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长期以来.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当时代大潮呼唤着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出外闯市场时.他们对离开自己生存的土地有不少疑虑:一些农民想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而又害怕就此失去土地.因此选择协商代耕、临时性转包等简单流转方式.部分农民怕土地转包出去后自己丧失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生活保障.因此外出打工后.宁愿土地撂荒也不愿转包出去.另一方面.一些干部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支持、不引导.顺其自然,无所作为.针对这个实际.化隆回族自治县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祖祖辈辈务农的璧山青杠街道农民曾世奎,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变成城里人。2003年,随着推土机发出的轰鸣声,他和村里农民一样失去了土地,“农转非”后成了一名企业工人。  相似文献   

3.
吴炜 《共产党人》2009,(17):36-38
聂家河流域位于被称为“不治之河”的滥泥河中上游,流域面积46.6平方公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靠天吃饭、生活困难”是该流域贫困落后面貌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都靠着国家救济过日子。近年来,西吉县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聂家河流域治理作为“除病根”和“挖穷根”的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在“保水、蓄水、用水、节水”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以“二上三进”和“坝窖池联动”为主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道路,实现了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大转变,被水利界专家称之为“聂家河模式”。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建设规模空前。然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使用土地的规模越来越大,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但是,绝大多数农民是属于文化水平较低、资金较少、技能较差的弱势群体,丧失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后,面对现代工业他们感到茫然,面对一天天扩大的城市让他们感到陌生。他们的生活和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当过亿的农民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涌入城市寻求他们的淘金梦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也随父母来到城市,但他们受教育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喻湘 《学习导报》2013,(16):31-32
大额的拆迁补偿,让九华3万余拆迁农民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民房走进了社区,在很短的时间里富裕起来。但一些人担心,也许他们的富裕只是一阵子。它背后反映的是农民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甚至被颠覆,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重建过程中出现阵痛。因此,引导拆迁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其对城市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拆迁农民完成从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解决拆迁农民“富裕一阵子”的民生问题,是经开区“富而思进”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昔日的庄稼汉,如今纷纷搬进“别墅洋房”;坐享优质社区公共服务的同时,还能拿到薪金、股金、租金、保金和家庭经营性收入……这是笔者近日在成都市青羊区采访时看到的一幕幕场景。自2003年成都正式开启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以来,青羊区建成农民新居85万平方米,安置农民1.2万人,从前的农民过上了城里人都称道不已的生活。如今,一部统筹城乡的和谐“三部曲”正在这片土地上唱响。  相似文献   

8.
在新乡辉县孟庄镇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们正在传颂范清荣和范海涛父子俩的故事,几十年来,他们把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化为巨大的力量,带领村民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实现了祖祖辈辈的千年梦想。  相似文献   

9.
可图梁———曾是一块被称作患了“地球癌症”的土地:山是秃的,水是浊的,土是咸的。雨天洪水肆虐,风天沙石埋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受苦受穷,传统的劳作给他们带来的是苦涩的果实:1993年以前人均粮食年年不足400斤,人均收入仅有300多元。群众吃不...  相似文献   

10.
黎湘 《奋斗》2006,(9):20-21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现在有9亿左右的人口是农民,由于人多地少的原因,我们很多农民分到手的土地还不足以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加上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职业”,于是,我们的农民就开始了新的想法,外出打工是他们最直接也最简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农村费改税,被称之为自包产到户以来中国农村最大的一次改革行动。当年的包产到户,解开了捆绑八亿农民手脚的制度之“绳”,而今的费改税,则是给九亿农民穿上了一套法律之“甲”;“解绳”是把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积极性释放出来,“穿甲”则是保护农民日益临近的幸福生活不被伤害。 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手里有了几十余钱,囤里有了隔年之粮,满以为土地到手就“天下太平”了,可是不然,他们舒展了没几年的眉头又皱起来了:接蹲而来的乱收费,弄得他们穷于应付,甚至到了以死抗争的地步!他们的口袋被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给盯上了。 向农民…  相似文献   

12.
说炎黄     
范震威 《奋斗》2007,(6):61-62
我们中华民族.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那么炎黄到底是怎样的人呢?今天,中华土地上生活着56个兄弟民族,自古以来这些兄弟民族的先人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繁衍子孙.他们有时为了某些既得的集团利益也曾大动干戈,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有些啸傲一时的民族如匈奴等.后来消失了,一部分远徙,一部分融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喝山东庄咸水长大的隋晓黑深知穷的滋味临猗县山东庄是一个由很多年前从山东逃难来的人聚居而成的小村庄,现有百十来户,五六百口人。他们落户的地方属劣性盐碱地段,当地人素称“地垆水咸黄河远,涑水河常年底朝天,浅井越浇越减产,致富还比登天难”。以前,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人均收入不到三四百元。隋晓黑,这个典型的山东汉子,尽管在县城建局工作,但对家乡总有一丝牵挂,忘不了生活在那片盐碱地上的父老乡亲。每逢节假日,他总要回村在那片虽劣质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干上一阵子。乡亲们的贫穷,…  相似文献   

14.
崔永琦 《奋斗》2005,(6):13-14
包永富今年32岁,是虎林市忠诚乡忠诚村的一名青年农民。10几年前,由于家庭的贫困,将他挡在了大学门槛之外,但并没有阻隔他对理想的追求。他的理想是一个绿色的梦想.祖祖辈辈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难道就不能在土地上有所作为吗?踌躇满志的包永富决心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干出个名堂。  相似文献   

15.
请您评刊     
我的家在农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辛勤耕种的闲余之时,常常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贫乏,自从遇到了《共产党员》,我的生活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16.
土地对中国农民来说就是命根子。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归了国家所有。农民拥有的便仅仅是那块生活的宅基地。在农民眼里,这一块宅基地是一块神圣不可侵犯的王国。如果谁想霸占他的一寸宅基地,那他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与你斗争,即使付出生命也绝不会吝惜。这就是中国农民对自己宅基地“奉若神明”的信仰。但有人偏偏对这种“神圣”视而不见,并粗暴地践踏。梁雨润接到的一个案子,就是关于村干部没能妥善处理好农民宅基地问题,结果使那位农民上访长达18年,与村干部积怨甚深。这个农民叫王典才,老伴叫周爱仙。他们是夏县裴介镇朱吕村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占绝大多数,农民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土地的地主阶级占有制既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也是阻碍经济与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解决农民问题,推动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必须变革土地制度。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一)从社会公有到耕地农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土地政策是“社会公有”,这在“一大”通过的党纲中有明确规定。1922年6月15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了“没收军阀官僚的财产,将他们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的主张,但随后召开的“二大”却没有提出土地问题。1923年6月,…  相似文献   

18.
《党建》1994,(9)
“我以民为先”──商州市委书记雷生辉关心群众疾苦纪事唐淑君在秦岭东南麓的陕西商州市,市委书记雷生辉关心群众疾苦,以民为先、以民为重的事迹被传为佳话。雷生辉始终不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常说:“咱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谁要是不关心农民...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这是张闻天在 1946年 11月初在东北大学演讲时开门见山谈到的第一个问题。而要真正解决农民问题,就是分配土地给农民,使他们彻底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束缚,挖断穷根。基于这样的认识,张闻天始终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 坚持“耕者有其田”的原则   在旧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使土地的所有者和劳动者相脱离,极少数的地主垄断了土地所有权,绝大多数的农民只能从地主手里租地耕种,靠当牛做马出卖劳动力勉强为生。没有土地,是农民一切痛苦的根源。获得土地所有权是农民的共同理想。因此,一代代…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几个大型煤炭企业相继落户我县慈林镇,该镇570余亩土地被陆继征用。根据上级征地补偿政策,补偿款达到了1600多万元,再加上企业入驻所带来的就业机会,足以让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辛苦劳作的农民走出贫困。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让当地政府和企业头疼不已。随着征地补偿款的落实到位,村民与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