差地"无人承包,连队领导找到  相似文献   

20.
今年33岁的王振宏是农九师一六九团一位科学种田能手。近年来,他依靠党的富民政策,科学种植各类经济作物,每年的纯收入都在3.5万元以上。一六九团土地资源少,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单位面积效益,他认真学习各类农作物栽培技术,依靠农业科技和辛勤劳动,在种植业致富的大道上走出一条小康路。去年,王振宏和妻子承包了80亩土地,种植了40亩打瓜籽和40亩油葵,采用全层施肥和膜上精量点播技术,作物出苗率达到了100%。田管期间,根据作物管理技术要求,及时中耕、锄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