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4年7月18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先头部队由永安西洋进入大田县的桃源,继而,先遣队6000多人和护送先遣队过闽江的红九军团4000多人的大部队陆续进入桃源。先造队和红九军团一部分,经桃源、赐福亭东进宿营于上京。7月21日,先遣队占领了大田县城,缴获步枪10余支,无线电台和电话机各1部、食盐万余斤。先遣队和红九军团在县城驻扎了3天,指挥部设在西门原育智小学。红军进驻县城之后,刷写革命标语,分发传单,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文庙召开贫苦群众大会,以事实揭露蒋介石反共反人民投降卖国的罪恶阴谋,讲明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号召贫苦农民团结起来,会后即分物品给贫苦农民。同时,他们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当时大田城关连日大雨滂沱,洪水上涨,红军战士积极帮助一些受淹的贫苦农民搬迂,并送饭接济。7月23日,先遣队到达湖美乡高才坂。24日上午红军在高才坂种德堂门口广场上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讲明工农红军的性质和这次奉命北上抗日的任务。会后,开仓分粮,并镇压了反动分子。25日拂晓,先遣队和红九军团离开高才坂。由当地农民作向导,分兵两路向尤溪县挺进。  相似文献   

2.
吴香光  祖萍 《福建党史月刊》2006,(9):I0004-I0004,I0005
1934年7月29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护送其渡(闽)江北上的红九军团的掩护和配合下,攻占了南平县属的樟湖坂(今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先遣队和红九军团打下樟湖坂后,受到当地群众夹道欢迎。各商号门前挂着红旗,商会还张贴各色标语,热烈欢迎红军。当晚,先遣队在樟湖坂抢渡闽江。  相似文献   

3.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由红七军团军团部及其所属的十九师为主整编组建的,整编前,红七军团曾在连城一带活动。1934年7月10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抵达连城县境。在连城时,先遣队接到中革军委电令:配合红二十四师打击国民党东路军第四纵队李延年部。后因故未果,部队遂急速向东,朝永安方向前进。先遣队路经连城时,沿途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号召全国民众,包括国民党军队中决心抗日的分子,一致起来援助苏维埃和红军,援助抗日先遣队。  相似文献   

4.
林以銮  吴必銮  黄传斌  谢能用 《福建党史月刊》2006,(9):I0008-I0008,F0003
1934年8月2日中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水口镇,沿闽江北岸向闽清进发。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对先遣队南下福州十分惊恐。他们一面调兵遣将严守福州,一面又沿闽江水路堵截。从江西、浙江和漳州调来七八架轰炸机,飞抵古田水口和闽江沿岸进行狂轰烂炸,红军被炸伤亡七八十人。闽清县城国民党守军早就龟缩到福州。2日下午,先遣队一部到达闽清安仁溪街。3日,为安全起见,先遣队避开闽江沿岸,大部取道感德洋(今桔林乡尚德村)进入闽清下洋(今东桥),而后向闽侯洋里、大湖进发。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安仁溪、感德洋和下洋时,当地群众曾积极帮助探情报,当向导。  相似文献   

5.
卓清平 《福建党史月刊》2006,(9):I0006-I0007
1934年7月30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樟湖坂渡过闽江后,进入古田县境。按原定计划,先遣队过闽江之后,应由古田、庆元、遂昌直接北上浙西。因此,地处闽江边显要位置的黄田,就成了先遣队与敌必争之地。当时驻守在黄田的保安师一营守敌为了阻止先遣队沿江东进,在下坂丘陵地带构筑工事、布置防线。7月31日凌晨4时左右,先遣队主力抵达黄田外围,开始向下坂守敌发动进攻。敌军不堪一击,战斗刚一打响就溃不成军,纷纷向闽江边及黄田下公馆敌军营部逃窜。先遣队乘胜追击,俘虏士兵百余人,缴获步枪百余支,在下公馆敌军营部生擒副营长一人。占领黄田后,先遣队向谷口挺进。先遣队占领谷口之前,中革军委忽然改变原定计划,电令先遣队由谷口东进,占领水口威胁并相机袭取福州。于是,先遣队便转向水口挺进。水口,是福州西北方向的一个重要集镇,守敌闻风而逃。8月1日凌晨,先遣队未发一枪,就占领了水口。军团部在该镇召开八一纪念大会,大会上正式向全体指战员宣布:对外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行动,对内仍称红七军团。同时,对北上行动和攻打福州进行了动员,部队情绪高涨,斗志昂扬。8月2日晨,先遣队从水口出发,取道甘竹洋,向东桥、洋里、大湖挺进。尽管在古田时间不长,先遣队给古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水口、黄田等地人民群众谈起先遣队的事迹,景仰之情,仍有口皆碑。  相似文献   

6.
《福建党史月刊》2006,(5):F0004-F0004
1934年7月29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红九军团掩护配合下,攻下延平(今南平市延平区)樟湖板、渡过闽江。8月1日,进占水口,正式宣布对外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名义活动。7日,先遣队主力  相似文献   

7.
黄贵玲  丁立凡  阮成生 《福建党史月刊》2006,(10):I0008-I0008,F0003
1934年8月14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克罗源县城,与此同时,先遣队另一部向宁德县(今宁德市蕉城区)进军。8月15日,先遣队进攻宁德县城,翌日拂晓,先遣队攻城部队完成了牵制任务,主动撤出战斗,经米筛坪过小岭抵洋中,与大部队会合。15日下午,先遣队大部队进入宁德境内,经后溪、溪富直插洋中。16日,先遣队消灭洋中乡民团,缴枪十多支,并在这一带的溪富、东山、陈洋等村庄露宿一夜。17日,先遣队在梦龙伏  相似文献   

8.
曾忠平 《福建党史月刊》2006,(10):F0002-F0002,I0001
1934年8月3日至6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古田县经闽侯大湖、白沙一带向福州挺进。7日上午,先遣队一部佯攻五凤山、大夫岭敌之正面阵地;主力队伍则沿新店大道向白鹤亭、前汤山进袭,与敌八十七师蒋鼎文部遭遇,展开激战。敌出动飞机6架增援,战斗持续至10日早晨。由于先遣队英勇善战和北岭一带群众的积极支持,击退了敌人进攻,先遣队顺利向连江转移,队伍在闽侯桂湖垅头地区与叶飞率领的闽东工农红军会师。  相似文献   

9.
周林逄  陈凤禧 《福建党史月刊》2006,(11):I0003-I0004
1934年8月24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轻取福安穆阳镇后,挥师北上,途经周宁县的三门桥村,然后向浙江庆元方向前进。在周宁期间,先遣队沿途散发《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联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相似文献   

10.
1934年8月25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寿宁县平溪乡南溪村。26日,先遣队经托溪乡峡头村,并在托溪休整。两天后,先遣队前往浙江省庆元县继续北上。途经寿宁期间,先遣队广泛开展宣传,极大鼓舞了寿宁人民的革命斗志,增强了战胜敌人的信心。1935年春,先遣队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队袭击,损失惨重。栗裕和刘英收集失散的红军重新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总共800多人,活动在闽浙边区。同年秋,挺进师一部100多人在刘英、栗裕率领下,从浙江西南游击根据地南  相似文献   

11.
1934年7月25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撤出大田,分两路进入尤溪。一路从大田乌厝坪进入尤溪四科亭、街面霞尾、古迹口,到达蒋坑;一路从大田县奇韬、东佳等地进入尤溪坎里。两路红军6000多人会师于蒋坑,尔后绕道台溪,过星明,在上潭宿夜。在汶潭、梅营过河后,先遣队向南平县(今南平市延平区)樟湖坂进发。先遣队沿途留下许多抗日宣传标语,宣传和发动群众,并没收了地主和富户财产,分送给贫苦农民。  相似文献   

12.
1934年8月7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主力到达福州西北郊,迅速占领北岭里洋至笔架山一带高地。同日,先遣队派出的侦察小组与国民党军便衣在赤桥交战,先遣队先头部队则继续向新店前进。入夜,红军以一部分兵力牵制驻守浮村的国民党军队,以大部分兵力向义井袭击,国民党军即派两团兵力增援,双方在隐士山坡一带激战。先遣队担任前卫的第三师从福州西角攻城,由于福州地下党遭破坏,城内无人接应,情况不明;城墙太高,攻城梯子短,无法进入城内,红军当即撤出战斗。  相似文献   

13.
陈家斌  龚庆忠 《福建党史月刊》2006,(10):I0006-I0007
1934年8月上旬,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由连罗十三独立团派出的陈云飞带领的一个连战士的接应下,顺利到达罗源县凤坂地区。13日,先遣队领导人在临时指挥部所在地百丈村会见了闽东独立团团长任铁锋、连罗第十三独立团团长魏耿、政委叶如针、参谋长杨采衡、连罗中心县委委员张瑞财、连罗三区游击队长林忠忠、指导员林灿灿等,详细了解敌我双方情况。13日晚10时许,在粟裕指挥下,先遣队发起总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罗源城。共溃敌千余,  相似文献   

14.
赵岩多  韩荣样 《福建党史月刊》2006,(11):I0007-I0008
1934年9月4日凌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浙江龙泉进入浦城,到达管厝乡东坑桥、灯盏坪一带。5日晨,国民党七三五团到达仙阳要隘拦堵,国民党四十九师也从浙江龙泉溪口入闽尾追企图形成夹击之势。先遣队避实就虚,改道向忠信乡境内挺进,后经排栅、小毕、茄罗等地,绕过布防仙阳的国民党七三五团后,在仙阳镇渔梁村趁夜穿过江浦公路,截获了国民党军车一辆,缴获步枪20余枝,并破坏了一段公路和电线,漏夜离开渔梁,经花墙头、麻山、大沿坑、蔡家岭到上下洋。  相似文献   

15.
为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掩护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1934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以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随军中央代表曾洪易)组成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以下简称先遣队)6000余人,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为配合这次行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又命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黄火青) 4000余人,在先遣队后交错前进,护送先遣队渡过闽江执行北上抗日先遣任务,即“东线行动”。  相似文献   

16.
为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周剿”,掩护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1934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以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随军中央代表曾洪易)组成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以下简称先遣队)6000余人,向阂、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为配合这次行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又命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黄火青)4000余人,在先遣队后交错前进,护送先遣队渡过闽江执行北上抗日先遣任务,即“东线行动”。  相似文献   

17.
1934年8月21日晚,为了配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渡河解放穆阳,中共桂林支部和穆阳船民工会根据上级指示,紧急动员革命群众和船民搬来家中门板、杉木、麻绳等,在穆水溪碓磨濑地方搭起浮桥,并准备好一批溪船,及时让红军顺利通过。22日凌晨,先遣队由闽东独立团为向导经福安潘溪、西  相似文献   

18.
林启兴  诺秀石 《福建党史月刊》2006,(10):I0004-I0004,I0005
1934年8月上旬,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放弃攻打福州,冒着炎夏酷暑,踏着坎坷的山路,向闽东苏区连江县所属的桃源村转移。当先遣队经潘渡到达陀市村时,中共连江中心县委根据第四区区委的报告,派县委宣传部长陈元等前往迎接,先遣队领导人寻淮洲等在陀市上社村区苏所在地接见了陈元,听取了连罗党组织  相似文献   

1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粤赣边界的物资集散重镇,被誉为“红色小上海”。长汀还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长征前夕驻扎在长汀的中央红军有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等两万多人。松毛岭保卫战前,因江西兴国告急,红一军团奉命回师增援,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与国民党军在长汀松毛岭展开了七天七夜的激烈战斗。1934年9月28日,红九军团奉中革军委命令撤出松毛岭战斗。到钟屋村集结待命。30日上午,红九军团在钟屋村“观寿公”祠堂门前大草坪上召开全村群众大会。下午3时,红九军团兵分两路从钟屋村出发.经河田前往汀州城。钟屋村赤卫模范连、少先队也跟着部队一起转移,后来全部加入红九军团参加长征。10月3日,红九军团两路汇合到达汀州城后,在汀城休整了4天。6日傍晚,全军从汀州城西移,经瑞金、会昌,于10月16日下午4时许从珠兰埠出发,从此离开了中央苏区根据地。红二十四师则奉中革军委命令留守中央苏区,并担任东线阻击任务。  相似文献   

20.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作为红军长征的序曲,无论其对第五次反围剿的作用,还是在闽浙皖等省的影响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一些认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悲剧是中革军委的"错误决定"造成的观点,本文从中央战略的角度作分析,认为:一是中央决策红军攻打福州,不仅能够造成更大的声势,更能吸引国民党军去守卫福州,从而减轻中央红军的压力。二是继续要求红军北上反映了当时中央决策者的意图,即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重要任务是吸引和破坏,以减轻中央红军的压力。三是前后矛盾电报的重要原因是,中央根据形势变化,考虑部队的不利的局面,才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四是红十军团成立后第十九师为什么还要继续北上,是因为当时中央红军处于不利的局面,需要外围红军部队采取行动,予以配合。五是红军汤口会师,是为了摆脱困境,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更为全面地看待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段历史,弘扬革命精神,还历史以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