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6 毫秒
1.
孔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仁""礼"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教化、法制规范及社会和谐思想对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时代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其形成有着深刻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当下社会价值观引领、价值体系构建、文化软实力提升、美好人格构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孔子"仁""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滋养与借鉴、传承和创新的内在辩证关系。孔子的"仁""礼"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突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重视个人与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国家义利观、落脚国家精神的筑建有着十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刘艳 《学理论》2012,(35):39-40
人际关系和谐问题,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先秦时期在以"礼"为前提,以"爱"为核心,以"义"为根本的思想指导下,人际关系思想展现出了鲜明的特色,不仅对当时具有重要意义,时至今日,其理论精华对我们而言仍具有巨大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3.
和谐教育的提出感召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包罗教育的各个领域.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庄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及和谐追求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庄子的"以鸟养养鸟"思想启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不要把自我与他人对立起来,二者本质上是共生关系.庄子认为,人与人相处不要"以我为尊",也就是要放弃"以己养养鸟"的出发点.庄子要求人们与人交往,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相似文献   

5.
孔子"仁学"的核心即"仁爱"思想是其伦理道德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最基本的是爱人、忠恕之道、克己复礼为仁,这些思想对于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涵盖了人际关系、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国家管理等各个方面。其中严于律己、忠恕待人的社会人际关系理念,孝悌和睦、勤俭忍让的家庭亲情人伦理念,“仁”为核心、“礼”为载体的社会秩序道德理念,取信于民、天下为公的治理国家理念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有着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忠迅 《学理论》2012,(33):136-137
"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础,孔子之仁本质是一种践行的理论,具有特定的社会约定型,但并没有说明践行仁的内在根据。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了孔子仁学的思想,最重要的是践行仁的内在根据。了解孔子孟子仁的内在差别,有助于我们重振儒学理论,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价值,从而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内容的"恕"道原则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儒家立身行事的重要准则."想"道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人们通过将心比心的方式来践行"仁".孔子强调对"恕"道要"终身行之"."恕"道不仅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对它的遵守应以"不违仁"为原则.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和谐稳定不仅需要制度保障,同时也需要伦理支撑。孔子从历史传统、血缘关系和生活中情理这三个向度出发,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体系。仁学这一伦理体系把伦理规范与人的心理欲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道德模式,起着协调和规范人们社会生活的作用。深入分析和汲取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对于弥补现代社会极端的个人主义盛行、私欲膨胀等所造成的道德落寞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11)
儒家伦理学中关于"仁"的概念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又一贯是学界所关注的传统论题。有学者认为,儒家伦理的"仁"伦理和关怀伦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可通约性,即这两种理论被认为能够出现兼容的可能。然而,儒家伦理并不仅仅囿于关怀的层面,它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礼"作为秩序约束效用的需要。因而,重新厘清儒家伦理学说中"仁"与"礼"的关系,明确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认识儒家伦理和关怀伦理的本质区别,还原儒家伦理中"仁"的本来面貌,对于我们继承与发扬儒家传统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荣君 《学理论》2012,(10):148-149
人际关系和谐与否关系到社会秩序是否稳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在这一视野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尤其是儒家的"五常"道德规范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于东超 《学理论》2011,(28):48-49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理想在现今也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执行又要以"礼"为规范。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自汉以后,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和谐理念资源,包括基于阴阳五行思想的和谐自然理念,基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基于"中和中庸"的人际和谐的理念,发掘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的一些精炼表达,探讨传统和谐文化观,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正确理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贺奋清 《学理论》2014,(20):28-29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的时代。新旧制度正在更替中。基于此,思想家们必须给出解决方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面对乱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治国主张。他建立了一套以礼、仁、义、正名四个儒家根本理念为基础的旨在维护礼治的"为国以礼"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15.
墨子兼爱思想对建立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墨子的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对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形成一个和谐、健康、有序的社会关系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孔子思想中的“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绪珍 《学理论》2011,(19):43-45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知""仁""勇"是并重的。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对孔子思想中的"勇"关注不够。"仁"是核心,源于人心,其实"勇"也源于人心,它需要以"知"为前提,以"礼"、"义"为限度。作个纵横比较则更有意思,孔子之"勇"和柏拉图有相近之处,它也是孟子和荀子之"勇"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2)
"性善说"是孟子对"仁"、"义"、"礼"、"智"的道德回答,对当今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今,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网络犯罪、浏览和传播色情资源、放纵言行和深陷数字化迷宫等问题。以"仁"的思想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以"义"的思想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礼"的思想引导青少年约束言行、以"智"的思想引导青少年科学使用网络,是基于"性善说"的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观点总结。  相似文献   

18.
冯丽丽 《学理论》2011,(3):85-86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其最高的理想人格是"仁人君子"。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的"为仁由己"思想虽然历史悠远,但是这一思想却和儒家文化思想一样,在实践中历久弥新,给后人指出了道德践履的原则和方法,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今,这一思想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培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彰显了儒家思想文化的时空超越性。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9,(11)
"因孝行孝"的特点是本于血缘而产生的自然亲爱和基于本能的报本反哺。孔子对事亲时"敬"意的强调和朱子"善事父母"的注释,都意在揭露儒家意义上"以仁行孝"的"孝"之意。就偏言之仁与孝的关系而言,"仁"是具于心之性,"爱"是仁之发于情,"孝"是性之现于事,因此,"仁"与"孝"是体用、理事关系。就专言之仁与孝的关系而言,"义"是对于孝的恰当决断;"礼"是恰当决断的实施方案;"智"是知何以为"义"、知当如何循"礼";"信"是将仁、义、礼、智通过事亲、从兄、知二者、节二者的方式来落实。故而,儒家意义上的"孝"是要以"仁"为衡准和指向,通过"孝"来实现"仁"的大孝。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礼"是孔荀思想中核心的概念之一。孔子"礼"是在对周礼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的,而荀子"礼"则是在继承孔子"礼"的基础上,吸收各家之长。从礼的内涵、礼的起源和礼的价值来阐述孔荀之"礼"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