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质、胡威父子,是三国、西晋时的重臣要员,在当朝和中国历史上都以清廉而闻名。有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父亲。”武帝又问:“你父亲哪些方面超过你呢?”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但唯恐别人知道,我清廉,则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我远远不如父亲的地方。”由此,清畏人知,便成为美谈和佳话流传下来,被视为清正廉洁的一个道德高地。  相似文献   

2.
胡质、胡威父子,是三国、西晋时的重臣要员,在当朝和中国历史上都以清廉而闻名。有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父亲。武帝又问:你父亲哪些方面超过你呢?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但唯恐  相似文献   

3.
西尧 《奋斗》2005,(10):55-55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有个知县死后对阎王爷表白:自己任期内虽然没什么功劳,但一身清廉,到百姓家连口热水都不喝,只喝凉水。他满以为阎王爷会对他一番夸奖,没想到阎王爷拍案而起:“你为官一任,本该兴利除弊,为百姓办事,如果不贪就是好官,还不如雕个木头知县放在那里,连凉水也不喝,岂不更好!”看罢这则虚拟的故事,再想想你身边的人和事,或许会觉得这样的“凉水官”还是有的。  相似文献   

4.
由子罕不贪所想到的子罕以清廉不贪为宝的佳话,很多人都知晓。不过,今天再来重温这一千多年前的事,也并非徒劳。记得当年子罕对向他献玉的人说了这样几句话:我是把清廉不贪为宝的,你是把玉当做宝的。你如果把玉给了我,咱俩个就都失掉了宝。不如各人有各人的宝。我们...  相似文献   

5.
“高薪养廉”,这是个既新又老的话题,至今人们仍在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每一次调资增薪,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怀疑者亦有之。《白氏长庆集·使官吏清廉》中说:“臣闻为国者,皆患吏之贪,而不知其贪之道也;皆欲吏之清,而不知清之由也。臣以为去贪致清者,在乎厚其禄,均其俸而已。”白居易认为治国者,都以官吏贪污为患,但却不清楚官吏贪污的根源“在于禄不均而俸不足”,以致官长侵吞下吏,下吏侵吞百姓,尽管日用刑罚也不可能惩贪劝清。我认为,“厚其禄”有助于官员廉洁,但“均其俸”更重要,不患寡而患不均。本文试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商讨。其一,…  相似文献   

6.
不沾光     
上哪个当父亲的不爱儿子,哪个当儿子的不爱父亲。但怎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正确的爱呢?三国时胡威的故事,可以说是极好的例子。三国时的胡威去探望做了荆州刺史的父亲,他独自带着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来到荆州。父子相见,十分高兴。有些人就忙着在官府内给胡威张罗住处,房里罗衾锦被、豪华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可是胡威竟然拒绝去住,而在衙门的马棚里安了一张床铺。他说:“儿子不应该沾父亲的光,去享受非分的待遇。”胡威在荆州住了没几天,便请求回家。他父亲取出一匹绸子给他,可是他站在一边愣着不拿,过了一会儿,他问道…  相似文献   

7.
汤斌的绰号     
郭庆晨 《党课》2014,(13):82-84
汤斌是清顺治和康熙年间的官员。他一生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人送绰号“汤青天”“豆腐汤”。从这两个绰号,可以看出汤斌的爱民之心以及百姓对他清廉节俭的认可。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4,(19):122-122
李世民登翠微宫正殿,问左右侍从臣属说:“自古以来的君王,即令可以平定战乱,统一中国,但不能制服蛮族,我的才能不如古人,而成果超过古人,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缘故,请各位随意发言,告诉我实情。”  相似文献   

9.
郭庆晨 《党课》2014,(3):78-80
子罕,春秋时期宋国的大臣,以为官清廉著称于世、彪炳于史。子罕的为官清廉,最为著名的是关于他“以不贪为宝”的故事。《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述了这个故事: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它拿给玉匠看过,玉匠认为它是块宝玉,所以我才敢把它呈献给你。”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演出     
朋友闫患了癌症,去医院复诊时,医生问他:“病人呢?”闫说:“我就是啊。”医生说:“你?你怎么跟没事人一样?”他笑笑:“那应该怎样?灰头土脸、满脸悲切?与其悲观失望,还不如快乐轻松地过好每一天。”  相似文献   

11.
王路青 《先锋队》2013,(9):42-43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十八大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目标。笔者认为,三者之间“干部清正”是政府清廉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政治清明的关键和保证。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治国就是治吏。只有“干部清正”才能“政府清廉”,进而达到“政治清明”。干部清正,就是要求干部要自修不辍,自觉做到洁身自好、清廉自守、宽和自处、谦冲自牧。  相似文献   

12.
赵菊梅 《廉政瞭望》2013,(21):66-67
人们大多认为袁世凯老奸巨猾、饱经世故,张作霖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在与袁世凯交往期间,张作霖也总是见谁跟谁说:“我是一个武人,不懂政治。”其实,张作霖是善于搞政治权术的。正如他对号称“小诸葛”的杨宇霆所说的那样:“军队的事情,我不如你,但是要说玩政治,你们都玩不过我。”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1,(19):121-121
在欧洲,许多城市想方设法与车主“作对”,目的只有一个:让你觉得开车出行“很不爽”,处处受限,还不如乘公交车、骑自行车,或者干脆步行。  相似文献   

14.
清朝著名文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有一则趣事:有人梦中到了阴府,见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阎王笑了笑说:“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也不用喝,岂不是更胜于你?”官员答道:“我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又说:“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对某案因避嫌疑而不言,对某人某事因怕麻烦而不办,岂不是负国负民了。无功就是过啊。”此官无言可答。  相似文献   

15.
“起居注”是古代对皇帝实行监督的一种形式。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一次,宋太祖闲着没事,与侍女溜到后宫苑用弹弓打雀,此时侍御史张霭称有急事要见,宋太祖听罢,认为尽是些鸡毛蒜皮之事,扫他的雅兴。张是个直肠子,便实话实说:“臣以为这些小事,也比打雀要紧。”宋太祖恼羞成怒,操起柱斧敲掉了他两颗牙齿。张慢慢俯下身,捡起落齿揣在怀里。皇上说:“你想以此为证,告我的状吗?”张吐了一口血水道:“为臣不能告陛下,但自有史官将此事写进史书。”宋太祖为之悚然,立即收敛怒气,好言劝慰,并赐以金银财帛。后来司马光在修…  相似文献   

16.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0,(8):72-72
我有一点不如你 妻子:从各方面看,我都强于你,但有一点我不如你。 丈夫:哪一点不如我? 妻子:我的配偶不如你的配偶。  相似文献   

17.
郭庆晨 《党课》2012,(15):79-80
看了这个题目,肯定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清廉,对于清廉者来说是吃苦;选择清廉亦即意味着过苦日子,怎么能说“清廉是一种享受”呢?不错,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清廉的确是与吃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清廉即是俭朴,清廉即是清苦,因而不大会将清廉与享受画等号。不过,我却坚持说清廉是一种享受。我这个结论,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叶茂 《廉政瞭望》2011,(7):68-68
春秋名士晏婴有个故事。一天,齐景公去晏子家赴宴.正觥筹交错间,齐景公突然醉意道:“我们君臣相处已是多年,而我却从未见过你夫人,这是为何?不如邀与同席,也让我见识见识夫人的风采。”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得好:“打铁先得自身硬。”同理,反腐败,思想品德一定要过硬。你要反腐败,就先得自己干净,清廉自律。如果自己手脚不干净、屁股上有屎,还没做出反腐的举动呢,便被人家抓住了把柄。  相似文献   

20.
(一)娄师德于公元693年升任唐朝宰相时,与他同朝为相的狄仁杰老是排斥娄师德。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你知道朕为什么要重用你吗?”狄仁杰答道:“臣凭文章晋升。”武则天顺便拿出了十几封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疏说:“这完全是娄师德推荐的缘故啊!”狄仁杰羞愧万分,事后对友人说:“承蒙娄公暗中提拔而不知,我却对他始终不假辞色他也毫不介意,此种胸襟,令人拜服。”(二)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中兴名将。两人向来不睦,关系极为紧张。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郭子仪奉诏任朔方节度使,一夜之间,郭子仪成了李光弼的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