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剑凌  霍喜娟 《法学》2007,(11):144-149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近年来,随着该区域各类化工企业、高科技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太湖流域的水污染形势日趋严峻。实践证明,通过完善太湖流域环境立法是解决太湖流域环境问题进行流域治污的根本之策,本文从区域立法的角度出发对如何跨地区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治理污染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制度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之一,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对弥补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不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理论基础出发,借鉴国外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立法特点,从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健全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法律制度和政策尚难以满足环境保护社会实践的现实需要。本文通过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中公众参与制度的相对成熟的表现进行梳理,分析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中公众参与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对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中公众参与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构建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中公众参与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张晓文 《河北法学》2007,25(7):124-127
我国环境法中公众参与仅仅作为一项原则已不能适应当代环境保护的要求,通过分析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立法现状,提出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应努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没有形成一系列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不利于公众对环境保护事务的有效参与。要改变公众参与的原则性规定,建立和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必须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以公众权利为本位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实现公众参与国家环境保护的全过程管理,建立公众参与和政府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环境保护制衡机制,建立和完善环境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6.
环境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而如何治理好湘江流域的环境问题更是与湖南的民众幸福指数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法理分析,明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并提出完善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建议和措施,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孔东菊 《行政与法》2009,(3):99-102
关联交易中,从属公司债权人的保护问题已引起普遍重视.目前,我国立法对该问题的规定存在不足,不利于规范公司间关联交易行为,保护从属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因此,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从<公司法>和<企业破产法>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周慧蕾 《法治研究》2016,(5):95-103
我国环境治理中的“明希豪森困境”提示,在环境治理中必须对政府权力进行适当规范.鉴于环境治理制度与实践的现状,应主要从立法基础、司法审查、社会背景等三个方面来构建对政府环境治理权力规范的基本框架.具体而言,立法上确立“环境保护优先性”原则是权力规范的前提;营造环境公众参与组织化的社会背景是权力规范的关键;形塑正当性标准的环境司法审查模式是权力规范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税的理想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为环保事业筹资、刺激生产者和消费者调整生产与消费行为,有效实现资源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配置.公众对环境保护税的接受程度会影响到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进而影响环境保护税功能的实现.要发挥环境保护税的理想化功能,应在立法中体现税收公平,提高征管效率,实现税收中性和保障公众参与,以提升环境保护税的社会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0.
竺效 《法学》2012,(12):127-133
《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对该法第6条未提任何改动建议,不免令人怀疑起草者是否误认为无需在该法的总则中明文确认"公众参与"为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仅凭学者们的学理解释就足已。其实,我国和国际环境保护实践均在推动公众参与基本原则从教科书上升至实然立法。纵观各国的环境立法史,美国等五国三十多年的立法实践为我们揭示了国际环境立法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今天,修改环境基本法时我们理应选择立法技术上最为先进的方案,哪怕只是修正而非修订,《环境保护法》适用这种最先进立法技术也完全是可行可为的。  相似文献   

11.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形成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法体系,但是,基层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仍面临立法有空白、体制不顺、能力弱、手段落后等诸多问题。结合实际对基层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高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规范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行为,提高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水平,抓好环境保护机构及能力建设,提高广大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仍是目前解决基层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水污染防治法》修改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忠梅 《法学》2007,(11):136-143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初审后,现正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方面是因为水作为关系到经济社会生活每个环节、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的大问题,确有民主立法、广泛听取各方面利益诉求的必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有的《水污染防治法》还存在着较大的修改空间:如确立"防治水污染,保障水安全"的单一立法宗旨;转换"为城市立法、为工业立法"的思维模式,高度重视农村水污染防治和生活污染防治制度的建立;消除"部门立法、多龙治水"的偏见,建立水事立法的沟通协调机制和流域综合管理通知;改变"事后控制、政府命令"的管理方式,注重"权力—权利"的平衡与扩大公众参与等。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立法权力较大于其他行省,但立法权的扩大并不能等同于民族地区立法成效卓越。考量少数民族地区的立法成效,不仅应当考量其价值导向及规范功能与国家法的统一,同时亦应当注重国家法在民族地区实施中的可操作性。本文试以立法技术与政治学为视角,探讨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在立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内在原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立法提供对策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北方法学》2018,(2):103-111
从《环境影响评价法》注重形式上规定公众参与开始,2015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公民有知情、参与与监督权,开启了以公民参与权利为基础的公众参与立法保护模式。但是由于并没有以参与权利为核心设计具体参与制度,我国目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立法保护还存在原则性、不完整性、被动性、孤立性、分散性等诸多局限性,从而导致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无法发挥实效。必须在立法上明确公民参与权利,并从程序上保障公民参与权利的实现,才能真正发挥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效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众参与是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环境保护立法中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没有形成一系列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不利于公众全过程参与环境保护。要改变公众参与的原则性规定,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先进制度,通过立法建立和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保证公众对环境保护事务的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16.
我国矿业权物权化立法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富平  顾权 《法学杂志》2001,22(6):72-73
原《矿产资源法》没有以物权的指导思想规范采矿权。 1 996年修订后矿产资源法制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明确了矿产资源等国家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的行使问题 ;确立了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 ;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借鉴了国外先进立法成果。现行《矿产资源法》对矿业权的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NPDES:美国水污染防治法的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祥民  陈冬 《科技与法律》2004,(1):100-102,41
实施NPDES许可证制度是美国水污染防治法律的核心 ,该制度对美国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改善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本文对该制度的立法沿革、规范范围、颁发根据、许可证种类与内容、法律实施机制以及最新适用趋势等具体内容进行了探讨 ,以期对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法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德国的环境立法既历史悠久,又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作为公法的一组成部分,德国环境立法重行政程序、重公众参与、重环境预防,从而有效的协调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介绍了德国环境法律的主要制度内容,重点介绍了大型项目的公众参与制度,分析了行政程序在环境污染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介绍在德国刑法中对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以及中国、德国在环境侵权责任相关制度中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政法学刊》2019,(5):58-64
粤港澳大湾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是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观的重大举措。大湾区水污染防治的立法协同机制,实质上是把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生态保护和创建生态文明价值观纳入国家立法体系的一种协同机制。现实中,建构立法协同机制在中央和地方立法层级以及地方立法与政府决策等领域都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阐发大湾区水污染防治的立法协同机制的内涵基础上,分别从中央立法层级、地方立法层级以及地方立法与政府决策等三方面提出了立法协同机制构想。  相似文献   

20.
戴激涛 《时代法学》2005,3(6):33-39
地方立法是国家立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是地方立法不断追求的目标.地方立法中的公众参与,作为一种美德和制度,深刻影响着地方立法的施行和成效.作为一种美德的公众参与,是和谐社会的公民精神;作为一种制度的公众参与,是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公众参与是实现地方立法的和谐之道其奠定了地方立法的合法性基础;促进了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和谐互动;凸显地方立法的本土特色.为此,必须在地方立法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