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玲 《共产党人》2005,(17):54-54
“政绩成本”是指一个地方的领导干部为使自己任期内取得政绩所花费的经济力量、造成的政治影响和取得综合效益等。对它进行核算能准确地反应领导干部的从政思想、施政目的。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比较脆弱、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地区来说,“政绩成本”越高,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就越大。  相似文献   

2.
莫把“政疾”当“政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下社会各界对“政绩观”错位带来的种种弊病与不良后果普遍引起关注,莫让“政绩”成“政疾”的呼声日盛。但是,人们对那种公开以“政疾”冒充“政绩”,功过混淆、鱼目混珠的现象,却至今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鉴于此,有必要大声疾呼:莫把“政疾”当“政绩”。  相似文献   

3.
领导干部“政绩"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学德 《学习论坛》2003,(11):20-22
领导干部的“政绩”是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客观体现。因此,领导干部的“政绩”是对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工作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和对领导干部提拔使用的一个重要依据。如何科学地界定、认知、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领导干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应当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应当是领导干部“政绩”的最好检验者和最高裁决者;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执政为民的“政绩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珍惜民力的“政绩观”,科学的“集体政绩观”和自觉奉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4.
科学的发展观支配和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和保证着科学的发展观。但是,目前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现了误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人民群众怨声载道;片面追求GDP增长,导致少数干部在统计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媒体披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断扩大,究其原因,对地方政府“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尚未形成明确的政绩考核“债务指标”,  相似文献   

6.
《党课》2009,(4):34-36
一忌“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的成语告诫我们:自然界万物的生长,都有其客观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违反事物发展规律而急躁冒进,就会适得其反。同时,违背客观规律取得的“政绩”,很可能成为日后的包袱,甚至是灾难。反映在科学发展上,就是要求我们要把发展方向始终“锁定”在客观规律的和谐轨道上。  相似文献   

7.
“形象工程”,亦称“政绩工程”。因为很多地方都把“形象工程”视为领导者的“政绩工程”。如果真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通过一些工程项目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又树立了领导者自身的良好形象,那无疑是一件好事情。然而,许多轰轰烈烈的“形象工程”,搞得劳民伤财,怨声载道,最终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以煤补农”:“以工补农”政策在山西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讲,我国现阶段都必须选择“以工补农”政策。山西作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省份,“以煤补农”成为“以工补农”政策的现实选择。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以煤补农”政策,可以实现社会经济资源和政策资源的再分配,有利于山西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沈小平 《求贤》2007,(5):51-51
旧时歌颂官吏的政绩,多用刻碑的形式,名为“德政碑”,也称“遗爱碑”。而今不兴封建官场那一套,不立“石碑”重“口碑”。有句话说得好:“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一心为民,赢得群众的爱戴,有口皆碑。反观有的“公仆”,也在追求“口碑”,但走的却是另一条路子:投机钻营,大言欺世,“注水政绩”。这些人,谈思路,说发展,语不惊人誓不休;做规划、定指标,震古烁今才作罢;摆功劳,论政绩,米不够就水来凑,甚至涂脂抹粉去作秀。  相似文献   

10.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时下领导干部们常讲的一句话。他们在当政期间,总希望办些实事,出些成果,留下“政绩”。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应该强化“政绩意识”,要在历史的回音壁上.留下永久的、宏亮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政绩者,官员从政之业绩也。政绩不仅是考核为官者是否称职和能否提升的基本标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任期上,扎扎实实地干几件令老百姓摸得着、看得见的政绩工作,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有的领导者,为了追求升迁的资本,不惜一切代价,千方百计地制造“政绩”,于是便有了五花八门的“政绩工程”。  相似文献   

12.
尤国勋 《共产党人》2004,(17):49-49
政绩是指领导干部从政的业绩。为官一任,谁不希望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成就一个留芳百世的美名。但时人对领导干部的政绩颇多微词.有时简直是口诛笔伐.何也?笔者寻思,问题就出在一个“观”字上:由于少数当权者的“政绩观”——追求政绩的动机和目的与老百姓的“观政绩”——对领导干部政绩的期待与评价之间产生巨大落差,甚至南辕北辙,如是.人们对政绩的非议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13.
《支部生活》2007,(3):40-40
对于一些地方不顾国情和财力,热衷于进行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问题,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五部委近日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将在工程立项、审批、工程造价、招标等方面对政府投资为主的大型公共建设项目进行“全方位”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14.
时下,一些地方的少数干部为“彰显”政绩,图谋升迁,便在呈交主管部门的报告中弄虚作假。一些看来并不高明的“障眼法”,却成为一些领导干部营造政绩的遮羞布。假话渗透官场添枝加叶。一些官员睁眼说瞎话,  相似文献   

15.
刘志海 《学习月刊》2010,(18):73-75
“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经济建设上体现为发展的可持续。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理念,在社会建设上体现为形成崇尚节约、环保的意识、行为和社会氛围.在政治建设上形成一套以“两型”为标准的评价政绩的工作标准以及促进“两型”建设的工作机制、法律制度,在文化建设上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6.
杨友国 《世纪桥》2023,(11):82-84
地方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地区践行初心使命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极为深厚的思政教育价值。基于此,以地方红色资源的价值开发为抓手,着眼于“大思政”人才培养新格局的整体构建,首先阐述地方红色资源的思政教育价值,进而阐述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构建“大思政”人才培养新格局的目标指向,并针对性提出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构建“大思政”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策略,旨在为构建“大思政”教育模式提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再一次批评了某些干部图虚名、搞浮夸的所谓的“政绩”。在新世纪第一个“两会”上,有的代表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搞的“政绩工程”,实质上就是“花架子工程”,甚至成了“造孽工程”此振聋发聩之言令人警醒,发人深思。“政绩”是各级组织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没有政绩的干部不能算是好干部。然而,如今这“政绩”二字在一些地方也变了味,某些领导干部把“政绩”当成一项“工程”来“经营”,这就不能不让人疑惑了。安徽省涡阳县花沟镇政府自1998年开始建设“四个万工程”,即“万亩蔬…  相似文献   

18.
高国舫 《学习月刊》2012,(19):19-20
按照“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天然地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党政干部作为“政治人”群体.则追求政绩的最大化.这本无可厚非.但正如同“经济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常常因贪利而使行为非法化一样.政治人为追求政绩也常常走人歧路.综观现实政治生活中那些“顾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型政绩、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的“政绩”是领导干部在领导岗位和政务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它是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客观体现。因此,领导干部的“政绩”是对领导干部素质、工作能力进行考核和提拔使用的一个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对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的标准,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还提出了“凭党性干工作,看政绩用干部”的口号。  相似文献   

20.
领导箴言     
《当代贵州》2014,(3):11-11
引导各级党员干部自觉从根本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弄明白为谁掌权、为谁做事、由谁评判。努力形成用群众工作的结果说话、让群众作出最终评价的工作导向和政绩导向。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