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曾风 《法制与社会》2011,(28):52-52
证据是司法机关在刑事案件审理工作中判断犯罪嫌疑人所犯罪行及对其犯罪行为进行判决的直接依据。我国法律对于刑事案件证据的调查、举证、质证、采信等有着明确的规定。完善我国刑事案件证据制度体系,对于切实防范刑讯逼供等恶性行为,维护司法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我国刑事案件证据体系的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研究刑讯逼供等恶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体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在刑事再审中只具有申诉权,无权提起刑事再审程序。有权提起刑事再审程序的机关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本文指出,人民法院自行提起刑事再审程序有违"控审分离"原则,而未赋予当事人再审申请人资格将不利于对当事人相应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刑事审判方式改革,是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它的实行,必将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有利于严肃执法,有利于加强法官队伍的廉改建设。任建新院长在全国法院审判方式改革会议上指出:“认真贯彻刑事诉讼法,搞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不仅可以保  相似文献   

4.
<正> 一、现行刑事审判方式的利与弊 我国现行的刑事审判方式,有许多突出的优点,但也有一些明显的缺陷。 (一)主要优点 1.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检、法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实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尤其强调互相配合的一面,要求各机关都应统观全局,严厉打击严重的刑事犯罪。这有利于统一协调同严重刑事犯罪的斗争,符合于刑事诉讼的大方向。 2.我国的刑事诉讼和刑事司法,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着重于强调“实质真实”。例如,法律并不要求证人在提供证言时履行宣誓的手续;法律也不禁止传闻证据的采信,只要求对证据“查证属实”。  相似文献   

5.
刑事审判中新证据的崭新性,是相对于法庭而言的。基于新证据认定的时间节点和范围,有必要区分存在意义的新证据和发现意义上的新证据,新发现的新证据和已收集但新出示的新证据,新出现的新证据和改变原证据的新证据。在不同的诉讼阶段,认定新证据的时间节点和新证据的范围存在一定差异。根据证明价值、证明对象、证明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新证据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新证据对诉讼程序的影响存在差异,有必要基于已有法律规定和诉讼证明原理,梳理刑事审判中处理各类新证据的程序和方式,确保审判公正。  相似文献   

6.
陈光中 《中国法律》2010,(4):2-5,56-60
证据是司法公正的基石。刑事诉讼活动首先就是收集、审查、判断、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在准确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正确适用法律,案件才能得到公正处理。而建立和健全证据规贝。才能保证合法、客观、全面地收集证据,正确地审查判断证据,使证据所认定的案件事实符合事实真相。因此,证据规则是否健全是体现一个国家诉讼制度民主化程度及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8.
由于裁判者所具备的知识基本属于常识范畴,而对科学证据的审判断则需要专业技术知识,这正是科学证据能够不断对刑事审判提出挑战的内在原因。两大法系应对挑战的共同途径即是以保障裁判的正当性为基本目标,通过程序的完善来弥合知识的鸿沟。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已严重影响到全国大人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贯彻和执行。因此,应以保障刑事审判的正当性为目标,改革相关程序,完善我国的刑事鉴定制度。  相似文献   

9.
一、加入WTO后刑事案件情况预测  加入WTO,我国经济将融入世界经济的统一大市场之中,社会各行业、各领域都将发生深刻变化。这一方面促使经济与社会发展更加活跃,另一方面新旧冲突更趋激烈,矛盾纠纷也将进一步增多,刑事案件将呈上升趋势。同时,WTO组织文件和WTO框架内规则在我国的适用,给我国法律体系增加了新规范,也会在许多方面造成刑事案件的增加。笔者认为,刑事案件的增加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从犯罪性质角度考察,下列案件将显著增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WTO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  相似文献   

10.
从证据运行行为的失范性看非法证据的效力——关于我国设立证据排除规则的展望孙孝福如何看待非法证据的效力,这是多年以来一直困扰刑事诉讼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一大难题。围绕这一问题,学者们推出了“四说”:“全盘否定说”、①“真实肯定说”、②“折衷说”,③最近...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掀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新的一页,在学习贯彻小平同志讲话精神中,始终体现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的要求,人民法院的经济审判作为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关系最密切的部门之一,其工作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量经济法律关系需要法院的经济审判手段进行调整。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要搞好经济审判工作,真正发挥经济审判作用,必须了解新情况、掌握新问题,研究新对策。  相似文献   

12.
行政审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杰 《行政与法》2000,(5):48-50
1990年,我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翻开了中国行政审判新的一页。十年来,我国行政审判开始走上正轨并逐步趋向完美;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行政审判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从根本上乃与我国行政程序和实体法律以及行政诉讼法对有关行政机关互动关系的原则性制度设计上存在某些缺陷关系甚大。本文针对我国现行行政司法体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拟从法理和实践的角度,根据行政司法体制运作的一般规律。对目前我国行政审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一粗浅的分析,试在抛砖引玉。 一、行政审判面…  相似文献   

13.
关于刑事证据的概念问题,法学界一直有着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刑事证据的主要特征在于客观性和关联性;另一种观点强调刑事证据除了具有客观性和关联性以外,还必须具有合法性。《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1年第一期发表的张子培同志的《略论刑事证据的特征》一文所持的就是第二种观点。此文是主张第二种观点的文章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篇。对此,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与作者商榷。什么是刑事证据呢?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这一规定十分明确地表明必须从二个方面理解刑事证据:  相似文献   

14.
15.
罗智勇  冯黔刚 《证据科学》2012,20(2):155-164
刑事审判中,实物证据以其特有的客观性、稳定性和不可替代性特征而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发挥着令人更为信服的证实作用,从而显示出实物证据的证明优势。但实物证据在刑事诉讼证明中,也存在其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实物证据的审查,应主要从其客观真实性、证据来源、保管和鉴定过程、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是否全面等方面进行。对于非法实物证据实行有别于言词证据的裁量排除原则,即只有在相关部门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情况下,才对其予以排除。  相似文献   

16.
两大诉讼模式中共有的三大诉讼原则,即司法独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直接言词原则是当代刑事诉讼基本条件和最低要求。我国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首先应将三大诉讼原则切实贯彻到审判程序中去。种种审而不判、判而不审的现象,裁叛活动有追诉成份的现象,检察人员弱于举证而冷听审判的错位现象,法庭审理呈书面性、间接性,少直接质证的现象,均是未贯彻三大诉讼原则的表现。建议以三大诉讼原则的确立来指导改革现行审判方式;确立审判独立的核心为法庭独立;削减审判人员庭外调查取证职权;强化检察人员举证责任;限制庭前审查案件内容;保障证人举证等等。  相似文献   

17.
关于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几点理性思考何能高一、刑事审判方式是否需要改革?我国现行的刑事审判方式的现状是,实行大陆法系“纠问式”的职权主义的审判制度。这种审判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惩罚犯罪。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保...  相似文献   

18.
审判监督程序的确立,对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试分析审判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完善该程序提出一点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程序正义论——从刑事审判角度的分析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根据1996年3月修正的中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91条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有下列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判:“(一)违反本法有关公开审判的规定的;(二)违反回避制度的;(三)剥夺或者限制了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四)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的;(五)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这一条文对法院在刑事审判过程中违反法律程序的行为规定了法律上的后果:判决结果无效,这是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较之原法而言所发生的明显变化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  相似文献   

20.
新刑诉法的颁布,确定了新的诉讼模式,为刑事审判方式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对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准、稳、狠地打击犯罪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然而,由于新、旧审判制度交替等原因,新法与旧法之间、新的诉讼观念与旧的诉讼观念之间、新的法律制度与旧的习惯做法之间存在许多冲突,加上不同的执法机关的执法权亦存在冲突,使新刑事审判方式改革明显地带上了转轨、转制的阵痛和尴尬,很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讨,以求解决之策。一、刑事审判方式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