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全面深入的法律史比较是文化和结构上的比较,而非规范的异同对比。东西方的古代法律存在着相似性,但各自的道德和宗教因子并不相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东西方法律出现了分野。不同的历史方法论造就了不同的法律历史理论,方法论可以区分为内在与外在、还原与创造、客观与主观、必然和偶然四组范畴。  相似文献   

2.
作为古代东西方伟大思想家的代表,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两者在思想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本文将从哲学王治国与贤人治国的思想、法的思想、正义的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有利于我们能更好的、正确的理解两位智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美国先后有两部关于西方法律传统的著作问世:其一是泰格、利维二人合作的《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1977),其二是伯尔曼的《法律与革命》(1983)。这两部著作都是以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为主题,运用大量的文献资料旁征博引、潜心研究的结果;两书所讲述的历史在时间上亦有重合之处;甚至于两书所追溯的西方法律传统的历史渊源、所列举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等也多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两书作者所反映出来的观点、侧重的对象乃至得出的结论等却又是如此的不同,以致于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西方法律传统形成观。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对此加以比较和考察,从中探究其内在思想根源及相关背景。  相似文献   

4.
寺田浩明对中国传统法进行总结,提出了“非规则型法”的概念。这一概念与西方“规 则型法”相对,从法内部视角出发,揭示出中国司法的普遍主义理念,归纳了中国法的整体共性。基于 “非规则型法”的类型化指向反观西方,其规则型法的适用也存在不少“非规则型”的要素,可见其概 念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从求异和求同两种思维取向下进一步追问,则中国法“重刑轻民”、法律共同 体缺失、特定“信念、神话或意识形态”作为法正统性基础的成因,以及西方的疑难案件处理方式等问 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非规则型法”概念固然存在以西方为标准参照、“非此即彼”的两分局限,但 仍充分展示了在多元立场下重新认知非西方法律传统的积极努力和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5.
杨平 《律师世界》2000,(2):12-15
诉讼和解,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自主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终结诉讼的行为。试图在介绍并比较几个主要西方国家诉讼和解制度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调审合一模式的弊端及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阐述以诉讼和解取代法院调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瘦的和解胜过胖的诉讼”,这一西方著名法谚生动形象而且十分幽默地说明诉讼上和解对于解决争议所起的作用以及在争议解决体系中的地位,世界各国均承认当事人无论在诉讼前,还是在诉讼中,通过和解平息争议比法官通过硬行的判决解决争议,对于稳定社会、维系人们之间的情感,更具有社会…  相似文献   

6.
文章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婚姻家庭方面的基本立法体系及婚约、结婚、离婚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试对中国婚姻家庭立法的修改和完善提出具有实际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逻辑学的视角看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锐 《现代法学》2003,25(6):40-44
本文主要从逻辑的角度探讨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首先 ,分析了逻辑在法律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 ,探讨了西方法律文化中逻辑分析的传统 ;再次 ,指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非逻辑特征 ;最后 ,探讨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非逻辑特征对我国立法、司法以及法制现代化的影响 ,呼吁在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应重视逻辑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法学究竞应否定位为西学,这是中国当代法应该被塑造成何种学问的思维起点。虽然基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法学从一开始就与西方法学纠缠不清,但中国当代法学不是西学,它应当有自己应当解决的问题和应当承担的使命,也因此应当具有独立的品格。但不排除使用比较法学的方法获取智识和经验。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提出了著名的近代西方为何兴起与近代中国为何衰落的“李约瑟难题”,并从东西方自然法观念差异的角度进行过简要解答。笔者借鉴法律经济学的理路认为近代东西方私有产权法律保护观念和机制的缺失与奠立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锁钥。通过“李约瑟难题”的法律解答追问私有产权保护的巨大经济意义,启发人们深入领悟和践行我国当前通过修改宪法以强化私有财产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美国学者络德睦界定的“法律东方主义”,忽略了中国法在东法西渐历史中所具有的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为重要的作用。从东法西渐的视角看,他所界定的“法律东方主义”不仅在内容上不够完整,而且意识形态色彩较浓。中国法之于西方整个东法西渐的历史表明:第一,近代以来西法东渐的叙事框架不能完全定位中国法,应将中国法放置于整个东法西渐的历史进程中看待;第二,中国法在历史上并不只是传播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在很长一段时间也参与到西方法的构建之中,是西方法发展的重要参照资源之一;第三,中国法在东法西渐过程中的正反例证,构筑了一种跨文化法律交流的应有范式。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要向世界扩大自身影响力,需要重视并反思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1.
自罗马法确立用益物权制度以来,法国等人陆法系国家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用益物权体系。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及其启示:用益物权在物权法中地位有所不同,我国法应将用益物权与所有权并列加以规定;用益物权体系存在较大差异,我国法应当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用益物权体系;东西方国家的用益物权体系在构造上有所不同,我国法不愿规定西方国家法上的居住权;地上权、地役权是各国普遍承认的用益物权,我国法应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地役权、宅基地使用权;相同种类的用益物权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国法应以用益物权的设立目的为依据构建用益物权体系;用益物权的客体主要是不动产,我国法应规定不动产为用益物权的客体。  相似文献   

12.
中美两国的法律文化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以及权力至上与法律至上等层面的取向上存在明 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深刻地反映在两国侦查制度在侦查组织制度、侦查行为、侦查程序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之中。比较研究表明, 美国为其侦查制度在法律文化中政府权力向个人权利的妥协的价值取向而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同时,我国在借鉴与吸收某些西方的 诉讼理念与制度的过程中,不应忽视中西方在法律文化上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从近代开始对法律进行移植的过程中,西方的程序优先原则伴随着诉讼法的制定而引入,并越来越被强调。但是传统中国是一个程序极端缺乏的社会,轻程序而重结果的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而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尤其是以英国为典型,则以程序为重,而轻视实体权利。本文旨在分析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的内在原因,并在对比中,对在中国传统的土壤之上,如何更好的适用程序优先原则这一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有一个别具一格的法律传统,它扎根于古代的以色列、希腊和罗马文明,由基督教滋养了将近两千年,然后又从启蒙运动汲取营养超过两个世纪。这一法律传统,在4世纪到6世纪罗马帝国皈信基督教、11世纪晚期到13世纪的教皇革命、16世纪的新教改革以及18世纪和19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因西方宗教传统的重大转变而发生了最大规模的转型,并永久性地改变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任何一个时期,西方法律传统的确切样式和均势都部分取决于西方的宗教传统。而每当西方宗教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官员、符号和方法发生变化时,西方法律传统的样式和均势也会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西方社会在法律发展史上具有较大历史落差。西方社会具有较清晰的法治线索,法治思想、立法活动、司法过程等诸多方面的启蒙和发展均早于中国,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现代法治体系。中国法治思想数千年来一直纠缠于礼与法的斗争之中,立法粗疏,诉讼过程专横,使现代法治的形成具有诸多先天不足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国情特徵,不可类比西方,更不可模仿或全盘照搬英美,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  相似文献   

16.
比较东西方法律发展过程的水平悬殊,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在于东西方法律思想文化的差别;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法律信仰问题.进行中国的现代化法治建设首先解决的是人们对法律的信仰问题。只有在认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先天不足和后来发育不全的前提下,才能抛掉自己的传统弊病,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健全体制。  相似文献   

17.
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来说,儒家法律思想无疑是其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论基础,而且决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性状和风貌。就西方传统法律文化来说,古希腊罗马史是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发源地,而其中的古希腊罗马自然法学家又对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将他们两方的法律思想比较一下.对于我们认识中西法律文化的异同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两种福利模式下的中西税权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权因应社会需求不断膨胀,从而引发了"福利法治国危机"。而中国在"单位型福利模式"的政策指引下,税权亦严重失范,但其问题更多地存在于公共支出柔性强、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因此,从宏观的比较视野观之,中西都面临着税权的有效规范与控制问题,但方法却是迥异的:西方欲通过控税实现"福利国"改造;中国则应以控税的方式探求适合自己的福利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朱波 《行政与法》2013,(3):28-31
法律文化是一个涉及面广泛、内涵丰富且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概念。本文尝试从中西方法律文化的比较出发,通过分析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得出结论:在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中,借鉴和吸收西方的法律一定要充分考虑中国的法律文化因素,以避免水土不服。即只有从法律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和看待法律,才会更好地促进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周军 《西部法苑》2001,(7):59-59
自清朝末年以来,以严复、梁启超为首的一批学者震撼于西方社会的“文明”与“法度”,并直接以自己的切身经验与其互相比较。这种比较的结果在今天看来虽不免仍有粗浅狭隘之处,但却正确地将他们的视点集中于科学技术与法律制度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