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念春的母亲叫春花。我和春花是在1976年认识的。我们在一个厂上班,她的成分不好,父亲曾在国民党政府里做事,解放后被镇压。因着这种关系,厂里的人都不敢和她太接近,她也不爱和人说话,从早到晚只顾闷着头做事。她的寝室和我的寝室隔不远,我经常到她的寝室里去看她,还把从家里带来的好吃的送给她。我只读过两年私塾,不认得多少字,她小的时候家庭条件比我好,认得的字也比我多,我每次去找她,都借口向她学认字。她教得很认真,一年下来,我已经能够看书读报。作为回报,我经常随她回家帮她做家务。她的家在湾址镇,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哥哥前几年倒插门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她母亲有严重的风湿病,行动不方便,春花每隔一个星期回一趟家,帮母亲准备好下个星期的米、菜和柴禾,还要担水把水缸填满。我和春花好上后,担水、劈柴的事都由我来做。就这样,我们相互帮助着,彼此信赖着,爱情的种子开始在我们的心里悄悄萌芽。  相似文献   

2.
24、乐于慷慨助人的爸爸在我们家里,爸爸一向是主张自由的,从不干涉我们与人的交往。在爸爸的眼里,从来就没有等级、门第的观念。他还特别教育我们眼睛要向下看,要拜工农为师,要和工农子女交朋友,学习他们的勤劳、忠厚、朴实的优秀品德。爸爸不光对我们这样,对我们的同学也一样。凡是爸爸知道的人,也时时提起。1959年我结婚时,我的好友王桂苡未能参加我的婚礼。事后爸爸问起她。我说她去青岛了。爸爸笑笑说:“看她的炮兵去了”当时,她爱人在青岛某炮兵部队工作。爸爸对我的同学也像对我们一样关心、支持、爱护。我记得在我…  相似文献   

3.
<正>锦是我在高中时候认识的笔友,比我长10岁,虽说是个女人,但却有着男儿的心思,从小立志游历四方,而我却总喜欢跟她唠家常,细说女儿家的事,也不知那会儿我们怎么会成为无话不谈的笔友。那时她说她喜欢的作家是三毛、张爱玲,我说我喜欢毕淑敏、冰心。她说她要做一滴冰凉的泪,扑进撒哈拉沙漠,我有些不解,我说就算我做一盏小桔灯,我  相似文献   

4.
1985年6月初,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在南充市召开邓小平思想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一位年近80岁的老大姐雷晓晖,她知道我当时是重庆市北碚区党史研究室主任,很亲切地与我交谈。她说,1936年她曾在北碚小学教书,认识卢作孚、卢子英、张博和等,对北碚很有感情。她的话引起我很大兴趣,我请她给我讲讲那些历史。以后我们谈了几次。我这才得知,原来她有过十分不平凡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我的祖母是四川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女儿。解放前兵荒马乱的生活,磨练了她坚强的性格。解放后,她一个接一个地带大了我们兄弟姐妹,几十年如一日辛勤操劳。‘文革’开始以后,她和我们几个孩子一起被扫地出门,从家里撵了出来。她毅然担起全家在逆境中求生存的重担。在那风风雨雨的日子里,她受尽了屈辱、歧视。但她坚强镇定,不畏艰难,成为我  相似文献   

6.
一提起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红花街道双桥新村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陈文美的名字,社区居民没有不知道的。“她是我们的好书记、好主任。”“她最关心我们老年人的事,我们有事都喜欢和她说说。”居民们都这样亲切地称呼她、评价她。“我就是来吃苦的”今年50出头的陈文美,  相似文献   

7.
婆婆     
正我站在路口,看着她,我最挚爱的婆婆,踏上返回奎屯的班车上。那佝偻的背、斑白的发和那干枯如树枝般的一双手从我浸满泪水的双眼里一点点隐去。婆婆对她最小的儿子——我的丈夫和我疼爱有加,早在2005年,婆婆和我们一起生活了8年。后来,婆婆去了奎屯和她的大女儿住在一起。在婆婆离开的日子,我们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却处处都有她。相机里那个翻看报  相似文献   

8.
邓老的婚礼     
1936年4月的一天,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同志带着秘书、警卫员、陈金娣,以及陈金娣的弟弟来到我们交通站。我早就熟悉陈金娣同志。她是石门炉人,我们的秘密接头户。我们来往经常在她家落脚,吃饭。她为我们做了很多事,同志们都亲切地叫她陈大姐。今天她跟首长来干什么呢?我有些纳闷。再看看首长的打扮,也与以前略有不同了:早已褪色,满是补丁的灰色军装格外整洁,脸上的胡子也刮得千干净净,看上去,显得年轻了许多。我悄悄地问秘书:“邓老(那时我们大家都这样称呼他)带金娣来我们站干啥?”  相似文献   

9.
服务快车     
我于前段时间请了一位女孩子到公司试用。她到公司后,工作表现很好,责任心也强,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爱公司。可是除了后勤工作,许多我努力想让她尝试、她也想尝试过的事情都没能做好。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她,但是,我们公司是一个小型企业,无法过细分工,无法让一个人专门来搞后勤杂务。前两天,我把打算辞掉她的决定跟她说了,她很难过。现在工作虽然已移交完了,但她仍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她希望能安排其他的工作给她,继续留在公司,我也希望可以再给她一个机会,让她尝试做业务,但业务部门不归我管,公司的领导也不赞成。我觉得很难办,也觉得对不住她。你说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0.
我奶奶是林祥谦的堂妹,林祥谦家族不旺,族亲不多,而我奶奶与林祥谦夫人陈桂贞又特别投缘,她把我奶奶当成了林祥谦的亲妹妹.小时候,我经常跟随奶奶到林祥谦、陈桂贞家中做客,每一次她都热情接待我们.奶奶说,我应该喊她舅婆,这样,林祥谦就是我的舅公.下面为了叙述方便,我就称林祥谦为林爷爷,称陈桂贞为陈奶奶.  相似文献   

11.
《当代工人》2011,(15):38-39
【背景故事】 我女儿是艺术专业研究生毕业,模样、身材也出众,我和她爸都是高知,女儿的成长环境是相当的优越。就在我和她爸欣慰于这些年的功夫没白费时,女儿却给我们扔来一个晴天霹雳:她要结婚了,对象是一个大她八岁的普通工人!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美好的春日,我访问了北京京剧院演员王玉珍。当我向她说明来意之后,她先是笑了笑,然后坦率地说:“好吧!让我们象朋友一样,敞开心扉,说说我的喜怒哀乐和心里话。”一个采访者,能够得到这样的信任是很令人欣喜的。我真没想到,她作为党的十三大代表、优秀的中年演员,在生活中竟是如此平易、热情、开朗、率真……我的心中油然生起一片对她的敬意。人的一生中会有无数次选择,也会无数次  相似文献   

13.
冰心——我魂牵梦萦、由衷钦敬的文学家和爱国老人! 去年10月4日,正值她老人家100周岁诞辰(10月5日)前夕,我在福州鼓屏路玲珑鲜花店,订做了一个用100支红玫瑰编成的花篮,冒着阵雨,驱车30公里,赶到她的故乡长乐市的冰心文学馆,如愿以偿地献给了这位中国文坛的“祖母”。 4日上午9点,我在鲜花店订做红玫瑰花篮时,先在鲜红的绸带上写上挽联:“冰心老人万古长青。”店主林小姐看到挽联,惊喜地说:“花篮是送给冰心奶奶的,真是太好了!我在初中的课本上读过她的《小桔灯》、《再寄小读者》……”我问她:“你怎么看冰心老人?”林小姐说:“冰心奶奶心地善良,就像我的外婆。她爱我们,我们也爱  相似文献   

14.
十枚硬币     
在我母亲的心中,我们是她明天最美好的希望和期盼。母亲常常在煤油灯下缝补一家人的衣服,我和弟弟则躺在离她不远的床上,她一边缝补一边唠叨一些话在我们耳里。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等明天你们长大了,我们的日子会比现在好很多,你爸爸没这么累,我们也没这么辛苦了。我们在母亲期盼的明天里磕磕绊绊地成长着。  相似文献   

15.
我歌唱十月     
我歌唱十月,歌唱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六十年前的这一天,一个巨人亲手把她高高升起。她像一片朝霞,她像一团火焰,给我们信心、力量,给我们激情、勇气;她像一轮崭新的太阳,照亮了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老工会干部,对《兵团工运》自有偏爱之心。因为她伴随我一生,因为她是兵团工运事业富有特色、一帜独树的旗,因为她是工会重要的宣传阵地,还因为她是工会干部探讨工作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是工会干部的学习读本,是我们可敬可亲可近的良师益友。《兵团工运》我每期必读,很有收获。她的教诲和指点使我在十多年的工会领  相似文献   

17.
正时间仿佛越走越快,许多记忆,即便还带着温度,也会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逐渐冷却,悄无声息地埋进岁月的尘埃。只有到了这里——玉树,与世隔绝的地方,我才感觉时间的脚步慢了下来。许多人、许多事,都能触动到我脆弱的神经,让我不时想起。人未离开,却已怀念!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熟悉她是因为太喜欢站在窗口,看着她为了她的家而忙碌,好似看到我的妈妈为我们的生活而忙碌;不熟悉是我们几乎没有交集,甚至连话也不曾说过。她就是住  相似文献   

18.
我的表姐任晶晔是一位俄籍华人。她是我姐夫的姨表妹,以前我们并不相识。上世纪80年代,我调到北京工作以后,经过姐夫、姐姐的引见,与她、特别是与她的母亲王一有了较多交往。在接触中.我逐渐了解到她的一家以及她的父辈们革命而坎坷的经历,使我深受震撼和教育,感慨良多,不由得对这个“国际共产主义大家庭”,产生了崇敬之情,同时也萌发了同情之心。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带回第7期《当代党员》杂志并让妈妈看了。她戴着老花眼镜看得很仔细,开始我只把《心灵的共鸣》中写她和我们的那段给她看,看完后又告诉她前面还有市委书记给我们的信。老人很高兴,一谈到往事就很兴奋,话也多。她很多时候都生活在往事中。  相似文献   

20.
为了一部书的写作,我和周恩来弟弟周恩寿的长女周秉德女士预约长谈。 没想到登门那天,却看到她眼睑间未抹净的悲郁。她刚刚把与她相濡以沫30余年的恩爱亲人最后送走,客厅里与沙发相对的墙上,悬挂着她的丈夫沈人骅的遗像。 “像我的伯父伯母一样,让他安息在万顷碧涛之间,我撒下了许多许多的花瓣……我们的感情非常好,昨天,我给他写了一天的信 说着,她拿出那封信,足足有六七页,夫妻琴瑟相融的氤氲浸透纸背。于是,我们的话自然从她的婚姻,谈到伯父伯母对她的关怀体贴,谈到在中南海度过的那段难忘的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