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李长山 《学习月刊》2013,(11):38-38
近读《明太祖实录》,深为朱元璋教育大臣们的喻井、警示、说廉之法、之术、之策生动形象,富有哲理、伦理,从中受到触动,深感朱元璋喻井之廉、廉之有理;示警之廉、触人灵魂;廉政之廉、廉能生威。一次,明太祖朱元璋要派一批官员到外地建国安民。为教育官员们廉洁、廉正、廉政,朱元璋把官员们叫到皇宫的一  相似文献   

2.
<正>张嵚在微信号"我们爱历史"上撰文说,古代官员任满升迁,考核评语十分重要,只要能收获好评,升官加薪通常不成问题。但放在明太祖朱元璋执政年间,这事可没这么简单。洪武九年(1376年),山东日照知县马亮就成了倒霉蛋。这位仁兄干了三年知县,因为运送贡品时表现突出,考核时得到吏部的重点表扬,还被重点推荐给朱元璋。谁知朱元璋看过后大怒:"你这  相似文献   

3.
<正>贵州省铜仁市历史上以"仁"命名,仁义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使铜仁市由一块荒蛮之地发展成一座现代文明城市。近年来,铜仁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武陵之都、仁义之城"的发展战略。一、"铜仁":朱元璋赐名铜仁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但在明朝以前,铜仁并不叫铜仁。铜仁这个地名并不是本地自然形成,而是明朝皇帝朱元璋钦赐的。铜仁在陏朝时叫静人县;唐朝武则天时,叫万安县;唐玄宗李隆基  相似文献   

4.
《明史·杂俎》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快活?”群臣中有的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者快活,还有的说富甲天下者快活……答案五花八门。朱元璋听着这些回答只是颔首拈须,不以为意。这时,一个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畏法度者快活。”此言一出,众皆愕然,朱元璋却连连点头,称其见解“甚独”。  相似文献   

5.
李剑力 《先锋队》2014,(4):34-34
千古多少事,阿谀尽害人。明太祖朱元璋一次微服外出,路遇彭友信,正好雨过天睛,万里长空出现了一道彩虹。朱元璋兴之所至,信口吟了两句:“谁把青红线两条,和风和雨系天腰?”彭友信灵机一动,马上应声接了两句:“玉皇昨夜銮舆出,万里长空架彩桥。”把朱元璋比为“玉皇”,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聚宝盆》里有这样一段故事:商人沈万三与皇帝朱元璋出游.见市面萧条,只有两个人在沿街摆摊卖蜂蜜。朱元璋听见一人货摊下的蜂箱内发出嗡嗡的声音,一人货摊下的蜂箱内却听不到一点声音,他感到很奇怪,就问两个卖蜜人:这是为什么?一个卖蜜人回答说:我家主人每次割蜜九成.所以大部分蜂都飞走了,因此听不到声音。另一个回答:我家主人每次割蜜三成,所以蜂群兴旺。听卖蜜人这么一说,朱元璋若有所思之后,连连点头。  相似文献   

7.
一鸣 《党课》2011,(2):62-64
朱元璋在每任命一个地方官员之前,都要进行诫勉谈话,对为官贪廉利害关系分析得很透彻,但作用不大。派下去的官员,大多未能守住廉洁这条底线。朱元璋当皇帝当到第18个年头(公元1386年),  相似文献   

8.
乌托邦来自于英文“Utopia”,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所著书名的简称。莫尔在书里描写了他所想像的没有阶级的幸福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并把这种社会叫做“乌托邦”。意思是没有的地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想建立一个他心目中的“乌托邦”,这是一个复古而又兼有朱元璋创新的社会。他的“乌托邦”是怎么样的呢?  相似文献   

9.
公元1368年朱元璋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由于他出身于农民深知百姓疾苦所以在执政以后对官吏执法很严十分注重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一天朱元璋散朝以后在庭院中散步忽然听到墙外传来争吵声有人哀声乞求道﹃这些米都是细心挑拣的这么远送米真不容易...  相似文献   

10.
据传说,明太祖朱元璋钓鱼不着,心中不悦,随从才子当场赋诗:“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顿时龙颜大悦,连夸“善哉”。可见,这位才子极善“拍马”之能事。 古往今来,“拍马屁”者不乏其人,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精于揣度上司的心意,摸透领导的脾气,投其所好,甚至指鹿为马,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来曲意迎合领导的欢心、赏识。“拍马者”虽可图一己之利,但祸国误民,最终为世人唾弃,落个千古骂名。  相似文献   

11.
《明史》载:有一次,明朝大臣茹太素向太祖皇帝朱元璋陈述时务,洋洋洒洒,长达万言,朱元璋听得腻烦,不禁龙颜大怒,命左右武士在百官面前将菇太素杖打一顿。事后,朱元璋对别人说,其实太素所要说的只有四件事,只要五百字足矣,何须用那么多文词,使人听后糊里糊涂,难明事理。如今那位被打的茹老先生早已作古,可他的弟子却繁衍不息。君不见现在有的领导的讲话稿,少则十来页,多达四、五十页,似乎不长就  相似文献   

12.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6,(5):46-46
朱元璋在夺取全国政权和巩固江山社稷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对广揽文臣武将的认识逐步加深,积累了丰富的识才用人经验和艺术。  相似文献   

13.
围绕朱元璋的选官途径与标准存在着两种似是而非的评论。一种观点着眼于明初实行两途并用而盛赞朱元璋不拘一格招揽人才的开明态度,另一种观点则因科举制的建立而痛骂朱元璋存有败坏人才的险恶用心。这两种相互歧异的看法实际上立论的基点并无不同,都是痛感于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对人的才智的桎梏而生发出的感慨,对科举制度持完全否定态度是二者共同的心理特征。科举对人才的摧残的确极大,明末清初的著名学  相似文献   

14.
正明朝皇帝朱元璋曾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乐?"大臣们众说纷纭,或曰当皇帝最快乐,或曰功成名就者最快乐,或曰富甲天下者最快乐。朱元璋皆不认可。一名大臣说:"畏法度者最快乐。"朱元璋马上表示:我也这样认为。并进一步补充说:当个清官,守着俸禄过日子,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倘若心生贪念,还要惦记着河里、江里、海里的水,一旦东窗事发,落入法网,不仅河里、江里、海里的水没你的份,就连自己那口井里的水也难保住。  相似文献   

15.
到六朝古都南京,朋友说,有一新景观不可不看。于是登上长江边的狮子山,但见一座巍峨壮观的仿古建筑立于山巅,名曰:阅江楼。好不气派!而且,一篇《阅江楼记》,更是洋洋洒洒,古风宏论,文辞斑斓,作者竟是明朝大儒。楼是新建的,记却是六百多年前写的,岂不怪哉?这阅江楼,说起来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遗愿”了。朱元璋平定天下,建都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觉得功高盖世,得搞一个纪念碑式的“形象工程”,传之后世。一座岳阳楼,一篇《岳阳楼记》,名传千古。这很让朱元璋动心,于是他打算建一座阅江楼,地址就选在狮子山上。他想,登斯楼也,望浩浩荡荡长江…  相似文献   

16.
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的义军在黄河以!!北展开拉锯战,老百姓苦不堪言,谁来了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来得勤换得也快。豫北怀庆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09,(6):77-77
明朝的朱姓皇帝没有清朝的皇帝们生活那么讲究,这可能与朱元璋早年家境贫寒、吃不饱肚子的经历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幸福与悲哀,权力的滋味悬如霄壤,实则只有一步之遥——“只在公私之间尔”《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大家各抒己见,有人说“富甲天下”,有人说“功成名就”,有人说“高官厚禄”……朱元璋听罢一一摇头,直到听到“畏法度者最快活”时才点头称是。故事蕴含的对“权力”的认识,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9.
陈鲁民 《唯实》2009,(6):94-94
在中国历史上,说朱元璋是反腐败最坚决的皇帝,恐怕没人抬杠。他不仅发明了“剥皮揎草”的酷刑来惩治贪官,还推出“四菜一汤”模式来教化官员。从《南京太常寺条》祭祀孝陵的祭品单中看,朱元璋和马皇后生前的食谱里,总少不了韭菜、荠菜、芹菜、茄子、苔菜、竹笋、芋苗这些农家土菜,说明他的反腐倡廉还不是作秀,自己真是身体力行的。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把腐惩贪”的四大特色王学军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治国惩腐的所做所为,堪称明史中绝妙的一笔。综观明太祖在这方面的作为,有四大特色。特色之一:严于律己元末,腐朽的统治者醉生梦死,对人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野蛮的民族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