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处理好文化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武小靖 《学理论》2013,(15):3-4,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概念出发,论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在分析了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3.
赵瑛 《学理论》2013,(16):31-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文化发展的现实目标,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解读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我们明确文化建设的紧迫性、现实性和长远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文化对外开放,有利于充分激发文化发展与创新活力,更有利于坚持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做到文化自强,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体而言,文化自觉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对外开放的根基;文化自信是支撑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对外开放的脊梁;文化自强体现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对外开放的力度;文化强国乃是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7)
文化自觉是人的主体自觉性在文化发展上的体现,是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内在驱动,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备的思维品质和实践精神。增强文化自觉,不仅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命力,扩大影响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处理好文化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努力实现古今中外文化的优势互补。一、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  相似文献   

7.
李炳毅  王丽鸽 《理论导刊》2012,(8):66-68,7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其中提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走出去"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在内在文化转型与外在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只有深入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全面地实现文化自觉,更科学地践行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8.
在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需要法治文化的参与和共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语境下的法治文化,可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法治建设的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之一。党领导人民在法治建设的路径上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成为了领导建设和发展法治文化的核心力量。建设和发展法治文化,也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实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1)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民生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着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发扬创新精神,进行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10.
于凌炜 《学理论》2013,(16):29-3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尽快改变那些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和引领的重要载体,作为培养人才、进行文化创新的热土,就必须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石亚玲 《党政论坛》2014,(21):13-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文化效应,既来自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也来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以其独有的文化背景、文化基因、文化意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成功注入有特色、有文化底蕴的文化效应。纵观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历程,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来看待和分析当前文化建设产生的积极效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的建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也是文化发展的目的与旨归。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其所肩负的文化使命的高度自觉。以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以文化的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发展质量的指标,正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以人为本"视阈下的文化强国建设,要提升文化自觉,推动文化自立,重树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14.
经立芳 《求知》2013,(8):42-4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广播电视媒体作为传播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主阵地,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最广泛最便捷的桥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公报中有三个方面的表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府层面提出的文化建设,是大文化背景下主流文化的构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强国之梦的必要路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质,建设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融合现代文明的新文化;文化强国不是少数特定文化人的特殊任务,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义务,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具有全局的意义。鉴于此,公安院校人文课程应以高度的自觉意识担负起文化建设的重任,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努力为学校文化精神建设及公安文化建设铺垫基础。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根本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确立灵魂核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党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大力弘扬党史文化,发挥其资政育人功能,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党史文化形态,对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党史文化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2,(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思想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新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文化强国思想的基本内核,是文化强国的关键、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文化强国意蕴: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续创新,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促进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文化强国新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与世界联动,促进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19.
王珏 《邓小平研究》2016,(3):153-155
毋庸置疑,九十多年来中华民族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及文化强国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推进密不可分。如何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如何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强国战略及其演进轨迹?如何通过研究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宏大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借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胡学举。  相似文献   

20.
《理论视野》2021,258(8)
新时代,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总进程中有更加明晰的战略定位。大学是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中心,大学文化建设要承担起精准服务文化自信的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等新使命。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新时代的大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