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车辆碰瓷”行为由于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理应属于刑事法律调整的范畴。在刑事法的视野下,“车辆碰瓷”行为作为当今新型犯罪现象,对其究竟应该如何定性,值得我们深究。根据“车辆碰瓷”行为手段方式与作案时空的特殊性,结合现有刑法理论中的罪数理论,“车辆碰瓷”行为应该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敲诈勒索罪两罪。实行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机动车辆普及,交通运输事业不断发展,"碰瓷"行为也呈现团伙作案的趋势,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以此谋生的"职业碰瓷党",严重危害了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司法实践中对"碰瓷"行为的定性存在不同,有敲诈勒索、诈骗、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抢劫、保险诈骗等罪名认定的不同情形。为更好地处理该类案件,应具体分析其侵犯的法益和符合的犯罪构成以确定其性质,以期符合罪刑法定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维护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碰瓷"现象日益严重,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对"碰瓷"行为的定性却存在着较大分歧,实践中的处理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类行为方式虽然都具有"碰瓷"的表象,但是其性质却各不相同。按照行为的具体犯罪构成以及被害人交付财物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可将各类"碰瓷"行为具体分为五种类型,即敲诈勒索型、抢劫型、诈骗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型以及混合型。同时,对每一种类型的"碰瓷"进行深入分析,捋清"碰瓷"案件处理的思路,从而避免"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硬性作案”存在于许多犯罪类型之中。盗窃犯罪中的“硬性作案”虽然数量不多,但危害甚大,且破案难度高,因此,开展对盗窃犯罪中“硬性作案”问题的研究探讨,为公安行为提供正确的导向和思路,对于解决当前盗窃犯罪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发案高破案低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网上购物。网络的虚拟性要求网络交易主体更要诚实守信,遵守市场交易规则。然而,不少人却利用这种信任和网络交易规则,通过网络购物形式谋取非法利益(称之为"网络碰瓷")。网络碰瓷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恶意差评、恶意骚扰、恶意退货。从刑法上看,三种行为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可能符合不同的犯罪构成,触犯不同的刑法罪名。因此,要分析上述不同行为的特征及犯罪构成,对网络碰瓷行为加以刑法规制。  相似文献   

6.
马路“碰瓷”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犯罪现象,在定性问题上意见不一。去年11月《北京青年报》登载了京城首例轿车系列“碰瓷”案,根据案情介绍进行详细定性分析,并加以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7.
以宜宾市翠屏区为例,系列“色诱”侵财案件近年来逐年上升,其在作案人、作案地、作案对象、作案手段等方面具有明显特点。此类案件的侦查对策主要有:重视现场勘查;广辟线索来源;开展串并侦查,打好“信息战”;加强情报特情建设,打好阵地战;加强对“色诱”嫌疑人员的标准化信息采集等。防范上,应重点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易受害群体的防范识别能力;加强多警种的配合协作,建立有效打击和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8.
作案人在现场上的行为动作可能很多,但依据现场血迹形态所对应、反映的行为动作进行分析,即依据现场血迹形态反推作案人的行为动作,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室内杀人案件现场来说,作案人的作案过程分成“进入阶段、接触阶段、杀人阶段、处理阶段和逃离阶段”五个阶段。本文探讨了在每一个阶段,现场血迹分布形态与作案人的行为动作之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对刑事犯罪的打击,犯罪分子加强了对公安机关侦查行为的反向研究,他们广泛的研究侦查谋略和侦查规律,使犯罪谋略、作案手段、犯罪的组织形式、作案时机的选择、空间上的流动及隐瞒犯罪的方法都有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最近,从西昌市所发生的流窜盗窃案件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新动向: 窝主提供线索流窜犯挂钩流窜犯由于四处流窜对当地情况不熟,因而,在实施盗窃行为时,难免出现目标不准确、盗窃失手、“效益不高”的情况,同时又由于对事主情况不了解,存在着被发现抓获的可能。为了出手成功,流窜犯罪分子一方面改进自身作案手法,缩短在现场的逗留时间,减少被发现的可能。另一方而,又通过在流窜地作案期间认识的本地人了解作案目标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1.
自我意象就是个体对“我是什么样的人、能干什么事”的评价和认知。一个人的童年早期经验、经历、自尊程度、他人投射、重要生活事件、生活环境等对自我意象的形成和塑造有密不可分的影响。而自我意象决定着个体只会表现出与这个认知高度吻合的思维方式、情绪情感以及行为模式等,可被视为一个自动化的系统。在系列犯罪案件中,作案人的犯罪心理常表现出思维定势,其行为特征表现出稳定性、规律性。对作案目标、作案地点、作案手段和作案时间的选择是系列犯罪案件作案人行为特征的重要指标。因此可以将自我意象引入至系列犯罪行为的分析中,并通过国内外两则系列谋杀犯罪案件,呈现出对犯罪行为分析的另一类崭新视角——即从个体早年就业已产生的自我意象角度研究系列犯罪行为,辅助执法人员梳理犯罪动机。  相似文献   

12.
现行《刑诉法》第69条第1款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同时,第2款又作如下规定:“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  相似文献   

13.
昆明市“两抢”案件不断上升,对社会危害较大。作案主体基本上是无业人员,团伙作案突出。缺乏有效防范流动人口作案机制及社会防控存在疏漏是“两抢”案件多发的原因。对策:1.抓好流动人口问题;2.发挥公安机关主力军作用;3.发挥社会各方力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人、财、物流量的大量增加,交通运输已呈现空前的繁忙和拥挤,同时也显露了公路沿线治安防范的薄弱状况,随之而来的公路沿线盗窃、枪劫、勒索等谓之“车匪路霸”活动日益猖獗,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给本来就警力不足的公安机关带来了新的困扰。“车匪路霸”犯罪活动,具有夜间作案、偏僻路段作案、团伙作案和作案手段狡猾  相似文献   

15.
案例二则     
通过对现场血迹分布情况的分析,成功破获了一起聋哑人故意杀人案;掌握“十字形”开锁器的原理,熟悉利用“十字形”开锁器作案的现场规律,注重现场勘验,便于判定作案手段,对案件定性和开展侦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逃’犯罪人员是危害社会安定的潜在隐患,并直接对整个社会秩序构成严重威胁,过去公安机关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不少抓捕“三逃”犯罪人员的成功经验。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追逃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此,笔者联系工作实际,对当前“三逃”犯罪人员特点和抓捕对策,略抒浅见。一、“三逃”犯罪人员的特点1、流窜性。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犯罪分子作案后一般都抱有逃脱法律制裁和躲避政法机关打击处理的侥幸之心,认为一跑了之,拖几年就没事了。“三逃”人员正是抱有侥幸之念,往往在作案后畏罪潜逃,流窜异地。有的逃到遥远…  相似文献   

17.
“双抢”案件,尤其是摩托车抢劫、抢夺案件在广州地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近年来有逐年上升之势。本文从剖析典型个案入手,概括了广州地区“双抢”案件具有空间分布“三多”,时间分段“三点”,作案手段“三化”,作案主体“三脚”等主要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打击和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犯罪分子打破地域界限,呈现出跳跃作案、流窜作案、系列作案的特点。通过一般并案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认定,并案侦查是一种有效节约侦查资源、提高办案效率的路径。文章中对一般并案条件的标记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阐释了标记行为作为并案侦查根据的可行性,并对如何更好地识别出标记行为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犯罪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中国青年报》2000年2月11日报道:“14-25岁的青少年犯罪占犯罪总量的比例已由50年代的20%-30%飚升至目前的70%-80%”。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的一种集中反映,已呈现出作案形式团伙化、作案年岁低龄化、作案类型成人化、作案手法智能化、作案成员学生化、作案后果恶性化、作案方式连续化、作案动机盲目化等八个特点。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原因,并作一些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0.
近一个时期,夜间攀高钻窗入室盗窃案件频繁发生,其盗窃行为的多发性,对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根据此类案件作案时间具有规律性、作案地点多有选择性、作案手段为攀爬入侵或选择目标明确等特点,应加强侦破此类案件的意识,充分发挥刑事技术、刑事特情的作用.加强串并案工作和调查、审查力度,加强在逃犯的抓捕工作,提高群众及时破案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