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在以知识产权出资时,用做出资的是知识产权而非知识产品,但并非所有知识产权都能成为出资标的物。从理论角度考察,知识产权出资标的物的适格要件应当包括确定性、有益性、可转让性和货币估价的可能性四个方面。从实务的角度考察,专利权出资应当重点审视该专利权的权利类型,商标权出资则应注重筛选不能充当出资标的物的商标权范围,著作权出资需要对权利内容、特征与客体分别审查。  相似文献   

2.
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现状及问题广东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室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其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权利。它主要包括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技术秘密等权利。我国已建立起较高水平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已初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各级检察机关坚持检察工作为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3.
著作仅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商标权和专利权等其他知识产权相比,著作权中作者精神权利占有的比重更大,作品是作者人格的延续,法国人称其为人类最神圣的所有权。[1]所以,著作权的保护对于繁荣人类精神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多种法律保护途径之中,刑法的保护可以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已成为全球共识。以专利权和商标权为代表的“工业产权”,和维护创作权益的著作权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应用最广、最为重要的三大知识产权。正因为知识产权背后蕴含着巨大的财富利益,同时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难开发、易复制,其法律保护难度远甚于传统的有形财产权,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综合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当性,探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利权保护、著作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商标权保护、专门知识产权保护等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极其广泛,时它的保护依赖于以整个知识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综合手段.  相似文献   

6.
略论著作权的产权系统及法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著作权的产权系统及法律特征蒋言斌著作权是知识产权中较为复杂的一种无形产权。由于著作权客体(作品)往往是著作权主体(作者)人格的延伸,因此,著作权有较专利权,商标权更为复杂的内容。著作权的产权体系是保护著作权依据的前提,只有明确作品有哪些权利,才能...  相似文献   

7.
王维 《知识产权》2004,14(3):46-49
我们似乎很难将餐厅装饰风格同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这样的知识产权权利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8.
由于知识产权客体的非物质性,外观设计专利权易与其他知识产权发生竞合与冲突,尤其是与实用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商业外观的商标权和基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合法权益等。伴随着我国司法实践的进展,上述权利竞合与冲突的问题日益严重。同时,外观设计专利权与其他相关知识产权之间亦存在一定差别,需要在权利客体方面有所区分。借鉴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的法律经验,只有法国给予完全重叠的保护,其他国家均在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权利客体方面与其他知识产权加以区分。我国应当进一步明晰外观设计专利权与其他知识产权之间的边界,将纯属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排除在外观设计保护客体之外,例如服装设计、书籍封面设计、动画形象设计、建筑设计、小摆设;将纯属商标权保护的标识排除在外观设计保护客体范围之外,例如在实用功能或形状结构上没有新创造的商品包装盒(包装袋、包装瓶)、店面装饰装潢;对实用功能或形状结构有新创造的设计,可选择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权或者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否则不能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  相似文献   

9.
知识产权登记是指登记申请人根据法定程序,将知识产权变动的合意登录在登记簿上并获得公示效果的行为.从比较法视野来看,知识产权登记的法律效力分为意思主义、登记对抗主义与登记生效主义立法模式.我国知识产权登记的法律效力应以登记生效主义为原则,兼采登记对抗主义模式.具体而言,在知识产权转让登记中,专利权和商标权应采登记生效主义模式,著作权应采登记对抗主义模式;在知识产权许可登记中,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均应采登记对抗主义;在知识产权质押登记中,专利权和商标权应采登记生效主义,著作权应采登记对抗主义.  相似文献   

10.
在著作权与商标权之间,存在着一个边缘领域,即作品商品化权。本文对作品商品化权和著作权、商标权、知识产权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现行的著作权模式、商标权模式对作品商品化权法律保护的不足,认为作品商品化权是知识产权项下独立于著作权和商标权的一种新型权利。  相似文献   

11.
论商标法上的权利丧失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商标权与在先权的冲突是商标行政执法和司法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法律问题。所谓在先权利是指成立于商标权之前的合法权利。根据我国《商标法实施细则》和外国商标法的规定以及民法原理,在先权利包括商标权、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权、其他知识产权,如商号权、  相似文献   

12.
知识产权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知识产权与犯罪知识产权是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亦称为版权)等具有某些共性的民事权利的统称,简而言之,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的智力成果而依法产生的专有权利。部分知识产权,如著作权,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相统一的属性,或者说具有精神权利与经济权利相统一的属性,但从总体上看,知识产权主要属于财产权的范畴。知识产权中的一部分,依法直接由智力成果创造者享有或者由智力成果创造者向有关国家机关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已成为全球共识。以专利权和商标权为代表的“工业产权”,和维护创作权益的著作权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应用最广、最为重要的三大知识产权。正因为知识产权背后蕴含着巨大的财富利益,同时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难开发、易复制,其法律保护难度远甚于传统的有形财产权,因此,从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14.
为保护我国悠久的民间文化,我国对民间文化及其产品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其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方式包括专利权的保护、著作权的保护、商标权的保护以及地理标志的保护等。本文从地理标志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对我国民间文化工艺品的保护,以期促进法律给予我国传统文化的全方位的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对于权利冲突,理论界与实务部门有着不同的定义与看法。本文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对权利冲突进行界定。权利冲突是指一方当事人以其享有的知识产权向对方提出诉讼请求,对方当事人以自己享有的知识产权为由进行抗辩的情形。权利冲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权利内部的冲突,即同一类型的权利之间的冲突,如著作权与著作权、专利权与专利权、商标权与商标权的冲突等;另一类是权利外部的冲突,即不同类型权利之间的冲突。司法实践中,权利冲突案件比较集中的是后一类案件,这类案件具有类型新、法律关系交叉、审理难度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的形而上特点使得拥有资源的发达国家借助于知识产权制度来抵制部落群体对知识产权财产规范要求变革的主张。传统文化表达的特殊性导致它很难被纳入著作权框架中,企图以著作权制度为基石构建传统文化表达保护方式只能让二者之间的矛盾更为突显。传统文化表达与作品之间存有一定相似性,在建立传统文化表达权利保护框架时,可以沿用著作权法的立法思路和方式。但传统文化表达的保护又不应拘泥于著作权制度的藩篱,而应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特殊权利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7.
信息广角     
国内简讯2004年我国知识产权各类案件数量上升 日前,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最新司法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三类案件均呈明显上升势头。统计显示,在民事司法保护方面,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知识产权一审案件8832件,较2003年同比增长46.82%。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三大类案件均呈明显上升势头,其中著作权案件升幅最大,2004年一审新收4264件,同比上升70.99%。 在刑事司法保护方面,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侵犯知识产权刑事犯罪案件385件,判处犯罪分子653人。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经认可了知识产权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传承、高效利用的一条路径.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受现代文明的影响、流行文化的冲击、商业利益的驱使,其生存和发展的形势依然严峻.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纠纷日益增多,凸显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同时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具有内源性力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框架下,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可行性,主要的路径包括著作权保护、商标权保护、专利权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一、对知识产权实行行政保护的依据所谓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是指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对侵犯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行为依法追究行政责任,以保护智力劳动创造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我国对知识产权实行行政保护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 首先,是由知识产权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具有假强的专业性和技  相似文献   

20.
庞晓曦 《法制与社会》2011,(19):111-111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更好保护产权人的利益,知识产权制度应运而生并不断完善。如今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越来越多,为应对此类现象,本文就知识产权的侵权如何认定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